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益专业人才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益专业人才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募捐人才2013 年在珠海发布的《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专业人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有 34.9%的公募基金会表示自身最急缺的人才是募捐人员,而募捐本身不可能作为一个专业在大学中定点培养。同样,此类岗位的从业者,也很适合到公益组织成为一名专职募捐人员。管理人才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对于公益组织来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益专业人才_明明白白做公益

2.6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益专业人才


国外的培养模式


以美国为例,美国公益人才大量来源于大学教育。据统计,目前已有二百余所美国大学开设了与公益领域直接相关的学位课程,其中非营利组织管理和社会工作是最主要的两个专业。非营利组织管理偏向于间接的管理工作,而社会工作则更关注对受助群体的直接服务。这些专业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各种学位,也有在职、远程教育等选项,立志参与学习的相关人士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专业普遍开设于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和社会学院,也有小部分开设在商学院的 MBA 项目之中,结合学校学院的社会资源,这类项目非常关注社会实践的环节,对学生实习有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更偏向实务技能的培养方案。


美国大学对公益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广泛,以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管理学院的非营利组织管理 MPA 课程为例,学生的修业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方法、艺术与文化政策、经济学、教育学、环境、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会计学财务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国际发展与合作、领导力与组织行为学政治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非营利组织治理、种族和阶级研究、社会企业与社会变迁、城市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共有五十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这其中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学校不同的学院、学系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在目前的中国大学中很难实现。但这些外国大学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方向,值得公益人在选择相关学习中进行参考,自行补足缺失的部分。


国内的培养模式


在公益实践中,不是所有岗位都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知识,这种对各方面的普遍了解是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提出的要求。现阶段大部分公益行业的从业者都是非相关科系毕业的学生,而社工、管理等方向的毕业生又很少选择公益组织作为自己的工作领域,这导致我国公益组织中的人员配置呈现出数量上匮乏和专业性不足的双重困境,这种专业人才的供求失衡也成为了制约中国公益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提升大学毕业生对于投身公益组织的信心,另一方面有赖于现阶段公益专职工作人员有提升自身专业性的觉悟。下面,我将以几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为例,谈谈所需相关技能与教育的问题。


募捐人才


2013 年在珠海发布的《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专业人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有 34.9%的公募基金会表示自身最急缺的人才是募捐人员,而募捐本身不可能作为一个专业在大学中定点培养。募捐活动一般通过网络和地面活动进行,无论如何,想要促使人们自愿捐款终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募捐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市场营销或是销售活动,其内涵大多是将公益组织的专业性、价值观、以往历史与未来规划传达给社会群众,建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以便提升公众的捐款信心和积极性。此外,地面活动的策划是否有趣、吸引人,策划能否得到妥善的执行,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高低,都是募捐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募捐人员的工作内容而言,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市场、传播相关的技能。首先,对市场营销理论、案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从业者理解募捐活动的内涵,参考商业社会中的种种案例,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移植到公益募捐中,形成一套新的行动指南。其次,公关传播学(广告学)的学习也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提升自身整合传播策划和执行的能力,同时可以锻炼自己对营销传播效果的评估能力,以便在未来得以对工作进行修正和改进。


一个合格、专业的公益募捐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可以无缝连接到公关公司、工商企业公关部、销售部等岗位,从事活动策划执行、公关方案设计、产品推广销售等领域的工作,并不存在跳槽的障碍。同样,此类岗位的从业者,也很适合到公益组织成为一名专职募捐人员。


直接服务人才


面向儿童、青少年、老人、残障人士等领域的公益组织,往往需要大量的直接服务人员提供服务,他们是组织工作真正的落实者。现在,这类服务人员往往来自于有热情的志愿者,从事直接服务的全职员工还不算多。组织本身往往缺乏为志愿者提供足量培训的能力,志愿者本身甚至机构自己的活动督导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靠经验提供服务,相对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专业性相当不足。直接服务的人才与大学中社会工作学专业的毕业生直接相关,培养方案也十分切合。但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公益组织中鲜见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这就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自学一系列社工系相关的课程内容,才能提供更专业的直接服务。


社会工作学的理论知识起源于传统心理学,从精神分析学派到认知行为疗法,种种概念主宰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初几十年,而近年来诸如生态系统、危机干预、任务中心、充权治疗等来自社工实践的理论也逐渐完善了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之外,社会工作专业也强调面对不同案例的实践研究,对个人、团体、社区等不同层级对象的服务技巧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相关课程,家族治疗、儿童治疗、艺术治疗、社区工作、团体工作等等都有相关专著问世。


在公益组织之外,专业的直接服务人才适用领域也很广,首先适应的就是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岗位,有丰富直接服务经验的公益组织从业者对于企业人力政策的评估、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等问题是驾轻就熟的,对于企业内部的突发事件也有更强的适应性。其次,一些学校、社区单位也需要有相关经验的工作人员,解决校园暴力、学生心理问题、社区矛盾等问题,社工具备专业的知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在许多国家,对于社会团体按工作人员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社工员,已经成为强制规定。在公益组织之外,社工师本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职业而存在,活跃于学校、企业、医院、政府等单位之中,这在未来的中国也很可能实现。


管理人才


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对于公益组织来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往往是一些老资格的工作人员,普遍没有接受过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管理方式属于经验管理的范畴。经验管理在小团队中非常有效,但随着组织不断发展扩大,经验管理的种种弊端就会凸显,工作中多掣肘。财务透明和信息公开是公益组织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这两条说来容易,但其实对组织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工作必须专业,才有透明的资本,而信息公开更需要各部门的妥善配合,才能在真实性之外保证公开的效率,并且方便有需要的人随时检索。


作为一个公益管理人才,管理的可能是某个项目,也可能是整个组织,但都必须对自己所在的领域有所了解。比如做儿童教育的,必须了解儿童又懂教育;而残障扶助的,也必须了解残障人士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个要求就导致公益组织直接雇佣职业经理人的简单模式是行不通的,想要成为管理者,必定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


管理需要综合能力的运用,战略、财务、人力、法务等方面的技能都很重要,这些方面的要求与一般企业并没有什么差别,再加上对自己工作领域的了解和经验,最终达到「有精通某方面的特别专长,同时对其他领域具备应有的了解」之程度后,就是一个合格的公益行业管理人才。


在公益组织之外,专业管理人才可能是最好就业的一条道路,许多公益组织的创办者、管理者本身就是从企业、银行、律所等转行而来,再返回原行业也不是难事。甚至换个角度说,由于公益组织中人员竞争并不激烈,更容易谋求到中高级的管理职位,可以更早积累管理经验,还形成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助力。


总结


现代公益组织的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技能。无论是已在业界的公益人还是立志投身公益行业的大学生,都有必要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相关技能的学习,才能达到未来岗位对专业性的要求。规划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一辈子在公益行业工作吗,这些技能在未来跳槽时是否有用?我学的东西是否恰当,确实是岗位所需求的吗?我选择的课程和训练水平如何,能否真的给自己带来提升?这些问题的答案,自然会给自己指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公益组织招不到人,公益从业者又面临收入不足、跳槽难的困境,归根结底还是公益人才的专业性出了问题。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足,导致公益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从业者自身的专业性不足,在职场中缺乏竞争力。令人鼓舞的是,近年来,不少从业者已经开始主动通过培训班、大学课程等手段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有些机构本身也对职员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和鼓励措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努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些事情都需要一个周期去完成,但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对解决公益人才匮乏现状的前景保持乐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