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国使用无线电报始于清朝末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土大片沦陷,国民党统治区的广播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6月5日,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领导。

一、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中国使用无线电报始于清朝末期。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内设电政司,掌管无线电和电报、电话事宜。从此,无线电这些舶来品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成长。

1.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境内出现了第一批广播电台。同早期的近代报刊、通讯社一样,这些电台都是由外国人最先创办的。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在上海创办。当年1月23日晚上8点开始播音,呼号为ECO,发射功率是50瓦。当天节目播放了1小时零5分,内容包括音乐和新闻,因种种原因,3个月后停止播音。

1924年5月,美国商人经营的上海开洛公司与《申报》、《大晚报》合作,又创办了开洛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在报馆安装播音室,报告新闻与播出音乐等。此后,美、英、法、意等国相继在上海开办电台,日本也在东北办电台。外国人办的广播电台在上海接二连三地出现,逐渐引起了人们收听广播的兴趣。当时人们把广播叫做“空中传音”。据统计,当时上海已有收音机上千架。

1926年10月,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地点哈尔滨,因此称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发射功率100瓦)。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及物价报告等。

1927年3月19日,私营的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起初自定呼号XGX,后改为XLHA,发射功率只有50瓦)。这在上海地区是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创办经营的电台,也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

1928年8月1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KM,后改为XGZ,发射功率500瓦),以后陆续在北平、广州、上海等地办起20多座电台,以抄收转播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扩大其政治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中,上海的少数电台冲破国民党政府的禁令,有的组织募捐活动支援淞沪抗战,有的反复播出抗日歌曲。

1932年11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加强,由500瓦增至75千瓦,同时呼号改为XGOA,成为远东第一、世界第三大功率的电台,这在旧中国的广播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大事。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土大片沦陷,国民党统治区的广播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被迫停止播音,直到1938年3月,该电台才在重庆恢复播音。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国际宣传,建立了国际广播电台(简称VOC),并在1939年2月开始播音,呼号为XGOY。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管辖的电台迅速恢复,广播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47年,有电台42座,发射总功率为421千瓦,全国约有收音机100万台。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开始播音,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闻稿主要由新华社统一编发。该电台经常播出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新中华报》、《解放》周刊、《解放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新华社播发的抗战消息。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着解放战争形式的发展曾经进行了三次大的转移。抗战结束后,其他解放区也相继建立了广播电台。这些电台除了自己办的节目外,都转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

1947年9月,陕北电台开始举办《对蒋军广播》节目(后改为《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和英语新闻节目。陕北电台的广播在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鼓舞人民斗志和分化瓦解敌人与打击敌人的作用。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广播事业有了大发展。

2.新中国的广播事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也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新纪元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通过接管、改造旧中国的广播电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创、建设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6月5日,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领导。1954年,新闻总署撤销后,广播事业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领导中国的广播事业。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广播事业。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从“大跃进”的狂热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给中国的生产建设和文化事业带来了损失。广播电视事业也在国家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着前进的方向。

①对内广播事业。

我国对国内的无线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hina National Radio,简称CNR),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广播电台。当时,全国负责对内广播的电台共有49座,发射总功率为138千瓦。

1949年到1956年是广播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34座私营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修复、改造了国民党政权留下的破旧设备,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部分省辖市继续建设广播电台,并集中力量建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步增加发射功率,改进收听效果,增加收听工具,发展对农村有线广播。到1960年底,全国无线广播发射总功率达17 462千瓦,广播电台78座。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渐成为全国广播事业的中心,并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广播宣传网。1950年4月10日,中央台开办《首都报纸摘要》节目(1955年7月4日更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1951年5月1日,中央台开办《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1993年更名为《全国新闻联播》),每天晚间黄金时间播出。两个节目延续至今。从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亿万中国人民了解国家大事以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时政消息来源。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广播宣传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控制舆论,“统一口径”,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停止地方电台自办节目,责令他们全部转播中央电台节目,中央台新闻节目几乎都是照搬“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上的报道和文章。听众讽刺“文革”期间中央台的广播节目是“早上报摘,晚上摘报”。“文革”制造了大量风行一时的“文革语言”,假、大、空的语言每天充斥于声屏之中。

“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导致中国对内广播发展不平衡:中央广播有了一定发展,地方无线广播在宣传上完全陷入停滞状态,有线广播则在事业建设上得到较大发展。“文革”期间,国家公用通讯网络的微波中继干线发展起来,成为远距离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通道。1971年,广播局正式租用邮电部微波干线。同时,中波同步广播网试验成功。调频广播在台与台之间传送节目的同时,也成为可以直接收听的广播节目。1974年10月,中央台调频广播正式播音。

同时,农村有线广播进入大发展时期。到1973年,全国有线广播网基本普及,95%的生产大队和91.4%的生产队接通了广播,61.5%的农户家中装有广播喇叭。

1976年10月的政治变动给中国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生机,广播电视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广播事业后来的改革和转型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②对外广播事业。

早在1941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就开办了日语广播。1947年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使用英语广播。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广播事业的发展。1950年4月10日,为加强对外的广播,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同一天用“北京电台”的新呼号开始播音。到1950年7月,北京电台已使用英语、日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朝鲜语等7种外语和汉语的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厦门话4种方言共11种语言对国外广播。

1955年北京电台增办了对外广播的汉语普通话节目。到1965年底,对外广播语言达到27种,每天累计播音100多个小时。当时,中国对外广播的规模、语种和播音时数,在世界上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居第三位。

1978年5月1日,中国对外广播机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CCTV),确立了国家电视中心的地位。从此,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中央电视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成“中央三台”。它们作为国家台,共同担负着向国内外进行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任务。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广播事业。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自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工作者积极投入改革运动,承担起新的使命,广电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央广播事业局在1980年先后召开了全国广播事业规划会议和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两次会议分别总结了建国30年来广播电台建设和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确定了新时期广播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成立后,中国广播电视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总路线总任务,着重讨论了改革广播电视工作和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一系列方针以及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会议提出要以新闻改革为重点,推动广播电视宣传的全面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行中央、省(市)、地区(市)、县(市)“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适当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步伐。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做法打破了过于集中的僵化体系和千部一腔的统一模式,体现了分散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思想准备,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广播电视的繁荣同时也变成广播电视机构“散”、广播电视节目“滥”的开端。1986年,广播电视部扩大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1986年12月5日,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完全依靠市场、依靠广告生存的商营机制。“珠江模式”迅速在全国刮起了“经济”旋风,一时如火如荼。199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又率先开通了网上实时广播,刮起了新一轮的“网络”旋风。随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98年12月26日开通网站。2001年全国1/3的地区开通了音频、视频直播和点播节目,120家各级广播电台上网。

进入21世纪后,数字广播、网络广播、手机广播、播客等形式迅速兴起,为广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广播这一媒介打破传统单一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3G技术等,与其他媒介得以成功嫁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306座,共有广播节目1 983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3.56%[3]。新的技术给广播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广播业将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