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十五年来我国蒙古族档案文献的编纂

二十五年来我国蒙古族档案文献的编纂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蒙古族档案文献的编纂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成绩。近年来编纂的“成吉思汗八白室系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档案部门首次公开出版的大型蒙古文历史档案文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拟对近二十五年来我国蒙古族档案文献的编纂作一简述。二其他蒙古族档案文献也相继被整理出版。另有《十七世纪蒙文文献》业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首次出版的蒙文历史档案汇编。
二十五年来我国蒙古族档案文献的编纂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我国蒙古族档案文献的编纂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成绩。内蒙古自治区一手抓汉文档案编研,一手抓蒙文档案编研,先后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汇编成果。1999年又出版了《内蒙古垦务档案资料汇编》,此书的问世在自治区档案工作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此外,在八思巴文文献、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托忒蒙古文文献的编译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编纂的“成吉思汗八白室系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档案部门首次公开出版的大型蒙古文历史档案文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拟对近二十五年来(1980—2005年)我国蒙古族档案文献的编纂作一简述。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蒙古历史研究和内蒙古民族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区加强了蒙古族档案史料的编研工作。1980年在自治区档案馆成立了编研室,并在乌兰察布盟做了调查试点,举办了小型编研成果展览。在1982年“赤峰会议”上,重点研究布置了编研工作,专门强调盟市一级档案馆要设编研科;旗县一级档案馆要有专人负责,对乡镇(苏木)档案室也提出了开展编研的要求。这个精神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编研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仅1983年一年,全区就有编研成果37种,约291万字。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的青达门乡档案室编出了《青达门乡灾情概要》《青达门乡历史沿革》等成果;乌兰察布盟武川县的大青山乡,编出了《大青山乡抗日组织活动》等质量较好的编研成果。这样,档案编研工作基本上得到普及,大体上形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苏木)的档案编研系统,使蒙古族档案史料的编研工作有了组织保证。以后,这一工作逐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起来。为了提高编研工作水平,促进编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1985年12月召开的自治区档案馆工作会议上,对全区的编研成果进行了统一评选,评出了优秀编研成果并进行了奖励。通过这次评优活动,编研工作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据1986年统计,全区各级档案馆有编研成果54种,约1558万字,其中,自治区档案馆编辑史料9种,180.5万字。已出版的有《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档案史料选编》《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档案史料选编》《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内蒙古民族团结革命史料选编》等约280万字的编研成果,其中蒙文编研成果有141万字。伊克昭盟档案馆先后编辑和撰写了蒙文《席尼喇嘛革命活动资料汇编》《鄂尔多斯人民独贵龙运动资料汇编》《鄂尔多斯独贵龙运动史》《鄂尔多斯独贵龙运动始末调查汇报》《伊克昭盟水土保持资料汇编》《鄂尔多斯人历史文献集》《鄂尔多斯鄂尔呼特部》《鄂尔多斯文学》《鄂尔多斯民歌来源》《成吉思汗八白室》等13种档案史料(有的已公开出版),约183万字,占馆内编研成果总数的50%。其他盟市也编纂发行了一些重要的档案史料。1987年10月自治区档案局与档案馆组成《内蒙古垦务志》编写小组,并于1989年完成了《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的编纂工作,将其作为馆藏本保存起来。后由杜心宽、李克仁、赵兵在馆藏本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出版本的要求,进行认真的技术处理,终于在1999年7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在内蒙古档案史上尚属首例,此书的问世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工作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内蒙古垦务档案资料汇编》记述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相继在内蒙古地区放垦大量土地,其间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垦务档案。书中反映了清末政府对绥远、察哈尔地区蒙族土地的放垦、添厅设治,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生产活动方式的深刻变化和蒙汉劳动人民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共同生活、生产、建设的情况。透过档案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末清政府对蒙政策的变化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对研究清史、民国史、蒙古史、地方史,以及探讨近代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变迁,特别是土地制度、土地的开发利用、蒙汉民族关系,乃至今天正确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方针,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区。蒙古民族有着古老的文字、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产、独特的习俗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反映到编研工作方面,就是需要用蒙、汉两种文字进行编研,这是自治区编研工作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不但要有汉文编研人员,还要有蒙文编研人员;不但要有汉文编研成果,还要有蒙文编研成果;要把蒙古族档案史料的一次信息,浓缩成二次或三次信息提供出来,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此,自治区档案馆设立了蒙文档案部,配备了蒙汉文兼通人员,负责蒙文历史档案的翻译、编纂和公布等工作,使这项工作得以开展起来。先后编辑了《东蒙自治政府蒙文档案史料汇编》《准格尔旗蒙文档案汇编》一、二辑等档案史料汇编约15万字。

其他蒙古族档案文献也相继被整理出版。如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的《清末蒙古史地资料汇萃(蒙古卷)》选编复制了史料价值较高的定边纪略、乌里雅苏台志略、库伦志、三多库伦奏稿、奉使喀尔喀纪程、朔漠纪程、游蒙日记等档案文献。另有《十七世纪蒙文文献》业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首次出版的蒙文历史档案汇编。此外还有高文德、蔡志纯编的《蒙古世系系谱》1979年出版,胡斯振等译的《蒙古历史资料选》1980年出版,吴丰培编的《豫师青海奏稿》1981年出版,巴岱、金峰、额尔德尼整理注释的《卫拉特历史文献》1985年出版,哲仓·才让辑编的《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1994年出版,宋挺生校注的《那彦成青海奏议》1997年出版,李保文的《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蒙古文)1997年出版,这部蒙古文文书档案资料集,为十七世纪蒙古史研究提供了珍贵档案史料。吕一燃编的《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1999年出版,杨海英编的《国外刊行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史资料》(蒙文)2000年出版,盖之雍著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2002年出版。李保文先生在2002年第4期《历史档案》上发表了题为《康熙六年〈蒙古律书〉》的文章,将一史馆所藏康熙六年的《蒙古律书》译出。

元代八思巴文文献数量较大,早在1955年,蔡美彪从各图书馆和金石家收藏的拓片中,就整理出版了《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为研究元代历史和语言提供了重要史料。1990年,照那斯图出版了《八思巴字和蒙古文文献Ⅰ研究文集》,1991年又出版了蒙古文、汉文本的《八思巴字和蒙古文文献Ⅱ文献汇集》,收录碑刻、文书、牌符、书籍残页多种,这是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研究方面的奠基之作。

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的搜集整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和注释、出版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研究领域有不少著名学者和研究人员。1983年道布整理、注释、出版了大型文献汇编《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一书,把13~14世纪的回鹘式蒙古文文献全部收录于其中。1984年仁钦嘎瓦在他编写的《蒙古古典文献选介》一书中也简略介绍了部分回鹘式蒙古文文献。

托忒蒙古文文献的搜集、整理、注释、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刊布和出版主要始于80年代。托忒蒙古文刊物《汗腾格里》和用托忒蒙古文、汉文两种文字出版的杂志《卫拉特研究》陆续发表了托忒蒙古文文献以及研究论文,为托忒蒙古文文献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阵地。莫·乌兰《论托忒文历史文献史料价值》的论文对卫拉特历史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托忒蒙古文历史文献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新疆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卫拉特历史文献》《卫拉特史迹》《卫拉特蒙古史诗选》《卫拉特蒙古神话故事》《江格尔》等大型文献汇集,为进一步研究托忒蒙古文文献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1983—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所等在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境内的黑城子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元代文书760余件,包括公文、契约、民间书信、账册等。李逸友编成《黑城子出土文书》(科学出版社,1991年),对于研究元代边疆地区的贸易、宗教、民族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1277年成吉思汗驾崩后,其宫帐等遗物安葬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并奉为全体蒙古人信仰的总神癨,永为纪念。由于八座白色蒙古包中供奉着八种象征性神物,所以成吉思汗陵也叫八白室。从成吉思汗驾崩至今,其子孙对其陵寝的守护与祭祀从未停止过,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成千上万卷原始记录。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把这一原始记录编纂成“成吉思汗八白室系列丛书”付梓,为读者揭开了对成吉思汗的祭奠过程和细节。

这套丛书包括新校勘的《成吉思汗金书》《成吉思汗八白室》《成吉思汗八白室与鄂尔多斯人》等3部著作,共230万字,由成吉思汗第34代嫡孙,中国最后一位蒙古王爷奇忠义先生审定。

《成吉思汗金书》成书于蒙古汗国窝阔台可汗时期,它是蒙古可汗为祭奠成吉思汗的钦定书。据此书记载,只有蒙古可汗有权补充金书。历史上也只有忽必烈汗和北元时期的巴图孟克汗对《成吉思汗金书》作过补充。这部书由序言(简要叙述成吉思汗八白室的组建及制定祭奠和《金书》问世的经过,并对《金书》进行校勘的目的、方法和原则)、上卷(为新校勘《金书》)、下卷(选入鄂尔多斯地区安放祭祀的与成吉思汗有关的历史人物苏勒德和白室祭祀文章)、蓝卷本(整文收入新校勘《金书》所依据的6种版本和手抄本)、附卷(选编了成吉思汗祭奠和蒙古风俗等内容的有关文章)组成。内容大略有颂词、祝词、祭词、祈祷词、祭奠词、祭奠法、祭奠律、祭奠程序法典、黄册等文体。《成吉思汗金书》是记录当时历史真实情况的英雄史诗和历史巨著,它为随后问世的蒙古族文史巨著《蒙古秘史》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八白室》由序言、正文和附录件组成。序言陈述了成吉思汗八白室和鄂尔多斯人的历史沿革,正文共五章,选编有关白室的史料、档案,附录件收录成吉思汗八白室祭奠主持济农等人的世袭家谱4件。全书由1000多件精选档案汇集而成,每件档案史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守护、祭祀、维修、迁移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蒙古族文化、风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不同方面的发展历史。

《成吉思汗八白室与鄂尔多斯人》共分6章40节,上限到8世纪,下限到1956年成吉思汗陵建成,真实地反映了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出现、最早的鄂尔多斯人的来源,以及元、明、清和中华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变迁。

这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档案部门首次公开出版的大型蒙古文历史档案文献,它的出版不仅为成吉思汗八白室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新史料,而且蒙古学专家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对蒙古族历史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原载《档案与社会》200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