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康指标体系的形成

小康指标体系的形成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生活指标4个,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 400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2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5克,恩格尔系数为50%。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形成,是在小康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小康建设的进度监测与评价的要求而出现的。小康生活水平三套指标体系,指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统计监测与评价的可操作性强。
小康指标体系的形成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到20世纪末在中国实现“中国式四个现代化”,即“小康”的构想。[42]此后,小康理论得到深入发展。抽象型、理论型小康指标体系逐渐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具有实用型、可操作性的小康指标体系正式形成。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家统计局联合计划、财政、教育、卫生等十二部委参照国际标准与本国国情确定了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1992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分为宏观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3大类型,共12项指标,按全国综合、城镇、农村3个对象设计了3套量值有异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1995年初,国家统计局与国家计委对小康生活水平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进行重新修订,将3大类型修订为5大类型,12项指标修订为16项指标。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43],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5大类型和16个具体指标,每个指标都规定了临界值。经济水平指标1个,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 500元(按1980年价格与汇率,约等于900美元)。物质生活指标8个,其中,城镇可支配收入2 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200元,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砖木结构住房面积15平方米,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75克,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8平方米,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为85%,恩格尔系数为50%。人口素质指标3个,其中,成人识字率为85%,人均预期寿命为70岁,婴儿死亡率为3.1%。精神生活指标2个,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为11%,电视普及率为100%。生活环境指标2个,其中,森林覆盖率为1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达100%(价值量指标均按1990年价格计算)。

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44],指标类型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相同,具体指标12个,每个指标都有临界值。经济水平指标2个,其中,人均GDP为5 000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物质生活指标4个,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 400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2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5克,恩格尔系数为50%。人口素质指标2个,其中,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中学入学率为90%。精神生活指标2个,其中,电视普及率达100%,文教娱乐支出比重为76.5%。生活环境指标2个,其中,人均绿地面积为9平方米,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为14.41件。

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45],指标类型有6个,其中,第一种类型“收入分配”与第六种类型“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与前两类指标体系有所不同。具体指标16个,每个指标都有临界值。收入分配指标2个,其中,人均纯收入为1 200元,基尼系数为30%~40%。物质生活指标4个,其中,恩格尔系数为50%,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为75克,衣着消费支出为70元,钢木结构住房比重为80%。精神生活指标2个,其中,电视普及率为70台/百户,文化服务支出比重为10%。人口素质2个,其中,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年。生活环境指标4个,其中,已通公路行政村比重为85%,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为90%,用电户比重为95%,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为70%。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指标2个,其中,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为90%,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为20件。

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形成,是在小康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小康建设的进度监测与评价的要求而出现的。

这一时期,小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偏重监测与评价经济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具体包括10大指标,“经济水平”与“物质生活”指标排序分别为第一、第二。除“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中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中的“基尼系数”等少数指标外,基本缺乏社会发展指标与社会公平指标。

第二,具有国际化与本土性结合色彩。指标体系参考了国际学术界的有关现代化指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0年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包括人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人均GDP)等国际性指标体系,同时在本国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也选择了一些切合本国发展国情的指标,如“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中的“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与“电视普及率”;“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中的“中学入学率”与“电视普及率”;“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中的“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用电户比重”、“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

第三,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小康生活水平三套指标体系,指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统计监测与评价的可操作性强。

第四,合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发展实际。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温饱水平基本解决、初步向小康过渡的时期,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这种发展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