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由“四化”向“小康”蜕变的解析

对由“四化”向“小康”蜕变的解析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四个现代化”理论的蜕变也不是偶然的。这与理论本身的成长环境与内在缺陷是密切相关的。就内在缺陷而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手段与发展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发展实际。但是,“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是一种极速赶超的速度。放眼世界,在现代化道路上成功起飞的国家并不
对由“四化”向“小康”蜕变的解析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四个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它顺应了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古代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依附到独立自主发展、从落后向富强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满足了我国迫切要求富国强兵、摆脱落后挨打的心愿,其政策实践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四个现代化”理论的蜕变也不是偶然的。为什么会发生蜕变?这与理论本身的成长环境与内在缺陷是密切相关的。

就成长环境而言,“四个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前,那时,我国底子薄弱,小农经济还占优势,科技与工业落后,外部环境也相对封闭,此时,从中央到地方,人们普遍急切地期待国家能够通过“四个现代化”迅速富强起来,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之列,因此,“四个现代化”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赶超”的特性。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本国国情与国际实际发展情况有了更广泛、更充分的理解,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更清楚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因此,“四个现代化”理论的蜕变是必然的。

就内在缺陷而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手段与发展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发展实际。

第一,发展模式脱离中国实际。这一时期,我们的发展模式基本框架来自苏联模式,虽然强调,“以我为主,不是盲从,还一定要学日本和美国”[158],但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的国际冷战环境与国内的急迫赶超环境,特别是苏联的强大影响,制约了我们向欧美与东亚发达国家的学习,也制约了我们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在这种苏联模式的作用下,我们以重工业为发展中心,以国家密集投入财力、人力、物力为动力(即高投资与高消耗),以国家集中计划与经营管理为基本特点(国有国营与计划经济),以赶英超美为目标(突出“多”与“快”,即总量与速度),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投资驱动增长”,属于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约1770~187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现代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与效率提高,先行工业化国家这个经济增长阶段是约1870~1970年。只有现代经济增长才属于可持续型经济增长。[159]而我国的实际国情是底子薄弱、人口众多、资金缺乏、资源有限、技术落后、管理低效,因此,这种增长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第二,发展速度脱离中国实际。我们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向现代化进军,起步与发展的难度、所需要的时间是可想而知的。欲速则不达。但是,“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是一种极速赶超的速度。“二五”计划设计的时候,我们就期待用5年时间实现现代化,预期“三五”计划就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160]我们不仅以赶英超美为“四个现代化”目标,而且在赶超进度的安排方面也是极快的,并且越来越快。1958年1月3日,王佩琨在《光明日报》发表“十五年后赶上或超过英国”一文,在比较了中、英两国在钢铁、水泥、机床、化肥生产等方面的差距后,认为我国在这些行业的产量方面,15年后赶上或超过英国,是可能的。毛泽东在阅后批语中表示认同,但认为还应该比比电力[161]3月26 日,毛泽东对刘少奇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草案的修改意见中确认了15年赶超英国、25年赶超美国的计划,指出,“用平衡论的观点去看待事务,就不可能设想用15年的时间赶上英国,用25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赶上美国”。[162]4 月15日,毛泽东把赶超英美的时间各缩短了5年。确信我国“10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10年可以赶上美国”。[163]4月27日,毛泽东在广州召集的中央各部委负责人会议上讲话中,则要求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不变,对何时赶超美国则表示存疑,要求“看几年再说”。[164]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把赶超美国的时间缩短了5年,认为“15年赶上美国是可能的”。[165]5月18日,毛泽东把赶超英国的时间从10年缩短到7年,赶超美国的时间为15~17年,即“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166]6月22日,毛泽东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两年超过英国》报告的批语中则把赶超英国的时间从7年缩短到2年,毛泽东指出,“超过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 500万吨,我们在钢的产量上就超过英国了”。[167]9月5日,毛泽东在第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明年基本上赶上英国”的任务,指出,“除了造船、汽车、电力这几项之外,明年都要超过英国”。[168]尽管在“大跃进”失败之后我们矫正了5年之内实现现代化、5年之后进入共产主义的浪漫想法,也矫正了3年赶英、10年超美的数量赶超思维,逐步确立了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即把到1980年的目标调整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则被推迟到20世纪末。但是,这个目标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极速赶超的发展目标。其实,我们到2020年也还只是“工业化基本实现”。[169]基本现代化是在21世纪中叶左右,全面现代化则可能在21世纪末或者更长的时间,赶超最先进的现代化国家的时间可能还要更长些。

第三,发展手段脱离中国实际。实现四个现代化,本该在和谐稳定的制度环境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平台,以发展为硬道理,以调动人民最广泛的生产积极性为导向,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全面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各种资源,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成果。但当时主要是“斗争哲学”而不是“建设哲学”与“和谐哲学”主导,大搞“政治挂帅”、“抓革命”、“抓阶级斗争”,进行所谓的“文化革命”与“教育革命”,强调破坏、大乱、突变、不平衡、质变、分裂。认为,“突变优于量变,平衡的破坏优于平衡,平衡、量变、团结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质变、分裂是永远的,绝对的”。[170]所谓“教育革命”,“就是学校的革命师生和贫下中农结合,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开展一场教育革命的群众运动,实行以贫下中农为主,结合学校师生管理学校”。[171]认为只要很多小知识分子、很多工人和农民,很多新老干部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172],我们就一定能够赶英超美。

放眼世界,在现代化道路上成功起飞的国家并不少见,但能够可持续地推进现代化并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并不多见。原因何在?一方面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没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现代化战略。中国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功,源于中国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源于中国现代化理论从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进而向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调整与发展。

【注释】

[1]吴松主编:《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2]范恒山:“建设小康要把握三个关键”,载舒富民主编:《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3]舒富民主编:《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国风:“从小康到大同”,《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6页。

[5](德)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韩雪临、吴德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6](日)溝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陈耀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7]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8]刘师培:“论共产制易行于中国”,《衡报》第2号,1908年5月8日。

[9]费孝通:“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标准”,《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小康社会研究课题组:《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发展三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刘蔚华:《儒学与未来》,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2页。
姜义华:《现代性:中国重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210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
林语堂:《圣哲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祝瑞开:“儒学的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亲亲’和‘为公’结合的探求”,《儒学与21世纪中国——构建、发展“当代新儒学”》,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李泽厚:《中国思想论稿·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页。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杜维明:“中国的文化认同及其创新”,《杜维明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346页。
黄俊杰:“东亚近世儒者对‘公’‘私’领域分际的思考:从孟子与桃应的对话出发”,《公私领域之
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93页。21 钱穆:《晚学盲言》(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页。

[11](日)溝口雄三:《中国的思想》,赵士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1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 430~1 431页。

[13]郑青原:“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一论牢牢抓住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15]“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50页。

[16]《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案),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8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2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2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2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2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2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7页。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9页。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85页。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7页。

[3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7页。

[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 158页。

[3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3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3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小康社会研究课题组:《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发展三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6页。

[4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4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5页。

[4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4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47]胡鞍钢:《中国:走向21世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164页。

[4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4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5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5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5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5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54](日)溝口雄三:《中国的思想》,赵士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55]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56]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5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441页。

[58](日)溝口雄三:《中国的思想》,赵士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5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6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6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6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2页。

[6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6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6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6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6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5、267页。

[7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5、440页。

[7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7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7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7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7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7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7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7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8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8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8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8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84]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85](美)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8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8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88]《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9页。

[90]罗平汉:《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219页。

[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页。

[9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 430页。

[9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 427页。

[9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 437页

[9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 430页。

[97]《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98]《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99]《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

[10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3页。

[10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10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7页。

[10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

[10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105]《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106]《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107]《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108]《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10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110]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281页。

[111]《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

[112]《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5~226页。

[113]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114]《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页。

[115]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283页。

[116]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11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6页。

[11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4页。

[1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70页。

[1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

[121]《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122]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123]《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124]《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页。

[12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2页。

[126]《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页。

[127]《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页。

[128]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129]欧阳国庆、张雪娇、刘桂凤:《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明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130]《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131]《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13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页。

[13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85~86页。

[13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11~112页。

[13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35~136页。

[136]《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1页。

[137]《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13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4页。

[13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62~163页。

[14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5页。

[14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4页。

[14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76页。

[14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62~163页。

[14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76页。

[14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64页。

[14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63~164页。

[14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94~195页。

[14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7页。

[14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40页。

[15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50页。

[15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41页。

[15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79页。

[15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76页。

[15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3~234页。

[15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7页。

[15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4页。

[15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16~417页。

[15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页。

[159]吴敬琏:“关于对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的分析”,《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160]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603页。

[16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16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页。

[16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

[16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16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16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页。

[16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页。

[16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81页。

[16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17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17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46页。

[17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