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水利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宁夏水利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是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开始的。我是1957年10月筹备自治区成立时期来宁的,参与和见证了宁夏水利50年的辉煌。解放后,尤其自治区成立50年来,宁夏工业也是突飞猛进,而多年来工业耗水,要求水质好,水源有保障的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比较多。同时,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关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于1958年成立,迎来了水利大发展的高潮。以26座中型水库为代表的水利建设高潮随即展开。

宁夏水利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尚德福

宁夏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是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开始的。我是1957年10月筹备自治区成立时期来宁的,参与和见证了宁夏水利50年的辉煌。

宁夏水利50年,是高速发展和突飞猛进的50年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了青铜峡、沙坡头枢纽,形成了有坝引水的卫宁、银川两大灌区,高产稳产水浇地从解放初的19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70万亩,实现一人一亩水浇地的目标,比解放初翻了两番还多。其次,宁夏的农业优势明显,灌溉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宁夏粮食生产跨越几个台阶,单产、总产都跃上了高水平,单产由几十斤,达到800斤、1000斤,甚至出现吨粮田,不但保证了宁夏全省的粮油供应,还向邻近省区和东部地区出口,各种农产品包括米袋子、菜篮子自己可以全部解决。第三,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得到充分保证,解放前宁夏没有什么轻重工业,因此谈不上工业用水。解放后,尤其自治区成立50年来,宁夏工业也是突飞猛进,而多年来工业耗水,要求水质好,水源有保障的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比较多。现在工业用水已经成为宁夏水利的一个大户,而我区通过水权转让,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四,生态用水,宁夏回族自治区处于腾格里、毛乌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包围之中,属于荒漠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环境极其脆弱,而河套长期引黄又形成了冲洪积平原和灌溉尾水潴留的牛轭湖,在诸多沙漠戈壁之中有这些粼光水色,点缀着城市周边,这为宁夏的现代化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引黄自流灌区建成了商品粮和农产品商品基地及煤炭重化工工业中心

灌溉农业在宁夏引黄灌区,自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及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时代,就已在凿渠引水、开垦荒地。后经两千多年的开拓,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灌溉面积发展到186.7万亩。由于宁夏银川平原是匈奴、拓拔、蒙古、西夏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这里交汇与争夺的地区,灌溉农业时兴时衰,还由于这里交通闭塞,战乱频仍,老百姓的大量逃亡,而渠道失修,有灌无排,加剧导致了大片土地盐碱化和沼泽化,形成了“七十二连湖”,引黄灌区粮食总产仅16万吨(3.2亿斤)。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恢复农业生产是第一要务。首先是抓水利,银川和平解放,灌溉管理人员多数保留,及时春工岁修,坚守岗位,引黄灌区历史上就是稻旱轮作,及时夏灌,在欢庆解放的同时,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关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于1958年成立,迎来了水利大发展的高潮。引黄灌区以机耕条田和大挖排水沟等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新开东、西干渠、跃进渠为中心的水利建设新高潮。同时,采用井渠结合灌排新模式,兴建周边扬水和大型扬水工程,使宁夏引黄灌溉发展到了特大型灌区的水平,也保证了新兴工业城市工业、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引黄灌区仅占全区40%的人口和30%的耕地,GDP占到全区的85%。

宁夏南部山区的水利、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建设也大规模展开

以西海固为代表的宁夏南部山区,贫困甲天下,1970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主持召开了《固原地区座谈会》,要求搞好水土保持和基本农田建设,实现一人一亩水地和人均四百斤粮的目标。1958年宁夏工委派遣工作组和水利先遣组去固原地区,指导农业生产和水利、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以26座中型水库为代表的水利建设高潮随即展开。固原县城郊、北川、城阳、店子洼,西吉马莲川,隆德三里店,泾源西峡等水库相继建成并蓄水。60年代中期,山区人民不但会耕种水浇地,普遍获得丰收,水浇地达到50万亩,水土流失也得到了基本控制。然而,距离脱贫目标还很远,随即提出建设固海扬水,发展“旱改水”,开发固原北川的设想。而固海扬水受益最大的是处于中部干旱带的海原和同心两县。到20世纪90年代,固海扬水实灌面积达到50万亩,对于同心来讲,得到了实惠,周边山沟里的农民,纷纷搬迁,迎来了吊庄热潮。这一时期,相继建成固海、南山台子、盐环定等大型扬水,干旱带水浇地达到100万亩。随着农科院作物所在同心河西乡“5311”种植模式的不断推广,处于干旱带的同心、盐池、海原和中卫、中宁山区普遍有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

“西部大开发”,迎来了宁夏水利的大发展

中央十分关怀宁夏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之初,就把“三西”建设列为国家重点。对宁夏干旱带大型扬水予以关注,投巨资大搞西海固和卫宁山区的扬黄工程配套以及吊庄移民搬迁,成立了世行贷款工程建设办公室及“三西”建设办公室。扬黄配套及农田水利效果显著,90年代初,扬黄水浇地面积就已经达到102万亩,粮食亩产平均上600~800斤。多种经营也很有成效,防沙林、经果林都普遍挂果,扬黄新灌区的出现,带动了同心、海原两县和中卫、中宁山区经济的全面提升和进步,有了稳固的农业基地。

中央“西部大开发”对宁夏是很好的机遇,经过区党委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宁夏扬黄扶贫灌溉工程和沙坡头水利枢纽相继上马,这两项工程带动了宁夏国民经济上了新台阶,也为中部干旱带各县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沙坡头水利枢纽的建成,结束了卫宁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又增加了水电的调峰作用以及防洪、灌溉效益。对宁夏适时适量引黄灌溉颇有裨益。

水权转让解决了宁夏重化工、煤炭基地的急用水源

长期以来宁夏引黄灌溉是宁夏水资源的用水大户,随着黄河上游来水偏枯和宁夏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旅游生态需水日益增长,对黄河客水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黄河干流水量是全河各省计划分配,调度权限收归国务院(水利部)和黄委会,它已不单是与内蒙四六分水,而是根据来水量和水资源预测预报,全河上下眼睛都盯得很紧的事情,而绝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问题。这时,在全国,特别是高等院校,已流行一种国际通用的理论:“水权转让”。简而言之,就是滨海、滨河历史形成对水资源所拥有的“水权”,可以转让甚至买卖。这种转让可以是临时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多年的,也可理解为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一种分离。而宁夏,现实是农业用水占有90%以上,而工业用水比例很小,现在要发展煤电、重化工等高耗水工业,再随便从黄河开口引水根本不可能。怎么办?只能由黄河客水分给宁夏的留用水量中,拿出工业必需的量,在不影响农业和生态用水的前提下“转让水权”。目前,我区的水权转让主要是宁东及太阳山供水。配套工程有:黄河扬水、压力管道输水和蓄水水库及自来水厂等。今后,随着工矿企业上马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一个庞大的自来水供水网络将会形成,随着城市工矿排污,也要相继建成大型净化水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场,使新兴工业城市一开始就注意环境保护,使节能减排达到国家标准,使大气也能保持一个良好状态。

环境(生态)水利提到日程,必须面对我区水资源实际,做好开发与保护并举,避免浪费

我区中部干旱带和北部河套灌区是鄂尔多斯台地和阿拉善地台的交会处,南部山区是陇东黄土高原腹地。又处于大陆性气候的激烈变动区,以干旱为主,基本属于“塞北”和“西口”。当地水资源极缺,解放以来,我们摸清了“三水”的家底,因此,党委、政府才做出“创建节水型社会”的战略抉择。

这里,先来探讨一下,生态(即环境)用水,党委、政府从银川城市发展和旅游产业角度,想办法,在引黄灌区保留和整修一些城市周边的湖泊湿地,给塞上银川创造一定的景点和休闲旅游胜地。决策是正确的,而这些湖滩,地势低洼、长年积水,何不利用起来,另外,有不少湖滩,开发成养鱼池塘,既美化环境,又有收益,岂不一举两得?经过建设,银川周边已经粼光水色,好不令人心旷神怡!当然,在干旱地区环境水利如何规划,又怎样恰到好处?这里就必须按党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做点文章。

生态用水也应与工业、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一样,征收水资源费和水费,超定额取水和排污的均要受到重罚,宁夏属于荒漠区,因为有黄河的抚育,才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但这里又是气候十分干燥的地区,黄河就是举全河之力,也承受不了宁夏灌区巨大蒸发的消耗。因此,我们只能量力而行,即使中央同意建“大柳树”高坝,也不可能让我们去消耗不属于我们的“过量”的黄河水资源。通过计算,我们只有“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我区水利的根本出路,这是唯一选择。

我想,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悲观,重新审视我们的水资源政策,转变观念,挖掘潜力,上下动员,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就能圆满解决宁夏的水资源合理布局和合理使用。当然,唯一出格的仍然是“三水”齐抓,特别是不要忘记“地下水”和巧用“雨水”。

当然,行之有效的引黄自流灌区的渠道(尤其是支斗渠)全面砌护、扬黄改明渠输水为压力管道输水及供水网络化。同时,要大力进行工业的“节水减排”和农业水浇地的盐碱土改良,使从宁夏灌区排出的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山区引泾济清(现在我国已有了盾构机)和扬黄并举,解决固原、西吉、彭阳等城镇供水应该全面规划实施及水库塘坝窑窖长藤结瓜式蓄水和“高扬远送”也应着力推广。

这是我个人50年对宁夏开发水资源的认识,是我从事宁夏水利50年工作的一个总结。

(作者单位系宁夏老科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