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乡领导决策的含义

城乡领导决策的含义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理解城乡领导决策的含义,还得从决策的概念谈起。领导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活动实际是领导者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城乡领导决策的基本要素包括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方案、决策条件和决策后果等五个方面。个人决策是指由城乡领导个人在参与决策活动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和调整的决定。从决策的性质和重要性程度来划分,城乡领导决策包括方向性决策和执行性决策。
城乡领导决策的含义_城乡领导科学概论

城乡领导决策既有一般决策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城乡领导决策的含义对于掌握决策理论、提高决策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城乡领导决策?要理解城乡领导决策的含义,还得从决策的概念谈起。

第一,什么是决策?

“决策”一词,我国古代叫贤良对策、策问、策术。西方学者理查德·施奈德的决策定义是:“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具体而言,决策就是个人或者组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作出选择或调整的过程,它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广义上,决策就是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出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通俗地说,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拍板”。但不是盲目地拍板,而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

第二,什么是领导决策?

所谓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由提出的几种方法或几种行动方案中选取效益最大、损失最小的方法或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既是静态的领导决定,又是动态的决策过程。领导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活动实际是领导者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

第三,什么是城乡领导决策?

具体到城乡领导决策,则是指城乡领导集体或个人为了解决辖区当前的实际问题、实现辖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根据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并在施行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决策的主体来看,决策既可以是城乡领导集体,也可以是城乡领导者个人的活动;

(2)从决策的方式来看,决策既可以是城乡领导集体或个人对方案的选择,也可以是对选择方案的调整;

(3)从决策的时间来看,决策既可以是长期性的,面向未来一段时间,也可以是短期性的,解决当前的实现问题;

(4)从决策的内容来看,决策既要解决辖区内社会公共事务,又要确定辖区总体发展方向;

(5)从决策的依据来看,决策既要遵守法律规定符合政策要求,又要考虑辖区的实现情况;

(6)从决策的过程来看,决策既是一次性的“拍板定策”,又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调整过程。

城乡领导决策的基本要素包括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方案、决策条件和决策后果等五个方面。

(1)决策主体。决策主体是决策活动的参与者,是决策的最基本要素。决策主体处在决策活动内外信息的枢纽地位,是决策活动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是决策活动的操作者和驾驭者。决策主体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决策活动的成败。决策主体既包括领导集体,也包括领导者个人。

(2)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指决策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决策目标的确立指明了决策的方向,它是科学决策的起点,也是选择最佳行动方案的主要衡量标准,并且为决策实施过程中的评估、控制和调整提供了依据。

(3)决策方案。实际上,领导决策是一种选择方案的活动。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实现同样的目标可能存在着多种行动方案,只有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多样化,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鉴别,并选择出最佳方案。

(4)决策条件。决策条件是指领导决策时所面临的各种客观因素。决策是否科学可行,能否顺利实施,会达到什么效果、产生什么影响,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和决策方案,而且还受到领导决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5)决策后果。决策后果即是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一切决策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决策结果。决策后果是评价决策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决策实施以后,还必须对决策后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决策后果一般以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反映出来,它为今后决策提供经验和依据。

领导决策作为一种组织活动,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各类领导决策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城乡辖区领导应该把握决策的基本类型,以及各类决策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决策方法,或者是综合利用各类决策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行使决策职能。

关于城乡领导决策类型的划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看,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从决策的主体来划分,城乡领导决策包括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是全体领导或者部分领导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活动所作的选择或调整。集体决策是在研究辖区所处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通过对辖区环境条件的研究,认识外界变化对辖区的发展造成的某种威胁或提供的某种机会,了解辖区在资源拥有和自身条件上的优势与劣势,并据此选择或调整活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集体决策是一种“为了集体的决策”,这种决策是依靠辖区的领导集体来进行的,它往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会议或表决的方式进行决策。集体决策的优点是集思广益,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备选方案,得到更多的认同,同时也防止个人专断,从而作出更好的决策。集体决策的不足在于沟通情况、协调意见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有时会因意见不一致而久议不决,贻误时机,甚至出现责任不明等情况。

个人决策是指由城乡领导个人在参与决策活动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和调整的决定。简言之,个人决策,就是最后由一个人作出决断的决策。这是辖区日常管理中常见的一种决策方式和决策类型。个人决策的长处是决策者能够迅速、灵活、机动地作出决策,在贯彻执行中也便于集中统一指挥,提高工作效率。个人决策的主要缺点是:决策者个人素质在决策中起决定作用,如果缺少必要的制度,或者决策者主观专断,很可能导致家长制、一言堂。

因此,采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是把两种决策方式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凡属涉及辖区利益的重大问题,如方向性、立法性、战略性、规划性、政策性、协调性的重大问题,都应该由集体决策;而辖区日常工作中应急性、具体性、技术性、执行性、随机性的事情,则由分工负责的领导者个人决策。

(2)方向性决策和执行性决策。从决策的性质和重要性程度来划分,城乡领导决策包括方向性决策和执行性决策。

方向性决策主要是调整辖区的发展方向与内容,其面对的是辖区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方向性决策也称为宏观决策,它关系到辖区的生存与发展,是指对辖区全局有长远、重大影响的决策。方向性决策对辖区最重要,它涉及的范围大、因素多,通常包括辖区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生产技术改造等。这些决策牵涉辖区的方方面面,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方向性和稳定性。

执行性决策是在既定辖区管理目标与发展方向下进行决策活动的方式,其要解决的是辖区的某个或某些具体部门、某个或某些具体问题在未来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执行性决策也称微观决策,是指对带有局部性的某一具体问题的决策,它主要以实现方向性决策所规定的目标为前提和标准,是宏观决策的延续和具体化,具有单项性、具体性、定量化的特点。

方向性决策与执行性决策,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向性决策需要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而执行性决策需要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前者是战略决策,后者是战术决策。方向性决策是执行性决策的依据,执行性决策是方向性决策的落实,执行性决策需要在方向性的指导下进行。作为城乡领导者,应该把握方向性决策与执行性决策的辩证关系,既要进行宏观层面的决策,又要进行微观层面的决策,并使两类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决策的全面性。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来划分,城乡领导决策包括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又称常规性决策,是指在稳定、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了解辖区的自然情况和各种事态的发生与发展,每个方案所产生的预期结果比较明确,最终选择哪一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预期结果的直接比较。相比而言,这类决策比较简单,但若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找出最佳方案也不那么容易,往往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和详细的分析。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实施决策的环境条件会发生难以预测的发展与变化,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情况会发生,但能预计有多少种情况可能发生及其发生的概率,因此实现决策目标与结果必须冒一定的风险。

不确定型决策也称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对决策目标不够明确,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也不清楚,不知道有多少种情况可能发生,即使知道,也无法预计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因此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由于事物的不确定性,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其发展条件、影响因素等不能完全控制,因此要对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概率性统计,并且要密切注意决策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4)阶段决策与过程决策。从决策的形式来划分,城乡领导决策可以分为阶段决策与过程决策。

阶段决策是指城乡领导对辖区未来活动的某个时期和某个方面工作的活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与调整。一般说来,阶段决策是对近期活动的选择,这种决策相对过程决策,其针对性比较强,可控因素多,决策内容比较具体,决策效果比较明显。

过程决策是指城乡领导对未来活动的阶段性和终极性的活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与调整。这是由许多个阶段决策连续而成的一种追踪性的决策。这种决策往往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或者是领导对环境特点认识的变化引起的。过程决策强调对环境的应变性与适应性。过程决策的涉及面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可变因素比较多,因此,比起阶段决策,过程决策要复杂得多。

(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来划分,城乡领导决策包括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就城乡基层组织而言,组织中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例行问题,另一类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出现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针对两类不同的问题,所采取的决策方式也就不同。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者解决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多数决策既不完全是程序化的决策,也不完全是非程序化的决策,而是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结合。

此外,依据决策模式的不同,城乡领导决策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依据决策思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依据决策目标的多少,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