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家关心数学教育

数学家关心数学教育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数学家有关心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列举出他们的名字:陈建功、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吴文俊、徐利治、谷超豪、张景中、丘成桐……

2.1.1 数学家关心数学教育

当代中国数学家有关心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列举出他们的名字:陈建功(1893—1971)、华罗庚(1910—1985)、陈省身(1911—2004)、苏步青(1902—2003)、吴文俊(1919—)、徐利治(1920—)、谷超豪(1926—2012)、张景中(1936—)、丘成桐(1949—)……这些数学家往往介入并领引着当代中国数学教育.[3]

数学家关心数学教育的集中论述可以参考以下文献:

[1]严士健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数学家谈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2.

[2]张孝达,陈宏伯,李琳选编.数学大师谈数学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8.

[3]丁石孙,张祖贵著.数学与教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4]丘成桐,杨乐,季理真主编.数学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数学家关心数学教育,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关注中小学数学教育与课程改革;二是主持编写中小学数学教材;三是开展数学普及工作与科普创作.

一、数学家关注数学教育与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关注数学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数学家首推陈建功.陈建功先生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早年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20余年,后入复旦大学执教,再后任杭州大学副校长.陈建功先生关于数学教育的直接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文章《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4].这篇文章既全方位地介绍了国际数学教育的动态,又对20世纪数学教育的原则以及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极有见地的意见.其中还归纳出数学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实用性原则、理论的原则、心理的原则.[5]关于这篇文章的详细解读,读者可以参考《对二十一世纪数学教育的思考》[6]一文.

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数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数学家是华罗庚和苏步青.两位数学大师关于数学教育甚至一般教育的许多名言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华罗庚先生的“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厚薄读书法”、“深入才能浅出”、“弄斧到班门”、“数形结合百般好”,苏步青先生的“在学好数学的同时,也要把语文学好”,等等.谷超豪院士在苏步青同志百岁华诞庆贺会上这样评价苏老对教育所作的贡献:“他非常关心中小学的教育.对中小学的教材编写花了很大力气.在他80高龄退居二线后,还多次为中学教师作演讲,努力提高中学教师的质量.由于他的努力,项武义教授和我等人发起成立‘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苏奖’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已推向全国.苏老还把自己获得的奖励100万港币全部捐给教育事业,其中50万作为‘苏奖’基金.”

另外,吴文俊院士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两篇讲话,专门谈数学教育,也很有指导意义.一篇是1992年10月发表的《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收入《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辑)》[7]一书中,后发表在《数学通报》[8]上.另一篇是1993年2月发表的《慎重地改革数学教育》,先发表在《数学教学》[9]上,后被收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数学家谈数学教育》一书中,题为《数学教育不能从培养数学家的角度出发》[10].

21世纪以来,尽管“数学家参与领导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渐少,数学教育的改革由教育界掌控”[11],但数学教育从不缺少数学家的关注与参与.请看以下事件:

2000年8月27日,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讨会.到会的有王梓坤、姜伯驹等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教授、长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香港科技大学项武义教授等也参加了会议,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美籍华人伍鸿熙先生专门发来书面发言稿.为了召开此次会议,中国数学会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准备,事先给每一位与会者寄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使每一位参加会议的数学家都对“标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在发表意见时做到深思熟虑、认真负责.[12]

2005年2月23日,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扩大会议[13],邀请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一起讨论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会上数学家们对即将全面推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批评,尤其对大幅度削减平面几何内容表示强烈的异议.[14]

2005年3月16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刊登了对姜伯驹院士的专访《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姜伯驹等几位数学家在当年“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案,指出正在实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教育部随后组织了以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为首的修订小组,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修改持续了8年之久,到2012年才公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吸收了各方面的批评意见,纠正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提法,恢复并发展了一些优秀的传统.[15]

这一连串的事件反映了一批有责任感的当代中国数学家正在认真参与数学教育与课程改革,他们不惧卷入学术争论也要把对自己对数学教育的理解和期望表达出来.我们期盼这样的数学家越来越多.

二、数学家主持编写中小学数学教材

许多数学家热心编写中小学数学教材,如陈建功先生就曾经编写过《高中平面几何》,发行很广.[16]比较系统地主持编写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当代数学家,20世纪下半叶有苏步青、谷超豪等,21世纪初有张景中、齐民友、单墫等.

20世纪60年代,苏步青、谷超豪等大家在上海主持编写上海市中学数学教材.这套教材从1962年开始,每周二集中讨论,于1965年完成了初中部分.1965年全套初中数学教材出版后试教效果很好.当时除了上海试用外,北京景山学校也在试教.可惜1966年“文革”开始,这套教材不得不中断.[17]

21世纪初的这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几乎所有版本的高中数学教材都是由数学家担任主编,比如张景中主持编写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齐民友主持编写鄂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单墫主持编写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这几套教材的编写非常成功且各有特色,关于张景中、齐民友编写高中数学教材的情况读者可以参考彭翕成先生所著《师从张景中》[18]一书中的若干记叙.

三、数学家开展数学普及工作与科普创作

数学家倾心数学普及工作,甚至亲自领导数学竞赛,20世纪下半叶仍以华罗庚、苏步青为代表,21世纪初则以王梓坤、张景中等为代表.

《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19]一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华罗庚先生一生的数学普及工作.其中一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是华罗庚先生应邀在1980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所作的大会发言,也是中国人首次在国际数学教育的最高舞台进行的展示.

img14

《数学小丛书》、《中学生数学课外读物》是两套有影响的数学普及丛书.其中《数学小丛书》脱胎于北京市数学会邀请数学名家(华罗庚领衔)为中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所作的报告,先后由不同的出版社在不同时期出版过七八个版本,丛书规模也从最初的2册发展到后来的18册,可见其影响之大.《中学生数学课外读物》则脱胎于上海市数学会邀请数学名家(苏步青挂帅)为中学生(包括中学老师)所作的报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多次重印,详见本书第1章1.6节“教育报刊社、教育出版社”.

王梓坤(1929—),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81年任首批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物理学报》编委,《数学教育学报》主编等职.王梓坤对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王梓坤教授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于1984年提出“尊师重教”,并与该校部分教授建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全国人大次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90年王梓坤被全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在数学科普领域,素有“中国数学科普三驾马车”的说法,指的是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科普作家:张景中、谈祥柏、李毓佩.下面是彭翕成先生的记叙[20]:

这三位先生的科普各有特色,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张先生数学功底深厚,对很多问题能够提出独特见解,让人眼界大开.特别是将数学难题化难为易,将散落的珍珠一线串通,真正做到了居高临下,深入浅出.他的数学科普作品特别适合希望探究数学本质,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读者.

谈先生文史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将数学与文史结合得非常完美.特别是通晓英、日、德、法及拉丁文等多种语言,整理翻译了很多优秀的科普名著.他的数学科普作品特别适合喜欢文史,又想了解数学的读者.

李先生想象力丰富,擅长调动少年儿童的情感因素,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介绍数学知识,让读者在愉悦中接触数学.李先生的作品特色鲜明,特别适合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

三位先生有很多共同特点,譬如说,都生于20世纪30年代,都有较深的国学基础,文字功底都很深厚,都很勤奋,笔耕不辍.而且三位先生常有合作,比如张景中先生曾与李毓佩先生筹划创作科普动画片《数学王子》和《数学荒岛历险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