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创新能力生成机理的分析介绍

构建创新能力生成机理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业,必须做好适宜的体制、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工作。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高度关注“小人物”的创新灵感,还有一些具有很强学术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小项目,常常能够对科学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把个人创新的分力汇聚成有效的创新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群体创新环境,便显得非常重要。一要构建创新性团队。

鲁迅先生说过:“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业,必须做好适宜的体制、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工作。

一、体制创新

目前我国地质学科研院所和地质教育院校基本上处于分家状态,各自为政。一般说来,重大地质科技项目的审批和划拨的权力集中在专业的行政机构,相对于学校而言,地质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有更多的机会争取到重大研究项目。因此,一些地质教育院校的地质专业教师没有科研实践,只能以教学为主,很难跟上国际地学前沿学科发展水平,要想培育出拔尖人才是不可能的。这种教学与科研的长期分离状态,既不利于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地质科研的最新进展,也不利于科研人员拓宽基础知识面,严重限制了地质高等教育学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接触国际地质科学前沿以及和科研系统优秀地质学家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因此,要建立开放机制,包括研究人员之间的开放、地学领域内的开放、研究机构之间的开放,以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特别要“走出去”,鼓励科学家到国际学术组织当中担任职务,积极参与国际地质重大科技计划和科学工程,同时“请进来”,鼓励把国际学术机构的办事机构设在中国,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中国的地质科技计划。

1.建立良好的政产学研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努力克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对地质学创新人才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建立关系顺畅、职责明晰、分类到位、机制灵活、制度健全、政策配套的产学研体制。在学校形成重才、爱才、鼓励创新、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形成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扎实的学风。努力为地质学人才创造实事求是、追求学术卓越的科学环境,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

2.建立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使教育与科研有效地结合,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和科研的交替是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办法。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90%都在大学工作。美国有的大学规定,教授每年轮换教各门主课,以轮换兴趣、加宽领域。中国虽然也强调教授必须上讲台,但仅仅大学内部交替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制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各重要部门的合作,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高等地质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如实行双导师制、论文的题目和我国地质领域的基础研究结合起来等,进行合作培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学科前沿的创新性课题及可能有创造性成果但带有一定风险性的学术论文选题。

二、制度创新

科技发达国家或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大幅度的提升基础研究的投入,使之占全社会R&D经费的20%以上;然后逐步使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例稳定在15%左右。基础研究发展需要超前投入的模式是由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的特点所决定的,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和支持,是日后占领未来高技术发展制高点的经济基础。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高度关注“小人物”的创新灵感,还有一些具有很强学术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小项目,常常能够对科学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20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成就75%来自不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小项目,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也大都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不单是一种现象,而且有可能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我们要使那些独立思考、有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进入我们的视野,鼓励他们敢于探索、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面对失败。创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对于培养、引进、使用、留住人才至关重要。尤其是用人政策和分配政策,对于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将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进一步整合及优化现有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和选拔计划,加强创新群体和团队基地建设,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的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要敢于在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工作中向地质学青年人才压担子,而不是简单地从风险角度考虑。

三、团队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及多元化需求,对创新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质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激励他们致力于为地质学基础研究和地质新技术新方法原始创新,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必要的外在条件和富于激发性的“伊甸园”。它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政途失意者隐居的人间天堂,而是地质科技人才更加宜于做出杰出科研成果的理想环境,是原始创新成果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百花园”,是积极进取、勇攀高峰和能够丰收的学术园地,是原始创新的新想法、新思路和新成果得以产生及成长的优良环境与氛围。原始创新的决定因素是人才,而原始创新研究是人的心智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之间相互关系而进行的大无畏探索。这种心智的探求探索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地质科技人才个人的努力及其学术团队。因此,把个人创新的分力汇聚成有效的创新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群体创新环境,便显得非常重要。这个环境使地质原始创新研究人员能够有研究选题和充分思考的自由,有足够的经费和优良的仪器设备进行研究,运用广撒网播良种的方式方法选好种,培育至开花结果;这个环境有利于研究的重大发现,一方面发挥人才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以团队形式进行有组织地研究,地质工作本身也要求以团队方式去完成。据有关资料显示,过去那种单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某一方面的特长就能自始至终独立完成的创新活动已经越来越少,而凭借专家集体攻关创新的项目呈现日渐增多的趋势。

一要构建创新性团队。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代创新活动日趋走向协作和整体性,美国的社会学家哈里特·米克曼通过对众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研究,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写道:“与人们一般认为科学家,尤其是较好的科学家都是单干者和认为重大的科学贡献全属于个体思维的产物这一对孪生的陈腐观点大大相反,荣获诺贝尔奖金的研究成果大都是通过合作获得的。”从我国地质学领域创新群体分析,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大多数的创新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在地球科学领域,只凭借自己的力量孤军作战的创新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必须建立团队,由团队依据研究计划和课题的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富于激发性的学术环境及氛围,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宽松环境中去大胆思考和探索。

二要形成协调完善的团队。创新性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容纳、互相容忍、互相容让。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在智力上,有的人善于综合观察,有的人则习惯于分析事物的细节;有的人长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则喜欢形象思维等。在非智力品质上,有的人情绪易波动;有的人则相对稳定;有的人机智,敢于冒险;有的人则稳健,处事审慎等。在这样的创新群体中,要相互容纳,不管别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爱好,也不管别人的习惯、爱好与自己有多么不同,在思想感情上都能容纳他人,都愿意同他在一起学习、工作;要相互容忍,不管自己多么看不上别人的性格、爱好和习惯,都能容忍下来,都能同他一道工作;要相互容让,在群体中,既能容让别人的缺点,又能容让别人的长处,不嫉贤妒能。实践告诉我们,多数科学家在孤独一人时停滞而无生气,而在群体时就相互发生一种类似共生的作用,在群体中任何人都既可以成为群体的动力,也可能成为群体的阻力,只有当创新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相容,这个群体就是协调和完善的群体。善于容纳别人的人,才能被别人容纳;善于容纳别人缺点的人,自己的缺点才能被别人容忍;能够容让别人优点的人,自己的优点才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这样,群体中每个成员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赖、互相帮助、互相勉励。整个群体气氛才能有助于各自的创新力表现出来,否则群体中各成员相互排斥、相互指责、相互诽谤、相互诋毁,这个群体必然失去凝聚力和创造力。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激励,给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带来了创新的活力,人才之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便有可能达到智力上的飞跃等,这些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果,也称为“人才互补效应”。

在一个创新性群体中,个人独创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的特殊才能发展得越圆满,集体的创新活动就越生气勃勃,越能获得累累硕果。在团队中,应允许各种不同观点的自我论证,允许每个成员毫无顾虑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这样才会有新思想的碰撞,有不同观点的交叉渗透,从而不断有突破、有创新。

四、文化创新

创新文化是在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总和,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坚持原始创新文化的培育,注重建设原创文化生态环境,让原创思想不断发扬,让原创活动得到尊重,让原创成果脱颖而出。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基础研究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传承中国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注重整体、辩证思维、和谐包容等优良传统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弘扬尊重科学、鼓励科学家探索未知规律,求知、求真,追求真理的科学文化;提倡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好风尚,克服急功近利倾向;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平等的学术批评和争论,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环境;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提倡人人、处处、时时创新的文化,树立人人争创新,事事要创新的氛围。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个人或群体在创造贡献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社会和群体及个人需求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意识心理。创新文化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和推动性的文化。创新文化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实践的需要,文化失去了实践性,必然会被社会实践所抛弃。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形成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一种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包容个性与失败,诚实守信,勤奋务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尊重创业者、尊重发明创造者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表现在重视个人价值,鼓励个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追新求异,鼓励冒险,鼓励尝试新的东西,鼓励争论,宽容不同的理念、意见和生活方式,宽容失败。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对于创新体系的建设承担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培育创新文化、健全创新机制、建立创新政策框架体系、完善创新经济激励,才能让创新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发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