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小康指标体系构成

邓小平小康指标体系构成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小康社会构想,邓小平初步规划了关于小康社会实现的目标指标体系。表8-1 邓小平小康社会目标量化指标注:国民生产总值标准值变化系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在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指导下,国家统计局在承继改革开放以前统计监测指标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指标体系的修正、调整和创新,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体现了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邓小平小康指标体系构成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根据小康社会构想,邓小平初步规划了关于小康社会实现的目标指标体系。其量化指标主要是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具体如表8-1所示。

表8-1 邓小平小康社会目标量化指标

注:国民生产总值标准值变化系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
数据来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除量化指标外,邓小平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含义丰富的非量化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农业(联产承包、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能源、交通、骨干项目、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发展指标主要包括:民主、廉洁、法制(法制建设、打击刑事犯罪)、服务、稳定、效率等;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指标主要包括:精神文明(理想、道德、精神面貌)、劳动者素质、教育(教育经费、中小学普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分子待遇)、科技(科研经费、技术改造、技术合作、科技创新、高科技发展)、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等;社会生活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共同富裕、住房、就业、转移劳动力等;生态发展指标主要包括:植树造林、消除污染等。在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指导下,国家统计局在承继改革开放以前统计监测指标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指标体系的修正、调整和创新,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动态变迁如表8-2所示。

表8-2 1978~1991年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标体系变迁

续表

续表

注:(1)指标选取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除1978年外,以下各年的指标为新增指标或调整指标;(3)内容有重复或相包容的指标只选取典型性指标。

从1978~1991年间公报指标体系变迁整体来看,从更关注经济指标,发展到关注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态指标;从更关注总量指标,发展到关注平均指标、比重指标与增长指标;从更关注数量指标发展到关注质量与效益指标。

在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指导与长期的统计监测经验基础上,90年代初期,按照《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要求,国家统计局联合12个部委参照国际标准,正式确立了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共3大类型12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城镇、农村三套基本标准。1995年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家计委对基本标准进行修订与完善,确定了5大类型与 16个量化指标(如表8-3所示)。

表8-3 国家统计局小康生活水平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物质生活指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农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人均拥有铺路面积、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水平指标为主。体现了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不过,民生指标的选取还需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