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冷战后越南华文教育复兴的表现与特点

冷战后越南华文教育复兴的表现与特点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越南官方政策的转变对该国华文教育的复苏和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战后数十年间越南华文教育的兴衰起伏,无不表明官方政策举措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以来越南官方对华文教育的政策逐渐转向温和与宽容,不仅为一度受到重创的华文教育创造了恢复元气的空间,也为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来自海外华人所贡献的人力和财力是对当今越南华文教育走向复兴的有益补充。
冷战后越南华文教育复兴的表现与特点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对于当代国际格局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原本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走向终结,东西方间的意识形态对峙逐渐缓和,全球化浪潮日益明显,区域性合作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革新开放事业的持续深入,越南政府积极调整传统战略思路,转而开始积极开展多边外交。除了维护同俄罗斯的传统友谊,越南还与周边的东盟近邻和东西方各国都积极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冻结了10余年的中越关系也实现正常化。1991年以后,中越双方的关系出现显著升温,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诸多进展。2008年6月,中越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精神指导下,发展中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日益离不开同中国的联系。同时,冷战后的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时期。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拓展,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商用价值也显著提高。在这些积极条件的促进下,曾饱受压制和摧残的越南华文教育在冷战后迎来了春天,并出现迅速复兴发展的积极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越南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逐渐松绑,转而开始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措施

冷战后,越南官方不再对华人的经济文化活动进行大规模的公开限制打压,而是陆续出台若干鼓励性政策方针,旨在调动华人在越南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相应地,越南官方针对华文教育的政策也得以逐渐松绑。1991年越共七大确立了坚持社会主义、搞经济改革的方针,并通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其中规定“尊重各民族的利益、传统文化、语言、习惯和信仰”。1992年越南宪法更强调了“群体多元主义”的精神,明文规定:“各民族有权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维护民族本色,发展本民族美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国家与社会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性、现代性和文明价值的越南文化,继承和发扬越南各民族文化。”[3]1994年,胡志明市民族文化协会出版协会特刊介绍了华族等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教情况。2000年,越南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志明市市委书记阮明哲公开要求市人民委员会、各郡县党部和机关“制定各项具体的主张、措施,旨在创造条件让华人同胞同本市人民一道发扬本市华人传统的精神”,并鼓励华人同胞“积极参加各项文化社会活动,为把21世纪的胡志明市建设成为一个绿化、美观、文明、现代化城市作出贡献”。[4]

在放宽对华文教育政策限制的同时,越南官方还积极在其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对中文的重视力度,推动各级中文课程的开展。在越南普通学校里,陆续以外语选读课程的形式开设了汉语课程。2000年,越南教育培训部决定:全国初中从六年级开始在外语课中增设汉语课。到2004年为止,初中六至九年级和高中十年级的汉语教科书均已发行。在高等教育方面,自革新开放后越南对华文教育逐步松绑以来,多所大学以第二外语的形式开展了汉语教学。1989年胡志明市国立师范大学开设中文系之后,目前已经有河内人文社科大学、顺化师范大学、胡志明市综合大学等国立大学陆续开设了中文系专业或设有汉语课程的外语中心。

越南官方政策的转变对该国华文教育的复苏和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战后数十年间越南华文教育的兴衰起伏,无不表明官方政策举措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以来越南官方对华文教育的政策逐渐转向温和与宽容,不仅为一度受到重创的华文教育创造了恢复元气的空间,也为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海外华人力量的支持力度增强,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的国际资源得到拓展

除了来自越南政府的支持与鼓励,近年来海外华人群体尤其是华人商界也逐渐开始对越南的华文教育开展扶助和支持活动。首先,20世纪七八十年代越南“船民潮”中逃亡的华人在海外扎下根后逐渐投入越南国内华文教育复兴的事业。例如,美国的何奇等来自越南海宁的华人于2001年开始组织对越南的教育事业开展筹款捐赠活动。2001年到2002年初,他们先后帮助了300多名贫困子弟顺利就学;在越南潼毛建立了现代化的海宁中文学校,并从世界各地的海宁乡亲处筹得教育善款36万多美元。2002年3月19日,他们还正式成立了非营利性组织——海外海宁华文教育基金会,旨在将筹得的捐款用于兴建校舍﹑改善学校环境和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5]该基金会成立后发起了“节省25元,让越南华裔子弟读一年中文”的行动,并于当年7月组团前往越南,捐给嘉都中文学校2万余美元,协助该校兴建教室,以及为清贫子弟提供奖学金。[6]又如,1978年逃往美国的越南华人难民罗文正,通过20年的奋斗创办了洛杉矶国际贸易公司,并获得两种香烟在美国的总代理权。1992年他返回越南投资,不仅为越南的华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还捐助了5 000美元为越南盖小学,对越南华校教育的发展充满期望。[7]此外,中国台湾的商界也同样为越南华人教育的发展贡献了民间力量,例如,2010年台商庄连勇基金会和台商会分别捐资1 500万越盾和1 000万越盾,用于同奈省锦美县保平乡遭受风灾破坏的新平华文暨信息学中心的教学设施恢复工作。[8]

海外华人力量对越南国内华文教育的发展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冷战后的越南华文教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受官方打压之后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虽然官方在90年代以来加大了对华文教育的鼓励和支持,但政策上依然有所保留,支持措施和财力也仍然有限。来自海外华人所贡献的人力和财力是对当今越南华文教育走向复兴的有益补充。华文教育在注入国际资源之后被赋予了更多前进的后劲。

(三)华人的华文教育以多种形式迅速发展

在多种力量推动下,越南的华文教育出现迅速恢复的局面。其中尤以华人群体率先积极抓住有利先机,在越南官方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了本民族语言文化教育多样化共同发展的局面。

首先在正规教育方面,除了原本作为华校的若干中小学开设华语科目之外,在许多华人子弟较为集中的越南普通学校还开设了附属的华文中心。从1989年第一所华语中心在胡志明市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了“麦剑雄华语普及中心”、“颍川华语普及中心”等在内的数十所华文中心。这些华文中学的校长虽由普通学校校长兼任,但在教学上相对独立,采取半日制的形式。华文中心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但由于学生所缴纳的费用比较低廉,因此部分中心还得到各自董事会的资助。1995年,胡志明市有15个华文中心,学生17 000名;到2004年已增加至25个,学生约25 000人,发展势头非常有力。[9]例如,位于第六郡的颍川华校,在1989年开办之初学生数只有200多,而到了1994年和1996年间学生名额激增到2 000多人,还出现了连租两家分校校舍都无法容纳全部学生的盛况[10]

除了正规教育系统之外,一些当地华人个人或社团还筹资兴办了一些民间华文学校,利用华人会馆或租赁场地教授华文和电脑等课程,或是成立一些华越双语的越华学校,对华文教学进行有效补充。例如,在坚江省周城县的永和富村,当地华人余宜开向政府捐献了2千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华校建设,该省益农建材行的黄长江又先后捐出2亿越盾的资金用以兴建教室,终于建起了明正越华双语学校,成为该省首座民办双语学校。[11]此外,在胡志明市等华人集中的城市里还开设了亲子华语辅导班,着力培养华人子弟从小学习华文的基础和兴趣。市内甚至出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越华英三语学校——立人国际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多语言能力,正课水平也能达到公立学校的中上水平。[12]2008年,各华人会馆和宗祠共捐献了12亿越盾给该市第五郡励学会基金会,用以照顾家境困难的教员,发放奖助学金给优秀学生和困难子弟。[13]

此外,1989年成立的“华语教学辅助会”和“胡志明市华语教师俱乐部”在当今越南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有力的推动作用。教学辅助会自从成立以来成为胡志明市华文教育事业的稳固财源,不但赞助小学教材《华语语文》的出版费用,编印出版《少年园地》华文丛书,还筹办“华语高等师范造就班”,设立“华语优秀生奖学金”,以及资助“华文教师俱乐部”的活动。[14]到1997年时,仅胡志明市就有9个市级华文教学辅助会[15],在该会的支持下,华文中心得到有力发展。华文教师俱乐部则积极吸收华文中心的教员加入会员,并在每年都举办若干学术、文艺和体育竞赛,以及春节联欢活动。

越南华人的华文教育在20年间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是显著的。截至2003年,胡志明市有3万华人学习华文[16],从事各种形式华文教学的教师人数已超过千人。仅胡志明市1997年就有500多名华文教师。[17]2009年,胡志明市全市有32 615名华人达到普通中学水平;逾6 577名华人青年在越南国内外各所大学就读;15 941名华人青少年在该市49所小学和华文中心的537个班级接受华文教育。[18]

(四)越南主流社会掀起了学中文的热潮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越两国间经贸和人员往来的日益增多,除了华人的华文教育复苏之外,越南主流社会中也掀起了汉语教学的热潮。当前,由于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新马地区的华人商人和新移民纷纷进驻越南,如果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华语,不仅可以增加在当地的就业机会,还更容易找到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由此,学习华文已不仅是华人传承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成为越南主流社会寻求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除了华文子弟之外,越南非华裔子弟接受华文教育的比例显著上升,当地主体民族京族的人士对中文教育的关注与兴趣持续增强,下至平民百姓、普通商贩,上至学术精英、政界要,都有学习中文的人士。

为了响应越南社会迅速兴起的中文学习热潮,越南教育部先于1991年在胡志明市举办了首届华语初级会考,之后又在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办了越南国家中文水平ABC会考。1992—1997年间共有7 000人参加了该系举办的各类中文考试。[19]该系还受到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的委托,于1998年举办了越南第一届汉语水平考试(HSK)。此外,越南还出现了一些由集体或私人筹办的外语中心,其中汉语科每周教授若干中文课程,学生修读完毕后即有资格报考国家相应等级的证书。这些汉语科的学生中还不乏越南当地的一些高干子弟。可见华语教育的受众面在如今的越南已经得到了大幅拓展。

总体来看,冷战后越南的华文教育结束了前一阶段的低落局面,正在经历一个良性的复兴发展阶段。从当前越南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若干十分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当前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的势头非常迅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越南当局对其国内华文教育的打压和抹杀可谓是彻底性的:华校被关闭征收、原本的华文教材被弃用,华文报社被关停,华人知识文化精英受到打压、大量外逃,原本发展较为成熟的华文教育因而一度出现断档。而在冷战后的短短20年间,越南的华文教育,尤其是南部的华文教育出现迅速复苏回升,下至幼儿园、上至大学高等教育都有各类华语、中文课程,无论是在师资、学校数量还是学生数量方面,都比前一阶段有了大幅提升,所培养学生的华文能力也显著增强。这是越南华人在越南政府以及国内外多种力量的共同支持下所努力取得的辉煌成就。

其次是越南华文教育的兴办形式更为多元和个性化。传统上的越南华文教育主要依靠华人自主开设的私塾以及华人会馆所兴办的华校来推动,单一性较强。而最近20年间越南新的华文教育热潮则是通过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得以复兴。如今越南开展华文教育的机构既有公办学校,又有民办中心,还有海外力量的资助;课程形式也丰富多样,既有外语型课程,又有民族语言型课程,还有业余培训;既有每周固定课时的教育,又有灵活的夜校或语言俱乐部,适合不同华语学习人群的需求。多种力量兴办的华文教育不仅各有特色,还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动华文教育的多样化拓展,增强其在越南发展的生命力。

其三是越南华文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民族性逐步淡化,开放性显著增强。传统华文教育主要是为了保持旅居海外的华侨子弟对故土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所以其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内向性色彩十分明显。二战后虽然越南官方不同程度推行了华人归化和华教越化措施,越南的华文教育也由原来的华侨教育逐渐向华人民族教育过渡,但华文教育的受众主体仍然是华人社会。冷战后随着越南革新开放程度的深化和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华语不再仅仅是一个象征华人独特文化的语言符号,更多地已成为一种面向全社会的连接商业和发展机遇的实用工具。华文教育在淡化传统内向性和民族色彩之后,不仅赢得更多来自越南官方和主流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还因此获得更为广泛的生存空间,同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这也是越南华文教育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