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回顾

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回顾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亚是华人华侨聚居最早并且居住人数最多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都很繁荣和发达。加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东盟国家调整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因此华文教育能够在东盟国家较好地发展起来。会上中方建议启动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推进双方全面经济合作。

东南亚是华人华侨聚居最早并且居住人数最多的地区。根据有关统计,我国海外华人华侨为3975万,分别集中居住在161个国家,其中亚洲38个国家和地区为3294万。亚洲的华人华侨,又以东南亚的华人最多,约3161万,占亚洲3294万华人华侨的95.97%,和世界3975万华人华侨的79.52%。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分别多达1000万、800万和600万,是世界上华人华侨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2005:3)。

东南亚华人华侨众多,其华文教育源远流长,期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坎坷,但是始终在困难中坚持前行,近年来,华文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可以说华文教育的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紧密相连。

梳理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历史,可以发现很多国家的华文教育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时期、50年代到70年代的停滞期、80年代至90年代的复苏和恢复期、90年代到现在的兴盛时期。

东南亚许多国家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国的联系可以追溯到汉朝。因此,东南亚地区是我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地区,也是华人华侨聚集最多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都很繁荣和发达。但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如美苏的两极对抗,华文教育进入了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如缅甸1967年 “6·26”排华事件后,华文补习班被禁止,缅甸的华文教育从此走入低谷;印支三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之一的越南,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排华政策,推行华侨越南化方案,把华文学校收归国有,解散各帮华文学校董事会,全面禁止华文教育,只允许教授越南语;老挝新政府在1975年后推行一系列强制政策,限制和排斥华人华侨,华文学校纷纷停办;柬埔寨战争和动乱不断的20世纪70年代使正在蓬勃发展的柬埔寨华文教育夭折,从此,柬埔寨进入了一个长达20余年的华文教育空白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尼西亚政府实施全面同化政策,华文学校和华文被全面禁止,华文教育绝迹;菲律宾在5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以共产党渗透华校为名,抨击华校,并主张关闭华校,由于华人华侨的坚持,部分华文学校才得以保留。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苏两极对抗的冷战时代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国际格局呈现了多元化。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始转变,处在了转型期,如老挝和中国于1988年互派了大使,并在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奉行改革开放、重视经济建设的政策,均对华人华侨政策进行了调整,华文教育逐渐发展。越南从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对华人政策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华人重新开始在越南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华文教育开始得到重视。缅甸经过20余年沉寂,80年代开始华文教育开始慢慢复苏,奈温军政府时期还出现了官办汉语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得到强化,国际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更加突出;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极化世界格局逐步形成。加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东盟国家调整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因此华文教育能够在东盟国家较好地发展起来。例如1991年中越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后,越南对华人政策的调整又前进了一大步;1988年缅甸实行开放,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缅甸的华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0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邦交关系,由于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增长使华语的商业价值大幅提升,出于国家经济利益的考虑,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语政策开始有所放松。到了90年代,柬埔寨内战停止,政府推行经济开放、文化多元政策,在此氛围之中,华文教育也重获新生。90年代泰国政府对华文教育才作了较大的调整。1990年8月,政府批准成立泰华教育基金会,允许华人社会开办华侨崇圣大学。1992年2月,泰国内阁通过了教育部放宽教育政策的法案,使华文教育与其他外文教育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何万宁,1999)。进入90年代,新加坡政府对华文的实用价值和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1995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华文课程纲要,为华文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政府为推动华文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设比较重视华文教育的特选学校、在特选学校中增设 “中华文史鉴赏”课程等,南洋理工大学还设有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蒋尊国,2005)。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快速崛起,随即出现了全球性的 “汉语热”。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5000余所华文学校,东南亚地区有2600多所,其中全日制的中小学华文学校超过2000所,这些华文学校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比较完备的华文教育体系,师生接近1000万人 (根据中国国家汉办的统计数字,目前全世界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华文教育体系最为完备的马来西亚就拥有1200多所华文小学、60所华文独中和3所高等大专学府的完整体系,并有超过3万名非华裔学生 (唐翀,2003)。

2001年中国与东盟就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一致,提出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双方之间在经济、政治、安全以及文化方面的合作不断地加深。2002年11月在金边召开的中国与东盟第六次领导人会议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全方位的合作局面。会上中方建议启动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推进双方全面经济合作。这些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东盟投资和贸易额的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华文的地位,促进了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华人社团如泰国华文民校协会、马来西亚董教总、菲律宾华文学校研究中心、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和柬埔寨柬华理事会等作为所在国的华文教育领导机构,积极扶持当地华文教育,因此东盟国家中形成了东盟国家政府、华社与中国政府以及一些民间组织共同携手促进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局面 (唐翀,2003)。

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合作也在积极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起,东南亚及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定期举行华文教育研讨会,交流华文教育的信息和经验,提升华文教育水平,促进华文教育改革。新加坡在2001年6月组织召开了全球华人教育信息科技大会,提出了 “汉语课程全球化”的教学新理念,并筹建华文教学数码资源中心。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华文教学。中国的华文教育高等院校2002年推出了 《汉语》和 《中文》两套教材的远程互动教学 (彭俊,2004)。

此外,华文教育的手段不断拓展。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报刊、华语电视台以及华文网站等各种媒介形式对华文教育和华文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世界华文报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刊主要集中于东南亚。马来西亚有18种华文日报,居海外各国之首。

表7 东盟国家华文报纸一览表[1]

华语电视、华文网络媒体等电子媒介成了东南亚传播华文、拓展华文空间的重要手段。各种华文网站的出现,扩大了读者群体,使华文的学习和华文信息的获得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限制,毫无疑问,信息时代为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进入21世纪, “汉语热”的兴起为华文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彭俊(2004)认为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5个方面的要素,即华人社会的人数和凝聚力、华人社会在所在国的地位和影响、华人所在国的地缘政治和文化特点、中国的地位及中国与华人所在国的关系、时代潮流与国际形势。这5个方面共同作用,决定着华文教育的兴衰,并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决定着华文教育发展的起起落落。何万宁 (1999)认为 “汉语热”的兴起和华文教育走向兴盛有一些关键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此外各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做了很大的调整。

确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开始和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增多,东南亚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适当地调整了对华政策和对华文教育的政策。这些政策毫无疑问推动了华文教育逐渐走向复兴和兴盛。

其次,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加,从而使汉语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凸显,这成为华文教育重新走向复兴的内在动力。

华人经济在各国迅速崛起,东南亚各国与中国间的投资和贸易额不断攀升。华文具有了更多、更广泛的商业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懂得华文就具有了语言资本,因为拥有了华文就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商机

其三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东南亚华文教育复兴的根源所在。华文教育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艰难曲折地前行,有赖于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客观的、现实的需要,决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宗旨” (何万宁,1999: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