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的价值

论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的价值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一点来看,自然中游戏不仅满足了儿童与自然环境接触的需求,也满足了儿童与社会环境接触的需求。以儿童折叠纸质船在小池塘中“航行”为例:儿童自己准备纸张,折叠船只,置于水面,并通过拨动身边的水域促使船只“远航”。微风时,船只的“航行”较为稳定;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风,儿童需要考虑到船只的纸张、拨水的力度、方向等。
论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的价值_兼论我国儿童自然中游戏环境的构建_中美儿童博物馆研究

一、“儿童”与“自然”、“儿童游戏”与“自然环境”

“儿童”与“自然”这两个客观存在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密不可分,前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归为后者的一部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出了人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道”等均离不开自然。作为生命初期的儿童,更是天然地与大自然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人,尤其是儿童,与自然具有同一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儿童是自然的造化,是宇宙进化历史的产物,因而可以称儿童是自然之子,又可以称其为历史之子。”[1]“儿童的肉身和精神皆源于大自然的进化,就此而言,大自然是儿童更为宏大的母亲,儿童与大自然有着更为亲近、更为密切的‘血肉之亲’。”[2]

尽管今天的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时代走过农业文明时代,已迈入工业文明或者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生活更大程度地在人工化或“物化”的环境中进行;但人类,特别是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其身心发展依然难以逃脱与“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儿童依然还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养料”。在儿童教育理论发展史中,不管是倡导儿童发展与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思想”[3],还是如今风靡全球教育界的蒙氏教育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瑞吉欧教育理念等,均或多或少地从自然中得到启发,并重视自然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与此同时,受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与成人采用正规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是,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体验、探索为主的游戏。这一点从现代幼儿园的发展及园内所开展的活动也能窥见。在乡土文明或手工文明时期,儿童的游戏场所较多地位于露天的自然环境,儿童的游戏玩具较多地来自大自然,儿童的游戏灵感较多地产生于大自然的万物活动。尽管城市化继续推进,然而今天儿童与自然的联系也依旧主要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当然,儿童与自然的联系还包括除游戏之外的其他事宜,如儿童的食物来自自然。)自然对儿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也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对游戏于其中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曾经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对它的印象,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儿童需要亲眼看到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4]由此可见自然中游戏对儿童所具有的重要性。

二、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的价值

1.自然中游戏是受儿童内在所驱动的,易于促进儿童内在多样化想法的表达

自然中游戏之所以胜过于其他任何游戏,是因为它在童年初期就出现,而且能够激发儿童内在的对于探索的好奇,然后表达出内在多样性的想法(想法的多样性就像自然本身的多样性那样)。当将儿童独自置于自然环境之中,让儿童面对身边多样性的生命性或非生命性的存在时,即使是一块石头或者一片树叶,都能成为儿童的玩具,都能激发儿童内在的探索欲。

2.自然中游戏包含丰富的社会性,易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自然中亲身体验游戏的场景设置,容易吸引大量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经济、种族背景与不同性别的儿童在同一个地方参与游戏(大多数室内游戏,其参与人员的年龄、经济等背景相对较为接近)。这种多样化、开放的环境,和没有自然作背景的环境相比,更能激发儿童之间亲密的社交互动与多样化的情感表达,也能让儿童从这样的“小社会”中积累初步的社会性感知与知识。从这一点来看,自然中游戏不仅满足了儿童与自然环境接触的需求,也满足了儿童与社会环境接触的需求。杜威认为“儿童的本能,也须和人往来才可以发达。所以教育儿童,既要让他与自然环境接触,也要让他与社会环境接触,唯有如此,儿童的知识、道德、习惯等各方面才有启发和养成的机会”。[5]

3.自然中游戏的多变性与复杂性,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等

自然环境设置所创造的多样化社交互动情景,更能形成大量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等。以儿童折叠纸质船在小池塘中“航行”为例:儿童自己准备纸张,折叠船只,置于水面,并通过拨动身边的水域促使船只“远航”。儿童需要考虑到水对纸张的要求,太渗水的纸张,船只“远航”的时间较短;太硬的纸张,船只容易沉下去。儿童需要考虑到水中的环境,即船只“远航”的前方可能会有水草、凸出水面的石头等,进而需要掌控自己拨水的方向。微风时,船只的“航行”较为稳定;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风,儿童需要考虑到船只的纸张、拨水的力度、方向等。当船只“航行”偏离方向时,可以借助木条拨动船只的方向,可以从船只的侧面拨水,或者从各个角度先后拨水等。总之,若要船只成功到达目的地,儿童需要凭借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4.自然中游戏适合不同水平的人参与,更能促进儿童之间的互相学习

开放式的自然环境,能够激发没有任何技能水平的儿童进行有创造性的行动。以儿童放风筝为例:在空旷的草坪上,互不认识的儿童聚集一起放风筝。他们中间有熟练者、有初学者。熟练者能够自如地放着自己的风筝,并乐意向初学者展示与分享自己的技术、快乐。由于环境的开放性,初学者因技术水平较低所产生的群体压力感较低,他们不会感觉到较大的自卑感与胆怯心理。相反,自然环境更能激起初学者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欲望。因而,儿童之间能够自然且轻松地互相学习。

5.自然中游戏能够提高孩子的自尊

自然中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参与游戏与探索世界的动机,促进对不同背景群体或个体行为的包容性,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各项技能的提高。而个体动机、包容性、想象力与技能等的提高,能够使人产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并进而提升个体的自尊。

6.自然中游戏为儿童提供丰富与较为全面的感觉刺激,促进儿童感觉的全面发展

儿童的发展更多地是从感觉刺激开始的。自然中游戏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全面的感觉刺激,进而支撑儿童感觉的发展、互相协调性及大脑的健康发展。以儿童室外戏水游戏为例,通过戏水,儿童能够感知水的温度(冷或热、适中)、气味、状态(固态、液态还是气态等)、重量、对皮肤的触觉(或压觉)等。以儿童在草坪“踢”足球为例,儿童能够感知足球的重量、草的气味、草的温度、草对皮肤的触觉、风对皮肤的触觉、阳光照射身体的触觉等。

7.自然中游戏为儿童所营造的宽松环境,让儿童能够跟随自身的步伐进行探索,从而改善注意力、提升认知功能

现代科学对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进行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与多动症有密切关系……学龄期的儿童行为与动机常常具有不稳定性。在思想、行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性、暗示感受性、易兴奋性和抑制过程微弱性的特点”[6],并提出“要为多动症儿童创造宽松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多动症儿童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增加自信心”[7]等措施。儿童在自然中游戏较之在其他场所游戏,感受到的同辈压力或来自父母的压力相对较小。儿童能够带着自然环境为其能带来的自信心与自尊强化,跟随自己的内在世界去探索外在世界。这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并促进其认知功能的正常发展。

8.丰富生动的自然环境能够提升儿童在自然中游戏的审美体验

“大自然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是所有美的源头活水,不需要装饰便能激起人内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愉悦、生命的滋润……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也就能够自然地感受它的大美和灵气,能够培养起质朴的情趣,立下以感动生命为取向的审美根基。”[8]以儿童在海滩上玩沙子与在人工营造环境下玩沙子为例,“当沙子被‘移植’到容器中,它已失去了其原有的自然氛围,这样一来,它与海滩上的沙子虽为同一种物质,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对孩子来说,容器里的沙子仅仅是沙子,它只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海边的沙子,在孩子面朝大海的那一瞬间,沙子与大海、天空、白云等构成的是一种意境,一种能给他带来精神上体悟的深远的境界。”[9]孩子在自然中游戏所形成与提升的审美体验,对孩子审美观的形成及成人后职业的选择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9.自然中相对适宜人类生存的气体环境能够降低在自然中游戏的儿童患小病的几率

儿童在自然中游戏较之在室内游戏,患小病的可能性更低。人工化的室内环境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空气的各项指标上:

(1)空气的湿润度

相对偏干燥的空气不利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的呼吸道与皮肤的健康。

(2)空气的温度

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对而言偏稳定,特别是空调等制冷电器的运行,导致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温度差异较大,当然也让人感觉相对较为舒适。但室内相对“舒适”的温度对儿童的发展存在如下危害:①儿童在室内(特别是空调房)游戏过久,突然接触到温差较大的室外空气,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如感冒、咳嗽、头晕。与经受“风雨”较多的成人不同,儿童的身体感官在面对突变的温度环境时调节能力相对较差。②在“舒适”温度下游戏,难以培养儿童在相对较为“不适”温度下的“忍耐力”,间接降低儿童的身体体质与意志力。③人类感觉的发展主要在儿童期形成,经常让儿童在较为单一的温度觉环境下活动,难以培养儿童丰富与全面的温度觉。较为丰富的温度觉能增加儿童对周围环境温度的敏感度,并进而促使儿童采取措施调节自身体温能动性,如及时添加衣服,以促进身体健康。

(3)空气中各气体成分比例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沉浸”在自然环境的空气中进行活动,并不断发展。人类习惯的周围的呼吸环境与自然环境已经达到了较为“和谐”的一致,也即人类鼻腔附近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比例与自然环境下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比例几乎一致。当面临突变,如氧气比例过低、二氧化碳比例过高、其他气体成分的比例偏离正常值,人类的身体会感觉不适。特别是用现代化工业产品所装饰的室内环境,经常会产生对身体危害较大的有毒气体。若有毒气体成分含量较高,容易引起儿童身体细胞较大的突变;即使有毒气体成分含量较低或微小,对于身体发育不完全的儿童来说,也是身体健康的“潜在杀手”。

(4)空气中病毒和细菌的含量

室内空气不流畅,导致空气中容易滋生病毒和细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10.自然中适宜的环境与丰富的刺激能够激发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从而促进其生理发育

大多数游戏都能促进儿童的生理发育。(少数游戏不能促进生理发育,如儿童过早接触的虚拟化游戏,容易让儿童错失感知觉发展的高峰期;儿童过多接触只需要部分感官参与互动的游戏,如触屏电脑的游戏,会抑制儿童其他感官的发展。)自然中游戏普遍能够促进生理发育,主要在于:①自然环境中的各项指标(如气体成分组成、气体温度)较之人工环境,更适宜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②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的游戏较之以人工环境为背景的游戏,能够提供丰富、动态且相对柔和的刺激,这更能激发儿童先天的好奇心与参与运动的动机,并进而促进生理发展。以草坪与人工塑胶草坪为例,前者带着生命的气味,且随日照与四季的变化及人为等因素而有所变化,它本身就是激发儿童内在探究欲望的“刺激源”;而后者仅仅是一个无生命的形式,它的静止性(如色彩不随季节改变、草不生长)难以激起儿童先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人类的许多体育运动项目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大自然,这与大自然作为丰富的“刺激源”是离不开的。

11.儿童在自然中游戏所积累的关于大自然的经验,激发儿童保护自然的动机,进而促进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中游戏所提供的与自然相处的隐性知识,为今后在认知上的理解提供了动机基础。通过在自然中大量亲身体验经历,儿童获得了终生对自然生物发展、自然万事万物的直觉,这些能够激发儿童在今后生活中出于对自然的关爱而不断探究并保护自然的动机。以乡村儿童夏天玩萤火虫游戏为例:夏天傍晚,两三个儿童一起捕捉萤火虫,然后将捕捉到的萤火虫放置在玻璃瓶中作为“夜灯”观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初步了解到萤火虫的生活习性,如萤火虫在夜间出来活动,通常在水、草较多的地方生存;了解到萤火虫生命的脆弱,更感受到萤火虫带给人类的浪漫与诗意。当儿童长大成人,有机会想要去了解或探究更多关于生命的知识及其带给人类的价值时,他们早期所形成的关于萤火虫的体验经历将会激发他们的热情。当他们了解到,在污染较为严重或者生态失衡的环境下,这种带给人类浪漫想象的动物是无法生存的(这就是为何在城市难以见到萤火虫),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关爱。

12.自然中游戏与学习为年龄较大的儿童提供了学科学习(特别是科学与环保)的机会

通过自然中游戏,儿童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大自然的感知觉经验,甚至部分相关知识。以儿童对水的相关感知觉的经验与知识为例:儿童在自然中进行戏水游戏,可以了解到水的颜色、气味、状态、重量,不同流速时内部水流及水花的形状等;儿童在室外进行打雪仗或滑冰等运动,能够了解到水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形成雪、冰、霜、雾、水汽等形态的物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积累的关于大自然的经验与知识,不仅为他们进入正规学习后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也促进了儿童进一步深化相关学习的动机。“让儿童直接地去接触自然、实际的事物和素材,它们的手工操作的实际过程,以及关于它们的社会需要和用途的知识,对于教育目的极为重要。”[10]此外,大量自然中亲身互动体验让儿童对自己所居住地区的环境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地进行探索,使得儿童对自己的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加了解。这些不仅能够帮助儿童了解一个更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学校的正式学习,还能促进儿童形成环保意识,并在后续发展中成为潜在的或者实际的环境保护行动者。

13.自然中游戏促进儿童对社区、国家甚至地球的归属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加,童年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的经验将激发儿童对周围地区甚至更广泛的世界进行了解。儿童对社区、国家甚至全球了解得越充分,其归属感也更强烈,更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然,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的价值难以述尽。今天,在我们普遍忽视儿童游戏的价值(特别是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游戏的价值)的情形下,重提自然环境游戏对儿童发展所具有的魅力,是希冀今日的儿童教育要“回归自然,乃至要在日渐技术化围裹的世界之中,从现代人对自然的背离与放逐之中,重新回到人与自然的生动交往,在人与自然的生动交往中重新发现自我,从而促进人的自我回复”[11],更是希冀儿童世界的全然回归。

三、我国儿童自然中游戏环境构建的必要性

儿童自然中游戏环境主要涉及自然中游戏的物理场所、可供儿童自然中游戏的时间及父母与其他社会人士为儿童自然中游戏所营造的心理氛围等方面。目前,我国儿童自然中游戏环境主要面临着如下危机:

1.适合儿童在自然中进行游戏的物理空间较少

首先,表现在室外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且呈现加剧趋势。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达17.8万人。[12]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空气质量污染天数占总天数的1/4~1/3,其中北京高达37%。[13]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14]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地区养殖业的不规范操作、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生活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等,造成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15]城市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到人类对室外活动时间的选择。成人出于健康的考虑,会选择让儿童在室内环境中活动,而不是在室外或自然环境中活动。

其次,表现在专为儿童游戏所营造的自然环境较少。目前,我国学校环境的构建,特别是幼儿园、小学等校内运动场所的构建,存在过度重视所谓的“标准化”建设趋向,如采用水泥沥青、塑胶等材料,忽视采用传统自然生长物等材料。“水泥或沥青地面,坚硬而冷漠,不及泥土地那样柔顺而亲和;即使是人工草坪或塑胶地毡,它的单调和浅薄,也远不如那野草铺就出的生机和厚实;那些人工的成套游戏设施,大多由钢铁和塑料制成,僵直而固定在游戏场地上,更无从产生天然物体的雄浑与灵动。”[16]追求经济发展与利益需求的时代,城镇居民住宅区内部适宜儿童游戏的物理空间越来越少,适宜儿童游戏的自然环境就更少。“特别是在城镇,公共安全问题更是室外儿童游戏场所难以大面积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关于儿童公共游戏场所的项目也难以进入政府的规划中,纵然进入规划中也难以得到高效的完成。”[17]城镇公园普遍以成人世界为导向,较少从儿童的角度(如设施的安全性、设施的儿童身体学)去设计相关设施。在城镇公园里能见到的绿地也常常贴着“禁止践踏”等字样,让儿童“望而却步”。与此同时,我国以儿童为主题的儿童公园严重缺乏。笔者在上海市区开展调查,发现仅能见到一所儿童公园。尽管农村地区的儿童较之城镇地区的儿童更有机会接触自然环境,但在环境污染“蔓入”农村地区的今天,这一优势逐渐失去。

2.可供儿童开展自然中游戏的时间过少

201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显示,我国儿童平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8.84小时),有8.41%的儿童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而这一数据难以符合我国相关部门“必须确保小学生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的规定。儿童睡眠时间的不足,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游戏时间较少。有调查显示,“半数孩子认为自己不参加户外活动的首要原因是作业太多,这一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平时儿童放学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平均可达到1小时,但尚有27.7%被调查孩子不足1小时。对比之下,却有12.45%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到寒暑假这一比例激增到61.4%。”[18]儿童在自然中游戏的时间过少,与儿童家庭作业较多、现代儿童游戏方式改变有关,更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躁、随众、攀比等心理有关(如不考虑儿童的兴趣与时间,强加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3.父母与其他社会人士为儿童在自然中游戏所营造的心理氛围不够

首先,父母功利地看待儿童的游戏。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浪费时间,于是更多地给儿童的“玩”添加了“附加价值”。例如,孩子玩乒乓球,父母则会请教师为他进行专门训练,并“期待”孩子哪一天能够得奖;孩子画画,父母则希望今后参加比赛以便考试加分。在原本可以只需要儿童出于自己的兴趣不断发展、摸索的技能学习、游戏之中掺杂着“功利色彩”,不仅会使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更会使儿童丧失自主性。“以成年人的眼光盲目地划定孩子的活动范围,会人为地切断孩子通往想象世界的道路。孩子的世界更需要自己去创造。”[19]同时,在父母群体中,有一部分还认为儿童游戏“脏”,出于爱干净的原因而阻止儿童与自然环境接触。其次,成人对“儿童”认识的偏差,导致其对儿童游戏、儿童自然环境中游戏的价值等认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成人的儿童观现状是“大多数依旧停留在‘成人中心’、‘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儿童是小大人’等上面”,而没有认识到“成人拥有独享‘成人世界’的权利,儿童同样拥有独享‘儿童世界’的权力,成人与儿童在人格方面享有平等,成人并没有可以去干涉儿童拥有属于他们世界的权力”[20]。尽管今天我们更加重视早期教育,“然而恰恰是今天比过去任何时候,我们都面对忽视儿童内在天性、无视儿童需要和原发性的教育实践活动”[21]。人类在生物特征与行为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幼态持续特征,是人类特有的神经系统、感觉系统、文化心理等形成与完善的重要保障。[22]“游戏是人类行为幼态持续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幼态持续影响发展的工具。”[23]可以说,游戏“造就”了儿童,且自然环境中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更具有较为独特的价值(见本书第二部分)。成人应鼓励儿童游戏,更应充分认识到儿童自然中游戏的价值。

四、我国儿童自然中游戏环境的构建建议

《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指出,87.4%的孩子表示喜欢户外活动,超过90%的孩子认为户外活动对自身发展有多项益处,包括帮助增强体质、拓宽知识面等,95.8%的儿童认为自己变得更快乐了[24]。可见,我国儿童对自然中游戏的兴趣与价值认可度均较高。在我国儿童自然中游戏环境现状较不乐观的情形下,可以从如下几点努力:

1.推进城市、农村地区环境治理,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自然游戏环境

可以通过采取一系措施,如“修改环境保护基本法配套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和市民健康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的治理,加强政府的干预力度”[25],加快我国环境治理进程,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为儿童自然中游戏环境的构建提供健康保障。

2.重视新建社区及其他城镇公共环境中儿童自然游戏的物理空间建设

应将一定比例面积的自然游戏环境建设纳入新建住宅区的硬性规定之中。同时,政府应将儿童自然游戏物理空间建设纳入公共治理议程之中,积极推进公共环境(如公园、游乐场、科技馆、博物馆)内部专属儿童游戏的自然环境场地建设,推进我国城镇地区小型儿童公园的建设。

3.慎重推进学校操场等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进程

幼儿园应减少塑胶草坪的使用,尽量使用对孩子伤害较小的自然草坪,同时应注重园内其他自然生长物(如花、小树)的种植;低年级学生比例较高的学校,应留置大量的自然草坪供学生玩耍。各学校不应过度追求设施的人工化(塑胶化、水泥化等),应因地制宜、依据学生需求等推进。同时,应认识到自然环境较之人工环境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

4.探索以“儿童自然环境中游戏”为主题,由政府支持、公益组织发动、教育机构等相关部门和个人参与的公益活动

以美国为例,在认识到儿童期的久坐、儿童期的超重与肥胖、电视或电脑前时间取代室外玩耍时间等使儿童的健康问题突出,认识到儿童自然游戏的价值、游戏对人类创造力形成的重要性等之后,美国于2007年由公益组织儿童博物馆协会发布了《儿童挖泥土绿皮书》(Kids Dig Dirt!Green Paper)。[26]该绿皮书发动了美国近300家儿童博物馆,通过博物馆项目、博物馆的环境设置、博物馆员工、博物馆参观人员、博物馆合作伙伴(涉及公共健康与环保组织、社区内学校、儿童照料中心、青年组织、当地学院与大学、州与地区政府机构、州合作推广服务站等),致力于推动美国儿童自然环境中的游戏活动,其宗旨是:①儿童博物馆要整合室内外空间,为儿童与家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②儿童博物馆要强调室外亲身体验游戏对个体健康及面对可持续发展挑战中“全球一致性行动”理念培养的重要性;③为儿童博物馆开发室外环境提供指导原则与相关的案例。

5.继续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

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其核心是扭转将“教育”视为单纯的智力发展,而不是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素质教育体现在学校、家庭进行的儿童教育方面,除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之外,还应认识到智力培养的多元性,即除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之外,还应重视儿童的自然探索智能、空间智能、存在智能等智能的培养。

6.营造重视儿童自然环境中游戏的氛围

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儿童、重视儿童游戏、重视儿童自然环境中游戏的积极、宽松的心理氛围,进而积极为儿童自然环境中的游戏创造良好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