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会展文化给力产业

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会展文化给力产业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届文博会吸引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筹备中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双双亮相,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两大亮点。其次,本届文博会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八大产业的展示内容更加突出。

玖 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会展文化 给力产业

从2004年开始每年一届的深圳文博会,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为办展思路,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浓缩中国文化精华,集中展示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成果,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展示的舞台和中外文化产业界实现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第六届文博会的展馆面积、参展人数、参展企业、参展海外城市或国家、总成交额等均创下历史新高,其所打造的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使一批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从纸上的协议变为精彩的现实,有效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的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一、文博盛会,绽放异彩

img31

网上文博 永不落幕

2010年5月,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如期举行,延续往届成功经验,这次展会以主展馆为主体,分会场为配套,设立博览与交易、峰会、评奖、节庆和网上文博会五大板块。同时,本届文博会以“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产业与市场相促进”为主题,更加突出文化产业核心层,突出龙头骨干企业参展的“文化+科技”特色。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规模更大,档次更高,融资交易功能更强,国际化程度更高,配套活动更充实,仅海外文化产业成交额就突破100亿元,让对外文化贸易登上一个新台阶。

历届文博会参数增长情况

img32

img33

历届文博会总成交额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深圳文博会从展馆面积、参展人数、参展企业、参展海外城市或国家、总成交额等方面来看,均呈上升趋势。参展人数从首届的47.7万人到第六届的364.57万,增长了近8倍,总成交额从首届的356.9亿元到第六届的1088.56亿元,翻了3倍多,展现了文博会的美好前景。

本届文博会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规模空前,首次实现“大团圆”。第六届文博会吸引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港澳台地区参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台湾文化创意精品馆面积7500平方米,是上一届的4倍。政府组团突破历史规模。省内外各地市对文博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纷纷组团参展,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总展位数达到近3000个,行业涉及文化办公、体育娱乐工艺美术、书画古玩、创意动漫及玩具等。会展主办方首次设立了主题馆,包括文化产业项目交易馆、创意生活馆、影视动漫游戏馆、演艺产业馆、创意设计馆、新闻出版馆、美术馆、工艺美术馆等8个专业展馆和中国(深圳)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等35个分会场。主展馆吸引1797家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加,比上一届文博会增加89家。

第二,提升品质,彰显创意。第六届文博会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一是文化产业核心内容更加突出,参展的文化产业核心层达到了91%,九大文化产业达到51%;二是文化创意特色更加鲜明,龙头企业参展收获丰硕;三是文化产业内涵更加丰富,文博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特色更加鲜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设计的展品和展出的内容充满创意。譬如:本届展会将创意与传统相融合,在创意生活馆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为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搭建平台;演艺产业馆引进“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精品剧目;创意设计馆围绕建设“设计之都”,全面展示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创意设计业发展链条;工艺美术馆立足传承、创新与艺术相结合,展示陶瓷、雕塑、珠宝、刺绣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工艺美术品。另外,本届文博会还新增了创意动漫及玩具展区,设置了近200个展位,汇聚这一领域近百家企业参展。

第三,重视投融资,强化项目交易。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筹备中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双双亮相,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两大亮点。主办方在主展馆设立“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服务点”和“版权保护与贸易服务专区”,制作了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手册,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为文化产权和项目交易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同时采取“主动出击、事前储备”的方式,储备一批可交易、有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突出项目、强化交易,有3016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实现交易。

第四,对接世博,共享资源。本届文博会抓住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契机,积极对接,建立“深沪一条龙”服务机制,邀请世博高访团参访文博会,世博会各国家馆如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馆长和总设计师参观了文博会,并在论坛发表演讲。“文博—世博”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搭建,在推介文博会、扩大文博会海外影响力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同时,文博会还积极利用贸促会的海外资源,引进海外采购商、专业买家等,建立专业、有效的合作平台,邀请大批海外文化官员、文化中介机构、专业文化团体、专业买家、海外客商等400余人来文博会进行文化交流,开展文化贸易。

二、用会展的活力给力产业

img34

文化为魂 产业为用

首先,本届文博会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发掘文化的经济内涵,用文化的精神“给力”产业,用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为魂、产业为用”的创意理念。例如,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把深圳文博会作为每年文化品牌发布的平台,在本届文博会的主展馆,该中心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品牌发布五周年庆典暨《2010:中国文化品牌报告》首发式”,来自全国文化产业的政界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领导200余人共襄盛会。面对这一世界性的开放平台和众多媒体,该中心发布了2010年度中国文化品牌的1个总报告、15个分类报告和27个品牌个案报告,对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发展起到重要示范作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整点新闻和晚间新闻都对此作了报道,《光明日报》2010年5月19日以《五年积淀,今朝奉献:文化品牌的成长报告》为题,作了整版深度报道,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和好评。

其次,本届文博会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八大产业的展示内容更加突出。文化产业核心层成交额395.59亿元,八大文化产业项目成交259.54亿元,核心层内容当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成交14.93亿元,广播电影服务业成交41.42亿元,文化艺术服务成交339.24亿元。而在八大重点文化产业成交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成交额110.06亿元,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成交额76.89亿元,充分体现了以会展活力“给力”文化产业的鲜明特点。

再则,本届文博会昭显了“文化+科技”的产业力量,为产业发展指明了科技之路。在本届文博会上,科技型文化产业成交额达到403.76亿,占总成交额的37%,增长61.76%,“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也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很好地迎合了追求科技化、知识产权自主化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要求。一大批高新科技企业如腾讯、百度、香港地区的英皇娱乐和寰亚电影等都亮相文博会,文化+科技特色更加凸显。科技型龙头文化企业参展比率达51%,文化产业核心层参展比率达91%,比上一届提高5%。

img35

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

三、文博会引出的话题

文博会一直秉承“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的宗旨,积极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奏响了美丽的华章。截至2010年,深圳文博会已成功举办6届。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博览盛会,如果要提升展会延伸效应,还应该在助推产业人才成长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一)提升展会延伸效应

文博会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我们不仅关注展会本身,更注重其延伸作用。文博会的突出之处是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产品,为企业提供最直接、最实用、最有效的服务。在做好博览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将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推广难的问题作为最为关心的工作之一,进一步突显交易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参展商、投资商和采购商,进而提升展会影响力。另外,还应该借助文博会的平台,做好跟踪服务,不断扩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增强文博会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参展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加强网上文博会的建设和完善,让“网上文博”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博会。

(二)助推产业人才成长

人才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的竞争常常表现为优秀人才资源的竞争。就目前情形而言,文化产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经营人才,这样的人才既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又要具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和经验。许多企业虽然有资本走出去,却缺乏可执行人才。在为我国文化产业积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方面,深圳文博会应该提供更有实效的平台,以助推产业人才的成长与交流。2010年文博会上湖南参展团的做法值得推广,他们让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在深圳文博会上亮相,全面展示“文化湘军”的新成就、新发展,湖南文化领军人物代表欧阳常林、龚曙光、覃晓光、郑佳明、唐浩明等到现场与观众见面互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引导不同区域和行业的文化产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深圳文博会在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倡导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文化企业从自己的区域和行业特点出发,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而不要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或同质竞争,造成内耗。只有错位发展,突出个性和差异,文化产业才会有市场,有前景,有效益。如何提倡分门别类、分层次、分档次地发展最适合自己的文化产业,文博会应该给众多参展者提供观念支撑和舆论引导。

(四)加速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来文博会参展的海外国家和地区逐年增多,作为我国面向海外的一个文化窗口,深圳文博会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成绩斐然,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总结和推广这方面的经验,树立“国际品牌”意识,通过文博会本身的全球视野,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目标,以此激励我们积极整合国内和国际资源,探索国际营销模式,面向世界开拓文化大市场。

(中南大学 刘丽芳 滕小艳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