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 据报道,国家教育部在早先试点的基础上,于2003年正式宣布,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建立周期性的评估制度。这意味着,教育部安排的首期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业已告一段落。总之,除了教育部官员、参与评估的有关人员和大学的领导部门以外,在群众中基本上是褒扬者少,而质疑、指责和贬斥者居多。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1)

据报道,国家教育部在早先试点的基础上,于2003年正式宣布,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建立周期性的评估制度。按照安排,从2003—2007年,将对592所本科高校进行评估,到2007年底为止,已有500余所大学接受了评估。这意味着,教育部安排的首期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业已告一段落。

伴随着大学本科教学评估进行的同时,对这种评估的争议就一直不绝于耳。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认为评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劳民伤财甚至是逼良为娼者亦不乏其人。总之,除了教育部官员、参与评估的有关人员和大学的领导部门以外,在群众中基本上是褒扬者少,而质疑、指责和贬斥者居多。现在看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评估运动过后,对这场教学评估进行一次再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这种评估应当是公开的、科学的、群众性的、实事求是的和非功利化的评估。

从教育部的主观动机来看,针对高校“大跃进”式的扩招,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与评估,确实有其必要。这对于加强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规范管理、促进教学改革都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从国际大学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也正逐步重视本科教学。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委员会,于1998年提出了“重振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针对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10条改革的意见,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无论从国内的需要和国外的经验来看,对教学进行评估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应当以什么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评估?怎样进行评估?由谁来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很显然,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进行评估,就能达到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相反,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助长不良的风气,甚至造成破坏性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一次教学评估的结果呢?据教育部2008年4月8日发出关于大学教学评估结论的通知,在审核的198所大学中,160所获得优秀,占80.8%;38所获得良好,占19.2%;没有合格的,更没有不合格的。另外,根据我统计2004—2007年被评估的427所大学,获得优秀的有310所,占72.5%;获得良好的有100所,占23.1%;获得合格的仅有17所,占3.98%。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结果,是粉饰太平的结果。教育部为自己的政绩而高兴,大多数的大学为进入全国优秀行列而高兴。难怪,有些大学评估获得优秀以后,年终向每个教职工颁发奖金。极少数没有进入优秀行列的大学,他们因自己的资历浅也无可奈何,但至少没有生存的威胁。

这样的评估结果有多大的可信性呢?这是令人怀疑的,因为它与以下的实际情况不符:第一,自1999年到2005年,是我国高校招生大发展时期,每年平均以20%~25%的速度扩招,造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条件紧张,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民众议论最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大学本科教学达到优秀的行列呢?

第二,自1998年开始,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于是大学合并、改名、升格、攀比、赶时髦成风,学术造假、剽窃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势下,本科教学怎样能够受到重视呢?学校领导的精力能够放在本科教学上吗?

第三,过去,我国重点大学向来有不重视本科教学的偏向,教师分为三等,最好的搞科研,二流的教专业课,三流的教基础课。试问:我国有几个院士、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和博士点学术带头人上基础课的?如果没有,那怎么能够说是重视本科教学呢?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鼓噪下,拼命地扩大研究生规模,不仅重点大学,而且连那些本是教学型的大学也要拼命地上硕士点和博士点,一心想挤入研究型的大学,导致大学功能定位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够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呢?

第四,近年来,高校的学风不佳,已是社会广泛议论的焦点。不少教师创收、捞外快,教学不认真,大学生们普遍对教学效果不满意。大学生学习不刻苦,考试舞弊时有发生,各种假期累计多达179天,几乎占全年的一半时间。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有效的学习吗?试问:现在的本科毕业生能够与20世纪80年代或50年代的质量相比吗?

第五,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施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途径。试问:我国有哪一所大学是按照创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本科教学又作了哪些改革呢?钱学森先生2003年当着温家宝总理的面说:“现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既然钱学森先生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那么80%以上的优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是怎样评选出来的呢?

总之,这一次为期5年的本科教学评估的结果是不真实的,是轰轰烈烈、认认真真地走了过场,不会也不可能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广大教师甚至包括部分参与评估的人员都说,像这样的评估今后无论如何不能再搞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有三:

第一,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和自奖的评估机制有问题,实际上这还是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在起作用。参与评估的所谓专家,要么是教育部的官员,要么是从各大学借调的干部或教师,实际上是同行评议。大家心照不宣,今天你评我,明天我评你,大家彼此彼此,何必认真呢!

第二,这种集中运动式的评估,势必导致走过场和搞形式主义。上面提前两年统一布置,规定了评估的内容和标准,下面就提前准备、认真对付,当做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几乎每个大学都召开层层动员大会,抽调大批人员组成迎评工作班子,印制豪华的招贴画和标语,甚至停工停课彩排、预检。所以群众说,运动来了一阵风,运动过后无影踪,这是对形式主义评估最好的讽刺。

第三,功利主义的评估,对被评估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为什么要超规格地接待评估专家组?为什么大学的全体领导出面接待一个评估组的小秘书?因为评估的结果,关系到大学的排名,关系到学校某学科能否进入重点,甚至关系到大学的经费拨款等,而评估组却掌握了被评估大学的生杀予夺的大权,故千万不得怠慢。因此,只有远离了各式各样的功利目的的评估,才是最真实的评估。这就像是做学问,只有淡泊名利和远离媒体潜心求索,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发现与发明,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典范。

尽管我国教学评估存在许多问题,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问题是我们的领导部门,千万不能沾沾自喜,绝不能拒绝不同声音的批评。作为教育部的领导,应当抱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和“闻过则喜”的态度,甚至专门召开持批评意见者的座谈会,不仅听取他们的批评意见,而且还要请他们献计献策,研究如何搞好我国大学的教学评估。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呢?这是一个极需要回答的问题,应当集思广益,特别是要征询教育学家和锐意改革者的意见。同时,我们不妨借鉴发达国家大学评估的一些经验,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的国情不同而拒绝人家好的做法,因为成功的教育经验毕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财富

我个人认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必须做到三性:即独立性、随机性和非功利性。什么叫评估的独立性呢?所谓评估独立性,是由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和被评估大学以外的第三者,对大学教学进行独立的评估,既不受教育部的领导和干预,也不受被评估学校的公关和利用。独立的教育评估机构,应当由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热心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组成,依据教育规律制定教学评估的条例,依据条例对大学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严格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出具证明。

但是,独立评估又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就像我国大学独立考试、独立招生、独立办学一样难于实施。历来,集权与独立、统一与分散是对立的,只要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不废除,要独立地开展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困难的。但是,我国教育体制必须改革,不然我国大学就不能与国际接轨,也不可能做到真实的教学评估。

我说的随机性,是从广泛意义上说的,既包括随机方法在教学评估中的应用,又泛指随机抽样调查,它可以应用到教学和与此有关的各个领域。人们都知道,真实存在的东西是没有掩饰的,是不经过乔装打扮的,更不能是伪装的,而这种东西只有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才能发现。我们的教学评估,需要展示的是教学常态,而不应该是应付检查时展示的状况。所以,最真实的教学评估,应该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应用随机抽样调查得到的结果。因此,应当以随机评估代替周期性的评估,变运动式为经常性的抽查,这样就可以避免造假和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

功利主义或功用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它往往是以狭隘的目的为行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受强大物质利益的诱导,往往就会走偏方向。例如,大学合并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指导的,如果合并就成为教育部的直属大学,成为部级或副部级单位,并增加特别教育经费。于是,本不赞成合并的院校,也不得不同意合并,以便得到实惠。同样,以这种思想来评估教学,就会使评估走偏方向。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甚至弄虚作假,这是导致我们这次教学评估出现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当树立一种正确的教学评估观,评估是适时地对教学水平的真实情况做出客观的判断,它不是为某一狭隘的目的服务。当然,评估并不是无意义的,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为各种目的服务。

应当说一种正确的评估机制,对于达到科学评估的目的是重要的。但是,无论制度或机制,都要依靠人去执行。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为什么正确的制度不能贯彻执行或出现偏差?为什么国外好的经验,一传到中国就变味了?说到底,是人的素质。我们不应该回避中国人素质中的某些痼疾,如“少栽刺多种花”,“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和为贵”,“中庸之道”,“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打人莫打脸,说人莫揭短”,等等。这些千古以来的“至理名言”,在人们的思想上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致使许多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不愿说真话,不好意思质疑,不敢辩论,宁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做一个“和事佬”。

在我国,“人情大于王法”颇有市场,以至于答辩、评估、鉴定、评审等都渗进了重情面的因素,所以很难做到公正、公平的评审。在这一方面,西方人与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无论是师生或是同事,讨论问题时,不吞吞吐吐,不含含糊糊,是非清楚,观点鲜明,不讲客气,不留情面。

这样说来,在我国要建立独立、公正和公平的评估制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即使有了好的制度和机制,人的素质也难以保证做到公正和公平的评估。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该从实践中完善评估制度,在改革中提高人的素质。应当相信,路总是能够走出来的,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方向正确,措施得力,经过持久的努力,一定可以建立起独立的、科学的、公正的和公平的评估制度!

【注释】

(1)本文曾发表于《学习月刊》2008年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