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和支持民办教育

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和支持民办教育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进城务工者及其随迁子女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些孩子需要解决读书问题,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迅速改变原有社会结构不配套状况,教育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对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云南省教育厅、各教育局发出“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了政策,民办教育发展之路走得更坚定。

杨 豆

一、改革大潮催生民办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进城务工者及其随迁子女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些孩子需要解决读书问题,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迅速改变原有社会结构不配套状况,教育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对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云南省教育厅、各教育局发出“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把教育改革作为新经济增长点,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以有力的措施促进昆明市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城市民办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艰难的起步

有了政策,民办教育发展之路走得更坚定。每个创业人都走过了艰难的开始。从房屋租赁开始,规划、设计、装修、美化环境,购置教学设备设施、办理手续(这些工作是逐步完成的)。使它成为一所学校,更适合教学工作。在创办民办教育路上,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可借鉴,创办之初每个人都在寻找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优化结构之路。没有资金,从零开始,老板打扫厕所,通塞补漏,小修小补,自己能及的就自己干,处理各种杂务。常常白天两三点顾不上吃饭,半夜两三点还没睡下,就一心想着一定要把自己的学校建起来。

有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仅一墙之隔,两种性质的学校都办得红红火火。

教师资格、教材、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各项办学指标合格,同样的上、下课铃声,一样的日常教学工作,两种学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存在于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偏见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

私立学校办学招生条件宽松,入学孩子不限户口、地域、年龄。这些特点让其肩负起了更多的教育重担。

一些很难入学的孩子,如残疾、智力障碍的孩子可随时入学,跟班就读。另外,没有办理过户籍,或户籍丢失的孩子;父母离异,长期没人照顾的孩子;跟随父母移动、临时转学的孩子;没兴趣读书,年龄小太顽皮而不放心放在家里的孩子,几经周折,私立学校也为他们打开了学习之门,同时为父母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

学校自身发展碰到最大的困难是生源问题。有了生源,学校各方面才会不断得到改善,学校软硬件设备也将得到建设,学校发展也会进入良性循环。生源是私立学校的生命线,一些私立学校因为生源问题,曾一度出现学校生存难以维持的情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私立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扶持。大力引领私立教育发展“新常态”,对私立教育做到公平、公正、关心,坚持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合理、共享社会资源。教育部门每年都做每个区、每个街道、每个办事机构管辖内居民人口“适龄儿童”入学调查登记,再按就近居住地原则进行合理,安排生源。一部分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学习,一部分儿童分到私立学校“公费班”就读,国家按人头每年拨给每个学生补贴。这样既增加了招生人数,又缓解了入学难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从政策上扶助支持了私立学校,为他们解决了生源困难的最大难题。

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共同携手迈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共同奋斗在为祖国输送一代一代人才的教育事业上。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共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