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它发端于邓小平对“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提法上,有的叫小康之家、有的叫小康的中国、小康社会、小康生活等,意思大致差不多,讲的都是2000年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实现后的景象。此后,邓小平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

二、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它发端于邓小平对“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

1979年邓小平访美、访日后,目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不现实。因此,从1979年开始,邓小平把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为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年的3月21日,他在会见英国客人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在同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又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来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12月6日,前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什么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个问题。邓小平沉思了大约1分钟的时间,然后才向客人解释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在这里,邓小平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小康”。提法上,有的叫小康之家、有的叫小康的中国、小康社会、小康生活等,意思大致差不多,讲的都是2000年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实现后的景象。此后,邓小平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是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人均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写进了大会的报告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把第三步目标实现的时间进一步确定为21世纪中叶。就这样,“小康”这个古老的话语,在现代条件下,就被邓小平灵活地加以改造和运用,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从而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