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细分结果的区域发展机理研究

基于细分结果的区域发展机理研究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的基础上,从区域特征、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方面对四类区域进行分析,为区域模式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一)禁止开发区1.现状及特征禁止开发区区域土地总面积531713.91 hm2,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总面积的19.04%。区域总人口266484人,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总人口的11.7%,区域人口密度0.50人/hm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7.80元。
基于细分结果的区域发展机理研究_宁夏回族聚居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

在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的基础上,从区域特征、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方面对四类区域进行分析,为区域模式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一)禁止开发区

1.现状及特征

禁止开发区区域土地总面积531713.91 hm2,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总面积的19.04%。其中林地面积144895.55 hm2,占禁止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7.25%;草地面积152115.79 hm2,占禁止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8.61%;耕地面积100467.90 hm2,占禁止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18.90%,人均耕地面积0.38 hm2。区域总人口266484人,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总人口的11.7%,区域人口密度0.50人/hm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7.80元。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所发挥的生态功能,禁止开发生态区可以分为三类。

(1)各类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指根据国家规定和标准所划定的各类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哈巴湖、罗山、六盘山、火石寨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家岔、南华山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非常有代表性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8年即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森林覆盖率70%以上,高等植物达7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植物有150多种;脊椎动物200多种,栖息158种鸟类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等野生动物;昆虫资源900多种,有金蝠蛾、丝粉蝶、黑凤蝶、波纹水蜡蛾等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年降水量600~800mm,平均产水量2.05×105 m3/km2,径流总量2.1×108 m3。四季流水的大小河流65条,森林总调蓄能力为2840万t,相当于径流总量的3.5%、地下径流量的2.0%,为泾河、清水河、葫芦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可以说,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是一座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巨大的“基因库”。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主要保护以青海云杉油松为代表的森林、草原和荒漠三大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43.40%,是宁夏仅有的三大天然林区之一和南部黄土丘陵区的生态屏障,也是宁夏中部干旱带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区内有青海云杉、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特别是针叶纯林是最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也是保护区森林植被演替的最高级,形成了高寒半干旱的森林植被自然景观。保护区优良的环境条件为动植物提供了富足的生存空间,对全国乃至全球物种保护具有积极示范作用。

哈巴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中部盐池县中北部,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荒漠—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是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在国内具有独特性和高度的代表性。保存完好的灌丛植被和湿地生态系统,使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在防风固沙、储蓄(集)水和保水持水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功能,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泥沙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尤其是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以及维持区域水分平衡和调节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护区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丹霞地貌为主,迄今为止,是我国北方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群,并有独特的山地森林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党家岔(震湖)湿地保护区、南华山自然保护区。党家岔(震湖)湿地保护区由党家岔堰、苏堡堰、堡玉堰和河滩堰等构成,面积4100 hm2,其中水域面积2.54 km2,属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堵塞沟道形成的串珠状天然水堰,属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的天然湿地珍贵生态类型遗迹,是科研、教学以及研究地震及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基地。南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原县中西部,属森林生态系统,是海原县城及周边村镇唯一的水源供应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对当地半干旱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与平衡作用。

(2)中部干旱风沙区一些生态条件极为恶劣的区域。主要有盐池县的王乐井乡、冯记沟乡、青山乡,同心县的田老庄乡、窑山管委会、马高庄乡、张家塬乡。区域内干旱缺水,年降水量仅为200~300 mm,年干燥度3~4,≥10℃积温为2500℃~3000℃,生长季203~210 d,属草原地带。这些区域位于大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土地沙化十分严重,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是宁夏生态移民整村搬迁的主要迁出区。同心县的田老庄乡、马高庄乡、张家塬乡、窑山管委会均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1500~2000m,区域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形破碎,居住分散,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盐池县的王乐井乡、青山乡、冯记沟乡位于中部干旱风沙区,缺水少雨,土地贫瘠,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3)六盘山高寒阴湿区。隆德县的奠安乡以及泾源县全境(香水镇、泾河源镇、六盘山镇、新民乡、兴盛乡、黄花乡、大湾乡)均位于六盘山高寒阴湿区。区域内降雨较多,土壤较肥,树木生长快,发展林业条件较好,现有林区森林茂密。受六盘山气候影响,年降水量550~700mm,年干燥度1,≥10℃积温2000℃,生长季170~190 d,冰雹、洪、旱灾害较少,农牧业发展相对稳定。但此区域山势高、石质山地坡陡、土层薄、生长季太短,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2.发展的制约因素

划入禁止开发区的乡镇要么是生态极为重要的区域,要么是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禁止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1)生态脆弱性等级高。位于中部干旱风沙区的乡镇在宁夏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于宁夏中部台地、山地、平原干旱风沙生态区,干旱少雨,多风,水资源短缺,可利用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危害发生频率最高、最严重的地带。同时,因植被覆盖率低,且植被主要是草原带沙生植被、灌丛和山地疏林,草场多为荒漠草原类,土地利用类型多以旱地、沙地为主,风大沙多,对农业生产破坏很大。以泾源县为主的六盘山外缘区虽气候湿润、降雨多,但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敏感性高。

(2)经济发展水平低。中部干旱风沙区虽人均耕地面积大,但土壤质地差、水资源短缺,基本属于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效益低且不稳定。六盘山外缘区人均耕地面积极少,仅为0.17 hm2,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生产,在禁止开发区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元,低于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整体水平和宁夏平均水平,直接影响了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3)生态补偿标准单一,没有体现出区域差异。补偿标准作为生态补偿的核心,关系到生态补偿的效果和可行性,目前实行的退耕还林(草)补偿政策标准单一,未考虑区域之间、农民个体之间的差异,实行“一刀切”的补偿标准,造成生态补偿在标准、政策、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禁止开发区内部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既有干旱少雨的荒漠区,也有各类自然保护区,还有半阴湿的土石质山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成本以及生态系统受损风险不同,但现行补偿仅按还林和还草进行标准的确定,缺乏对补偿标准的时空分配和等级区划,致使生态补偿无法如实反映区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调动局部地区农民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3.发展动力

禁止开发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草畜产业发展基础及国家对禁止开发区的相关政策(图5-1)。

图5-1 禁止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

(1)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类自然保护区既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1935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壮丽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闻名海内外。旅游区荟萃了西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精华,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有黄土高原上的“绿岛”“湿岛”之称。哈巴湖旅游风景区内有蘑菇云烟、沙海观潮、大明墩景观、细石器文化遗址、骆驼峰子大草原、农家滩羊观光区、中草药种植区、野生动物驯化园区、四兄弟根连根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观光、科考探险、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火石寨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具有“大、多、长、密、厚”的特征,是我国迄今发现海拔最高、北方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群,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上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和独特的山地森林灌丛草甸生态系统。党家岔震湖43处地震堰塞湖如串珠状星罗棋布于滥泥河流域,“水怪传说”又平添了几分神奇色彩,极具科普考察、旅游观赏、猎奇探险价值,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存在于特定文化习惯和生活范式中的地方社会文化体系对区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禁止开发区内的泾源县回族人口比重高(83.36%,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排第二),回族人口高度聚居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文化,从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深刻影响着此地居民,具有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潜在优势。

(2)良好的草畜产业发展基础。禁止开发区中的泾源县地处大六盘生态圈的中心区域,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水质清洁无污染,适宜发展养殖业。特别是泾源县回族群众历来具有养牛的传统习惯,为区域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泾源县把发展以养牛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此外,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建设的战略部署,也为草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3)国家政策的支撑力。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从财政、土地、税收、政绩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对各主体功能区进行政策调控。财政方面,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将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为禁止开发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宁夏在贯彻国家关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行以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带动生态建设、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禁止开发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强限制开发生态区

1.现状及特征

强限制开发生态区土地总面积717873.46 hm2,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总面积的27.92%。其中林地面积180286.22 hm2,占强限制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5.11%;草地面积126951.33 hm2,占强限制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17.68%;耕地面积172675.87 hm2,占强限制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4.05%,人均耕地面积0.35 hm2。总人口为488847人,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总人口的21.46%,区域人口密度为0.68人/hm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87.41元,是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的典型代表。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可将强限制开发生态区划为三类:中部干旱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六盘山北段土石山区。

(1)中部干旱风沙区。主要有同心县的韦州镇、下马关镇以及红寺堡开发区的大河乡、南川乡。区域内风大沙多、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韦州镇、下马关镇位于同心县东北部边缘,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韦州镇辖区大理石、石灰岩、煤炭等资源丰富,盛产滩羊二毛皮、甘草、发菜等特产。下马关镇是同心县东部经济、文化、商业重镇,粮食、畜牧业、饲草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

(2)清水河东北、葫芦河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有盐池县的麻黄山乡,海原县的甘城乡、九彩乡、李俊乡,西吉县的红耀乡、田坪乡、马建乡、兴平乡、王民乡、偏城乡、沙沟乡、白崖乡、火石寨乡,彭阳县的冯庄乡、小岔乡、罗洼乡、交岔乡、草庙乡。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丘陵沟壑面积大,云雾山、窑山、麻黄山等低山突起于黄土丘陵之上,高差较大,盆垧地较少,没有明显的梁、峁与河谷川地,地形破碎零乱,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3)六盘山北段土石山区。主要包括隆德县的观庄乡、好水乡、山河乡、陈靳乡,此区地貌类型属于六盘山山地,区域海拔较高,以山地、丘陵为主。区域特征如下。

①气候高寒阴湿,降水多,气温低,日照少。海拔高(2000~2954m),纬度偏南,属于六盘山高寒阴湿区,气候特点是温度低,热量和日照较差,≥10℃积温1900℃,最热月平均气温≤17℃,多年平均无霜期157 d左右;雨量多,年降水量500~1500mm,是宁夏雨量最多的地区;日照少,生长季短,全年日照时数≤2200 h,一般只能种植喜凉植物,农作物气象灾害主要是多冰雹,每年有4~5次,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

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力资源较丰富。雨量较多(年降水量450~550mm),清水河、葫芦河、泾河及其支流都发源于六盘山,区域内水资源约占宁夏水资源总量的38%,且水质良好,矿化度500mg/L~1000mg/L,含沙量小,水资源可充分满足本区需要。

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水土流失严重。该区域土壤主要为山地土壤,有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灰褐土、黑垆土等,有机质多,土壤较湿润,结构良好,呈微酸性反应。但由于气候阴湿,有机质分解过程缓慢,速效养分低;土层薄,加之地面坡度大,水土肥流失严重,高寒光热不足,生长期很短,只能种植喜冷凉的麦、豆两类作物,产量较稳但很低,为雨养低产农业区。但林地、草原面积较大,牧草生长茂盛,适于发展以肉牛为主的大型家畜。

2.发展的制约因素

划入强限制开发区的乡镇主要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六盘山北段土石山区,是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贫困的典型代表。

(1)侵蚀剧烈,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水土流失历来就是此区域农业发展和生态恢复的重大障碍。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此区海拔1900~2100m,区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且以黄土梁峁地形为主,沟深坡陡,切割强烈,植被稀少,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虽然国家、宁夏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草)、荒山造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举措,水土流失状况有所改善,但水土流失仍难根本解决。风沙干旱区主要以风力侵蚀为主,风沙危害严重,每到春、秋季节,沙尘暴天气居多。风蚀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水土流失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使得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急剧降低,使可利用水资源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2)年降水变率较大,干旱频繁,水资源严重不足,严重制约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部干旱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地区。由于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以及季节分配等方面极不均匀,使得该地区的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非常高,素有“十年九旱”之说,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育。如该区域平均年降雨量约400mm,而蒸发量达1500mm。此外,区域河川径流的70%集中在夏秋两季,而农作物主要需水期的3~6月却径流偏少,仅占全年的25%,且降雨形式多为雷阵雨,往往造成地面径流流失,利用率低。六盘山土石质山区虽水资源丰富,但因土层薄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压力下,区域脱贫致富难度大。

(3)基础设施薄弱,水、路瓶颈问题突出。在强限制开发生态区内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农户存在饮水困难,农业基础设施标准低,年久失修,以旱涝、低温冻害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致使年际产量大幅波动。即使是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也只占耕地面积的1/5,远低于国家45%的平均水平。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县、乡镇道路网络不完善,交通不畅,部分行政村和50%的自然村未通公路;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节水、减排和环境治理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4)农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作为旱作农业区,该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且以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面积偏小,畜牧业、林果业比重偏低。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较低。

3.发展动力

强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生态建设、生态移民、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图5-2)。

图5-2 强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

(1)生态建设的推动力。受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各种尺度的生态退化和环境破坏已达到空前的程度,严重危及人类自身安危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生态恢复与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等,体现了国家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大环境保护的决心。强限制开发区中的一类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关系严重失衡,严重制约着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发展应以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为主导,通过生态建设推动区域发展。针对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宁夏南部山区以西吉黄家二岔模式为代表的小流域综合整治模式得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实践证明,要实现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恢复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保证水土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生态移民的推动力。贫困和生态环境退化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强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生存环境恶劣,不适宜大规模人口居住。人口与生态协调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自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各项政策以来,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快速增长的人口不但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也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产以农业为主,高度依赖水资源,但长期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一直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人口迁移是打破环境恶化和贫困循环的有效手段,通过政府有组织、有规划的移民方式,将主要依靠雨养农业、粗放经营、农业缺少保障的农户移入引黄灌区,通过良好的灌溉条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保障,同时新的移民区靠近城市,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为移民从事非农产业提供了条件。此外,移民还可以减轻移出区的人口压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按照宁夏“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转移的35万人口所留出的土地和宅基地将全部用作生态建设,这将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国家政策的支撑。随着“东部率先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和宁夏的目标导向、政策倾斜、资金集聚、人力援助等有利因素,为加快区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中限制开发生态区

1.现状及特征

划入中限制开发区的乡镇主要位于葫芦河,红、茹河,清水河川地区以及县城周边的乡镇,区域土地总面积1236496.25 hm2,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总面积的44.28%,其中,林地面积212514.09 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7.19%;草地面积395436.51 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1.98%;耕地面积325979.19 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6.36%,人均耕地面积0.33 hm2。总人口为989286人,占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总人口的43.43%,区域人口密度0.8人/hm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75元。根据区域特征,可将中限制开发区划为三类:扬黄灌区、能源富集区、河谷川道区。

(1)扬黄灌区。包括同心县河西镇、预旺镇、王团镇、丁塘镇、兴隆乡、石狮管委会等乡镇,地处县城近郊,交通方便,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得益于扬黄灌溉工程,具有较好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发展城郊经济条件优越。

(2)能源富集区。主要包括盐池县惠安堡镇、高沙窝镇,红寺堡开发区的太阳山镇,彭阳县的王洼镇。大水坑镇境内有大型国有企业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乡镇企业以石油开采为主。高沙窝镇是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配套辅助产业延伸区,与宁东接壤,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惠安堡镇有煤炭、食盐、石银砂、黏土、沙砾石等矿产资源。

(3)河谷川道区。主要分布在清水河、葫芦河、茹河等川道,人均耕地0.33 hm2,其中人均水浇地0.11 hm2,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资源丰富,有一定的灌溉条件,盛产小麦、玉米、蔬菜、瓜果等作物,产量高而稳定,是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区域。

①葫芦河河川地区。位于六盘山西侧,处于葫芦河川道区,葫芦河河谷川地海拔1700~2100 m,在葫芦河以东,黄土梁与源出六盘山的葫芦河支流东西向的河谷平原相间排列,黄土梁海拔2000~2300m,河谷平原海拔1700~2000m。有葫芦河川地及其发源于六盘山西侧的支流形成的马莲川、大庄—什字川等川地。川地有山地做屏障,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良好,降水、地下水、地表水资源较多,保水保肥性能好,耕性良好,适宜机耕,便利灌溉,保收程度高。此外,葫芦河河谷平原为淡水富集带,且矿化度大多小于1 g/L,水质较好。

②清水河河谷川地。地貌属于清水河中上游洪积冲积平原,由清水河四级阶地及两侧洪积扇组成,多为黄土状粉砂土。川台地和塬地较多,是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最大的川地,土地平坦,土层厚,肥力足,易于机耕,并且具有一定的灌溉条件。

③红、茹河川塬区。是宁南黄土丘陵中“黄土塬”残流最多的地区,“塬”面开阔平坦,易于机耕,但沟谷的溯源侵蚀强烈,蚕食塬体,固沟保塬是本区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此区因位于红、茹河流域,水浇地占到一半左右,水质好,水源充足,川台地及沿河岸的缓坡地可发展水浇地。水热条件较好,年平均降水量达500~550mm,无霜期可达130~150 d,是冬麦、玉米、谷子、果树的主要产区。

2.发展的制约因素

划入中限制开发区的乡镇主要位于清水河,红、茹河,葫芦河河谷阶地,土壤为普通黑垆土,地形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水质好,热量丰富,适宜发展设施农业。但也存在诸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低等制约区域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利用较为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因思想观念、科技、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优势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化层次水平低,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一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产业化基地。在中限制开发区,一方面,由于农户思想观念落后,商品意识淡薄,区域自给自足经济仍占较大比重,造成农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产品在当地进行加工、储藏、运销难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合理的农业生产区域规划以及政策引导等,农户种植的自由性较大,造成此区域农业生产长期处于零散的状态,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不足。由于区域经济落后,区域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造成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户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行为较弱,加之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开放程度低,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不足。

(2)农业特色产业整体实力较弱。特色产业作为一种以区域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能够把区域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可替代性和竞争性。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优势,中限制开发区形成了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瓜果、蔬菜、地道中药材等多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为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集中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马铃薯、杏产业等发展历史虽长,但与全国同行业相比没有规模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中限制开发区特色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产业链条短,绝大多数都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低,支撑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难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对深加工企业规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制约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如马铃薯、牧草、葡萄等都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第三,品牌培育滞后,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稀缺,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

(3)能源基础薄弱,产业配套差。太阳山镇、高沙窝镇、惠安堡镇、大水坑镇、王洼镇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及总量偏小,基础较为薄弱。能源产业深加工集中度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受自身及宁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的制约,相关产品服务和产业配套能力差,制约了配套产业集群的形成。此外,由于能源基础较为薄弱,科研、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支撑新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管理、研发、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不足。

3.发展动力

中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劳务输出、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图5-3)。

图5-3 中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

(1)特色产业推动力。特色经济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资源条件和生产力水平,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特色产业作为特色经济的主导,在促进创业、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按照经济学中的产业关联效应及乘数效应原理,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前向、后向及侧向联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区域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集聚和扩散,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限制开发区有相对丰富且极具特色的土地、自然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大。按照“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一品,多村成片”的发展思路,根据各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2)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配置以及农村城镇化等方面的关系,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限制开发生态区是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中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相比其他地区而言,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应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3)劳务输出。“劳务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相对欠发达的区域主动或被动地输出劳动力,通过一定时期的劳动积累带动输出地发展的一种较具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它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种模式。劳务输出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积累资金、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传统思想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同时通过纽带作用,连接了城乡之间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作为回族聚居区,受生育政策的照顾及自身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的影响,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合理的倒金字塔分布状况,尚未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使劳务输出成为一种资源优势,充足的青壮年劳动力可成为劳务经济保持稳定和持久的重要来源。此外,作为传统农业区,受作物生长季节的影响,农闲时间相对较长,为外出务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根据2012年及2013年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问卷调查的统计,农户平均农闲的时间普遍在6~7个月,正所谓“一年光阴半年闲”,农闲时间充足为农户外出务工提供了前提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受政府政策影响及周围邻居的示范带动效应,农闲时期有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农户选择外出务工。一些劳务输出大县、大村,劳务收入已占到农民家庭收入的70%左右,劳务产业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弱限制开发生态区

1.现状及特征

弱限制开发区域土地总面积332157.45 hm2,总人口555078人,林地面积60444.34 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8.20%;草地面积43569.13 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3.12%;耕地面积125651.03 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7.83%,人均耕地面积为0.23 hm2;区域人口密度1.67人/hm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67元。划入此区的乡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县城所在的城镇,另一类为离中心镇较近的郊区乡镇。这些区域是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资源环境条件最好的区域,经济基础较好,未来发展潜力大。

(1)县城所在地。主要有盐池县花马池镇、同心县豫海镇、红寺堡开发区的红寺堡镇、海原县海城镇、西吉县吉强镇、彭阳县白阳镇、隆德县城关镇。这些镇是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各县(区)的政府所在地,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度较大,交通发达,是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各乡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强大吸引辐射能力,并能与省、市、县(区)城镇体系有机融合的具有综合职能的综合型城镇,既是县(区)内一定片区的中心,也是若干一般小城(集)镇的中心,起着片区首位城镇的作用。

(2)城郊乡镇。主要有史店乡、西安镇、高崖乡、郑旗乡、兴隆镇、马莲乡、将台乡、古城镇、沙塘镇、联财镇,靠近城镇,是城市经济的辐射区,交通便利。

2.发展的制约因素

弱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低等。

(1)产业支撑能力弱,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作为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弱限制开发区大部分城镇的产业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层次低,区域特色不明显;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较低;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单一、规模小,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

(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弱限制开发生态区各乡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具体表现为: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重城镇建设规划轻城镇经济规划,轻城市运行环境、机制、产业发展等,造成各城镇都不断地进行着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使得城镇对人口及产业的吸引力很低,城镇应有的集聚和扩散效应较差,影响了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动力

弱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图5-4)。

图5-4 弱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

(1)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1978~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从表面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快速城镇化的背后却潜藏着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最典型的是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城市建设采用摊大饼的形式,重形式轻内涵现象非常严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过去10年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了83%,但同期城镇人口仅增长45%。基于此,国家适时提出了以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内涵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要由偏重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新型城镇化战略无疑成为弱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今后发展中以新型城镇化思想为指导,通过区域人居环境、产业支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提升,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驱动力。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支撑。作为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对促进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业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区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就是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差异,遵循产业政策区域化原则,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产业发展,确保不同区域的产业选择、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布局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