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城乡领导决策的途径和方法

掌握城乡领导决策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决策的过程就是对领导者的一种全面检验。确定型决策的一切情况比较清楚,因此领导者行动要果断,竭尽全力去取得最佳效果。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就会错失机会,即使最后确定了最佳方案,也会因事过境迁而得不到最佳效果,这是造成确定型决策失误的常见原因。城乡领导成员不仅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尤其是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
掌握城乡领导决策的途径和方法_城乡领导科学概论

由于领导决策一般会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具体问题,这就需要掌握做好决策的途径和方法。

决策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应该引起城乡领导者的注意。

(1)领导者自身因素。领导者是影响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领导者对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业务能力等各种因素对决策产生作用。可以说,决策的过程就是对领导者的一种全面检验。因此,城乡领导者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不断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及时转变思想和工作观念,以促进决策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决策时,无论是确定目的还是选择手段,都要对各种目的和手段进行比较。为了全面决策,还需要全面预测,而全面预测要求收集全面的情报和掌握全面的知识。在决策时,决策者还需要调动心理因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此外,决策者还必须具备承担决策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任何决策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一定的风险,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决策方案的选择。愿意承担风险的决策者,通常会在被迫对环境作出反应之前就已采取进攻性的行动,并经常会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决策者,通常只对环境作出被动的反应,并习惯于受过去的限制,按过去的规则策划将来的活动。对于决策者,行使决策职能,经常会受到自身的知识条件、心理条件和其他一些能力条件的影响,所以,领导者在学习决策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

(2)辖区环境因素。决策是在分析研究环境的基础上作出的,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环境条件对决策的制约性。因此,决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辖区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的辖区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当前环境、优势环境与劣势环境、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等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城乡领导者考虑环境条件所带来的促进和制约作用,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决策。环境因素是决策方案产生的基础,也是决策方案得以实现的保障。所以,城乡领导在行使决策职能时,首先应该对辖区的所有环境条件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并合理确定辖区在未来活动中的起点和预期目标,使决策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3)辖区文化因素。辖区文化制约着辖区及其成员的行为与行为方式。在决策过程中,辖区文化主要是通过影响辖区成员对变革的态度而发生作用。辖区成员对发生的变化可能会持有抵御或欢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两种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影响领导决策。因为任何决策的制定或调整,都是对过去行为的一种否定或变革,如果处在一个保守、怀旧的辖区中,其成员总是拿过去的标准判断现在的决策,总是担心在变化中会受到什么损失,从而对新的决策产生怀疑或者抵触情绪与行为;而在一个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辖区中,其成员总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决策的合理性,总是考虑在变化中得到什么实惠,因此对新的决策采取渴望、欢迎和支持态度。显而易见,前者对新决策的推行起到阻碍作用,后者则有利于新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4)时间因素。时间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要讲求时效性。尽管时间因素对不同的决策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会不同,有的对时间要求紧迫,有的在时间上相对宽裕,但绝对不存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决策。时间充裕的决策,并不一定急于在某一日期以前完成;对时限要求严格的决策,在保证决策质量的情况下要加快速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注重时效性永远是成功决策的共同特征。为了追求十全十美而不顾时间的限制,结果往往是坐失良机,就算最后真能找到最优的决策方案,但机会已经错过,即便再好也一钱不值。因此,城乡领导者应该充分认识时间对决策的重要影响,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在保证决策效率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决策。

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城乡领导者在决策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准确全面的情报信息不要轻易作出决策。准确、全面、可靠的情报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信息数据越系统、越精确,决策效率就越高。因此,制定决策方案之前,要大量收集与决策有关的情报信息和数据资料,没有对决策对象的全面了解不要盲目草率地作出决策。

(2)针对不同的决策类型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不同的决策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决策有不同的要求。确定型决策的一切情况比较清楚,因此领导者行动要果断,竭尽全力去取得最佳效果。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就会错失机会,即使最后确定了最佳方案,也会因事过境迁而得不到最佳效果,这是造成确定型决策失误的常见原因。不确定型决策的对象信息不全面、预期结果不明确,因此领导者要做到目标明确,在有总体目标布置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步子不能太快,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总结经验,知错就改,在调整中前进。而对于风险型决策,要尽可能选择成功率大的方案,并准备好必要的应急方案,以对付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

(3)决策过程中要处理好确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领导决策的过程当中,对问题的性质、程度和原因要坚持确定性的原则,对论证严密的决策方案,领导要有敢断敢决的魄力,切不可瞻前顾后,摇摆不定,也就是说在重大问题和重要环节上要坚持原则。领导在作决策时也不能墨守成规,一味地坚持确定性,而是要具备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置的应变能力。因此,领导决策既要有确定性,也要有建立在确定性上的灵活性。

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如何实时准确地了解经济社会的变化,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有效评估和监督决策执行情况,是城乡各级领导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实践工作中,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和方法将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

(1)加强学习,积累经验,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学习各种知识,不断丰富决策经验,是做好领导决策的基础。城乡领导成员不仅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尤其是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通过学习,才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正确把握政治方向,才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决策,才能使决策做到有的放矢,不偏离方向。有了知识,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正确把握决策的重要步骤和中心环节,有助于提高认识的能力,从而正确地把握决策的时机。对于成功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往往会导致决策脱离本辖区的实际;对于失败的决策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因此,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积累和总结经验,既要积累自己的成功经验,也要努力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成功经验。既有知识,又有经验,既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为正确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是做好领导决策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从客观上讲,仅凭城乡领导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所拥有的能力、所积累的经验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和社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从科学上讲,城乡领导的责任不是制定决策,而是对决策方案的选择以及对决策方案的执行。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多学科、多层次的决策智囊团,科学、合理、民主的使用“内脑”和“外脑”,是当代领导的必修课。

(3)走进辖区,深入调查,全面掌握辖区内部的实际情况。深入辖区,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辖区内部的客观实际是做好领导决策的前提。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开端,是领导的一项基本功。只有深入辖区调查研究,才能及时了解辖区内部的事实真相,准确把握不同时期辖区内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做到决策于前,及早找到解决辖区内部各种问题的办法。此外,调查还应包括开展民意调查。通过适时开展民意调查,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民情民意,以弥补领导个人考虑的一些不足。总之,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来源于准确的分析判断和认真的比较选择,没有调查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4)依靠群众,发扬民主,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依靠群众,发扬民主,集中群众力量是做好领导决策的关键。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在辖区内部,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团体的一员,他们都有权利参加辖区的决策,群众是政策的直接受影响者,参政议政都是他们的权利。能够接受群众对于决策议题有建设性的意见对于解决当前领导决策存在的信息不全、分析不足等问题起到很好的解决作用。作为领导,绝对不能以决策者身份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要广开言路,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和接受群众的意见,依靠群众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作出合乎民情、顺乎民意的决策。

(5)善于决断,敢于负责,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善于决断,敢于负责,不断提高决策能力是作好领导决策的基本要求。现代决策要求城乡领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于负责任的决策素质。决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过程。就算在理论上再怎么完美的决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者表现出过人的决断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沉得住,站得稳。有些领导者总是优柔寡断,这就为整个决策增添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也往往成为决策失误或正确决策无法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同时,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自己作出的决策要敢于承担责任,这也是领导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反映。

(6)健全制度,加强监督,保证决策方案顺利实施。健全制度,加强监督,是做好领导决策的重要保证。制度完善,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决策制定和实施做到有条不紊。决策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点。①决策程序制度。决策程序制度规定决策时间先后、重要程度、涉及辖区内人群多少、适用范围等方面的步骤和次序。②决策民主制度。决策民主制度规定决策过程中如何贯彻民主作风,避免个人独断等方面的内容。③决策信息反馈制度。决策信息反馈制度规定决策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总结等方面的内容。④决策监督制度。决策监督制度规定对决策各个环节的职责履行情况如何进行评估和督促等方面的内容。⑤决策奖惩制度。决策奖惩制度规定对决策成败如何进行奖励和惩罚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有保证每个领导都能充分行使决策权的决策议事制度,如实反映领导决策过程的决策记录制度等等。

案例阅读:如何避免决策失误?

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特别是战略性的决策,影响更深远。不可掉以轻心。决策浪费也是最大的浪费,“建机场”热、“开发区”热、“高尔夫球场”热,盲目投资导致的损失令人吃惊。错误决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时甚至比贪污受贿更严重。一个大项目的决策失误,就可能减掉一个地方的税收。决策性浪费,主要表现在有的领导拍板只凭经验、靠臆想,根本不计效益、不顾后果、不负责任。

某村要建工厂,让群众集资,许诺30%的回报率,农民节衣缩食投资,工厂草率上马办成了,结果却因产品没销路垮了。政府只好从财政拿钱,按银行利率给群众还钱。这个学费最终由政府承担了,可政府的钱就是老百姓的钱。有个地方搞“白色革命”,乡政府动员发展蔬菜温室大棚,某村就建了300多个。可由于本地温差较大,土质碱性重,加之农民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10 000多元一个的大棚不来事,冬天蔬菜大半冻死,农民背了一身债。有些地方种树,林种、林层、林龄单一,虽然易栽活、长得快,也便于采伐管理,但不利于水土保持病虫害频发,生态功能降低。

重大决策,容不得半点主观、半点杂念,需要的是科学、是公心。决策过程应有“换位”思考。对于如何决策良好,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被尊为“黄金定律”:“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别人。”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情况,国外有学者对“黄金定律”作了补充,提出领导者应遵循的“白金法则”,即“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你就怎么对待他”。做到这一点,需要“换位”思考,了解、理解和尊重工作对象,努力满足别人的合理需求,使决策者和被决策者消除隔阂,融进平等互利的关系之中。

为了避免效果与动机相悖、好心没办好事的情况,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依靠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的不足;依靠发挥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减少决策失误;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增强领导工作的预见能力和洞察能力;坚持没有通过可行性、不可行性的研究不决策、没有经过咨询会和听证会的不决策、没有两个以上可选择方案的不决策的制度,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在抓好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后评估机制的作用,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指标,运用科学、公正、可行的方法,对政策、计划、项目等进行专业化评判,为加强和改进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摘自《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写作资源网)

思考与练习

名词解释

城乡领导决策 集体决策 个人决策 方向性决策

执行性决策 过程决策 阶段决策

简答题

1.城乡领导决策有哪几种类型?

2.城乡领导决策有什么特点?

3.城乡领导决策的程序是什么?

4.影响城乡领导决策有哪些因素?

论述题

1.为什么要做领导决策?

2.城乡领导决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