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小康指标体系简评

邓小平小康指标体系简评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初步形成,表明小康社会构想逐步从理论落实到实际,理论与实际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邓小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邓小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特别强调教育与科技的发展。[41]邓小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经济指标具有主导性,但经济发展指标要与其他指标相关联、相适应。尽管如此,邓小平首创的小康社会理论及其指标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导向意义是深远的。
邓小平小康指标体系简评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邓小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初步形成,表明小康社会构想逐步从理论落实到实际,理论与实际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邓小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务实,合乎国情。“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四个现代化”而非改革开放以前提倡的“高度现代化”,也不是日本或各种西式现代化;是“渐进现代化”,而非“急速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30]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实际办事”[31],“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32]由于中国发展底子的薄弱性,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只能以现有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与参照点,而不能不顾实际地追求“赶超”。中国各方面的总量指标虽得到迅速壮大,但发展并不平衡,地区与行业差异大,人均指标仍然较低。

第二,动态发展。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从更注重经济发展,到逐渐关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态全面发展,特别是科技与教育。从更重视数量与速度到更关注质量与效益。“中心是提高质量,把质量摆到第一位。”[33]当然,速度仍然很重要。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也从侧重政府推动到越来越鼓励人民在各方面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邓小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特别强调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对教育与科技的战略地位的深刻理解,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34]邓小平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35]批评忽视教育的领导者,认为“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36]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要求政府不断加大教育与科技投入。邓小平表示,“我们不参加军备竞赛,总收入要更多地用来改善人民生活,用来办学。”[37]“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8]

第三,对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极其重视。由于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与普遍的贫困落后,因此,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慢。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39]中国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必须跟上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甚至应该发展更快。否则,人民不答应。“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40]然而,“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41]

邓小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经济指标具有主导性,但经济发展指标要与其他指标相关联、相适应。政治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还需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指标尚需更具合理化,关注大众普及指标,生态发展指标则需大力强化。

尽管如此,邓小平首创的小康社会理论及其指标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导向意义是深远的。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理论,在21世纪初的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发展成为严密系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各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