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外华文教育与华侨华人生存

海外华文教育与华侨华人生存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即便海外华文教育受到抑制,华裔新生代也并未真正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民族特性的迷失、族群认同的迷茫是华人生存发展极大的问题。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因此,海外华文教育又被称为“海外的希望工程”。
海外华文教育与华侨华人生存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一)华文文化认同的疲惫与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华裔青少年中存在着“民族认同疲惫”、“不愿做华人”的思想[11],海外华文教育曾经一度陷入低谷。然而,即便海外华文教育受到抑制,华裔新生代也并未真正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民族特性的迷失、族群认同的迷茫是华人生存发展极大的问题。实践表明,海外华文教育在海外华人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华族的发展,也有利于东道国的发展。华文教育在海外的发展需要众多基础条件,首先,“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之争得以缓解,华文教育不再被看作所谓“社会主义教育”的代名词,华人也不再被看作所谓的“第五纵队”。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其次,国家之间的关系良性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使得华文的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得到释放。第三,华侨华人住在国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文化教育政策有利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华人作为住在国公民的地位得到尊重,学习民族语言文化的需要得到认同。第四,华侨华人社会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说没有华侨华人社团的支持和不懈的努力,海外华文教育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第五,华侨华人的寻根意识、“留根”意识与人权意识的增强,也是保存和发展华文教育的积极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华文实用价值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文化价值的彰显,在东南亚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发展华文教育思路和政策,海外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以双语、双文化教育作为华裔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已成为海外华文教育界的基本共识。更有华文学校以“今天的儿童,明天的领导者”为号召,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12]如何培养华裔新生代的华族意识、完善华裔新生代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身份认同,海外华文教育任重道远。因此,海外华文教育又被称为“海外的希望工程”。[13]在东南亚国家,在政府倡导与推动以及华人社会的不懈努力下,海外华文教育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新加坡国家领导人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华族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将对新加坡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从认清华族特性和自尊的基本人权需要出发,号召华裔青年保留华族的传统文化。例如,1993年推广华语运动的宣传口号就是发扬礼、义、忠、孝4项美德。为配合推动华文教育,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会于1993年建立了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目的在于审阅和推荐适合华族学生阅读的华文课外读物,鼓励华族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华文水平和认识华族优良传统文化。新加坡华文教育有了准确的定位:①弘扬华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②发挥华语的商用价值;③提高母语教育水平。[14]在马来西亚,在董教总长期的努力和领导下,华文教育工作者把“华文列入国家教育主流、各民族的母语教育一律平等”作为基本奋斗目标。他们不仅办小学、办独中,而且兴办华文高等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起,马华民族的教育口号就是“支持独中,维护华小,发展高等教育”。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目标是建立民族母语教育体系,使华文教育成为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在菲律宾,菲华学校从重视中华文化传播转向以“华语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华裔新生代学生的华语交际能力,华语教学由“第一语言教学”转变为“第二语言教学”,强调华语的经济价值和学生的语言技能。在泰国,华文教育则兼有学习一门有用的外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的作用。[15]

(二)华人社团、华文传媒(报刊)全力支持华文学校开展华文教育

海外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华文传媒(报刊)是海外华人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支柱。三者关系十分密切,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构架,支撑着华人社会共有的精神家园。而海外华文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更为重要,更有活力,覆盖面更广。华人社团是华文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和庇护者,华教团体更是“华教的保姆”。1973年,马来西亚雪兰羲华校董事联合会提出“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传授与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作为6项办学方针之首,华文教育工作者为在海外保留中华文化所做的努力,令今天的许多文化学者仍感到“非常感动”。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有关领导盛赞华人社团对华文教育的巨大贡献,称之为华文教育的“发动机”。[16]华文传媒(报刊)不仅在舆论宣传方面大力支持华教的发展,维护华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为华文学校开辟教育专栏,倡导学习华文的风气,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华文学校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语言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相结合是海外华文学校的优良传统

首先,学校本身就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机构;其次,学校能够根据大、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系统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三,华文学校还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创新的功能,负有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东南亚各国华校在华文教学中注重从道德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或儒教为中心进行教育。以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内容,学习中国伦理道德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灌输给华裔青少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有华文学校5 000余所,华文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老侨校、补习班、周末中文学校以及华文学校多种类型的华文学校。[17]国民教育序列学校开设中文课程,例如,全美有60多所高中把中文列为正式课程;韩国近300所大学中多数开设中文课程;泰国许多大学、学院相继设立中文系。营造良好的华文教育的社会氛围,如利用各种媒体(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举办各种中华文化的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正如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所说:“通过华语,保存和发展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并加强华族新加坡人的认同感,是华语运动的另一使命。”

(本文作者为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侨华人文化与海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注释】

[1]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0Z003)阶段性成果之一,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W28)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得到泉州*信息学院支持,感谢陈觉万教授给予鼓励和帮助。

[2]潘懋元,张应强:“海外华文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3]潘懋元,张应强:“海外华文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4]李锁华:“高科技时代的课题: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人民日报》,1995年6月30日。

[5]丘进:“试述中华文化的特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转引自《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6]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

[7]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

[8]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0页。

[9]曹云华:“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0]刘以榕:“马来西亚华族的文化适应与华文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11]周聿娥:“全球化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杨八林:“中文学校走出社区与公立学校合作”,《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季度通讯》,2001年第1期。

[13]杨八林:“中文学校走出社区与公立学校合作”,《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季度通讯》,2001年第1期。

[14]周聿娥:“新马菲泰华文教育的重新定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15]李嘉郁:“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6]郭东坡:“竭诚为侨服务,共谋团结发展”,华声龙脉网,2001年6月20日。

[17]李嘉郁:“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