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小康理论要义

邓小平小康理论要义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在整体特性上摒弃了近代以来“大同社会”理论中的空想性、机械性与急躁性,而趋于务实、灵活与渐进有序。相对而言,小康社会之后的“现代化”社会,则是“比较富裕”的社会。
邓小平小康理论要义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在整体特性上摒弃了近代以来“大同社会”理论中的空想性、机械性与急躁性,而趋于务实、灵活与渐进有序。在内容上则扬弃了其中的“天下为公”、“平均”、“计划”、“赶超”思想,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注重“民营”、“共同富裕”、“市场”和“中国特色”,其要义如下:

第一,小康社会的基本定位是“不穷不富、日子好过”的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小康社会是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所必须经历的一种社会发展类型,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社会。相对而言,小康社会之后的“现代化”社会,则是“比较富裕”的社会。小康社会之前还不能达到共同富裕,而必须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通过勤劳合法地先富起来。因此,必须通过制度与政策重构大力提倡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同时,鼓励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邓小平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4]也要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5]为什么必须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呢?邓小平指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6],“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7]但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非鼓励两极分化。邓小平主张,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达到真正的小康社会之后,必须突出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8] 对先富起来的地区,在保证其能够继续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要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9]

第二,小康社会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现代化为第一要务。

小康社会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向型”社会,最终目标是达到先行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普遍富裕。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0]因此,“要艰苦奋斗,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生产力。”[11]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意识到,“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12]邓小平还认识到城镇化、市场化与产业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邓小平指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3]

第三,小康社会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

中国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

首先,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15]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 [16]

其次,小康社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阐述的小康社会始终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把“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基本政治路线”,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两极分化、共同富裕问题。邓小平强调,“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7]“四个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8]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建立在“公有制主体”、“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19]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要求“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认为“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20]

第四,小康社会是“全面小康”的社会。

小康社会,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但小康社会并非只是经济意义上的小康,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在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构想中,政治方面是民主的、廉洁的、服务的、法制的、稳定的、连续的、高效的、发展导向的;经济方面是市场的、工业的、城乡发展联动的、持续增长的、既有发展速度又有质量与效益的;文化方面是高度重视教育与科技的、文化繁荣的、精神文明的;社会方面是人民基本社会生活有保障的、日子普遍宽裕的。第五,实现小康社会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而应该循序渐进。

由于1958~1978年长达20年的“左”的错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仍然处于一种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社会普遍贫穷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小康社会不能急于求成、急于赶超,而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邓小平的战略规划是“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这对中国发展而言,只是一个“小变化”;第二步,到2000年,达到普遍的小康水平(邓小平称之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也仅属于“中变化”;第三步,到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才是真正的变化,即“现代化”或“大变化”。

第六,坚持改革开放是成功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建设真正的小康社会,其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长期坚持不懈。邓小平始终强调,中国发展的唯一选择就是改革开放,“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21],改革开放放弃不得,“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22],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也必然遭到人民反对,“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23];同样,也只有坚持开放,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24]搞改革开放不是政策作秀,而是“要真正地搞改革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25]唯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26]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