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栏目选题的基本原则

栏目选题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栏目化”,就是以星期为基本单位,把电视台的播出时间按计划分配给各节目,这些节目就按照既定的播出时间点和时间长度有序播出。制片人鼓励栏目内所有的人都要报选题,而且实行报选题奖励制,但是所有的选题要经过编委会的合议,确定这个节目的方向、价值和节目基本的操作预案。

二、栏目选题的基本原则

“栏目”这一概念乃电视从平面媒体借用而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节目全面进入“栏目化”阶段。所谓“栏目化”,就是以星期为基本单位,把电视台的播出时间按计划分配给各节目,这些节目就按照既定的播出时间点和时间长度有序播出。日播节目是每天一期,周播节目是每周一期。栏目就像一个酒瓶,可以装进各种不同的酒水。这个“瓶子”的形状和大小是固定的,但每次装进的酒水可以不同。从电视节目制作来看,栏目化使节目部门的工作有章可循;从电视节目的播出来看,栏目化大大方便了观众的收视,栏目的播出由此成了节目与观众的定期约会,这对于培养固定收视群至关重要。

经过20多年的充分发展,我国电视栏目种类已经非常丰富,选题的标准自然就会千差万别,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普适性的选题规律。例如:选题要注重社会效益,必须与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合拍;选题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必须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去实现等。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具有常识性的规律,这里不再赘述。在此,我们重点阐述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定选题要基于对观众收视期待的周密调研和准确判断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准确的调查就没有正确的发言。”这句话用于说明电视节目的选题真是再合适不过。要预测一个节目能否受到观众的喜爱,必须进行客观全面的市场调研,即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观众收看节目的基本现状、节目覆盖率、受众构成、受众收视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受众对节目的反映、要求、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然后用传播学等理论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作为确定一个时期选题方向的依据。

具体而言,电视市场调研主要包括受众构成调研、受众需求调研、收视率和收视质量调研、电视市场环境调研、电视市场营销传播调研、电视节目和广告效果调查等内容。电视市场调研科学性强、流程复杂。总体来看,主要包括市场目标的确定、市场调研的整体设计、市场调研工作的执行、市场调研报告的汇报及应用几个部分。

一般而言,电视市场调研的操作程序分为以下4个步骤(4)

1.确定调研任务

确定调研任务应该遵循价值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调查课题。

(2)确定调研目标。

(3)形成假设。

例如,电视受众的调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 受众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兴趣等等;

● 受众接触媒介的习惯:如每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节目,是很少看、经常看,还是天天看、夜夜看;

● 受众收看栏目的目的:如娱乐、学习、看信息等;

● 受众对不同类型节目的兴趣指向;

● 受众对栏目的愿望和意见;

● 受众接受电视节目的情况,如看广告后是否去购买、消费等。

2.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有以下几项任务要求。

(1)设计总体方案。

(2)确定调查指标。

对某一栏目的经营状况的调研,一定要了解以下各项指标:

● 有多少观众收看本栏目;

● 观众在什么时间收看本栏目(很多栏目都会重播);

● 如果观众很少收看本栏目,那么观众看什么节目,或接触何种媒体;

● 在同一节目播出时段是否有同类节目在其他电视台播出,或是否有其他类节目与该节目争夺收视率;

● 本栏目收视率与电视台总收视率之比。

(3)确定调查类型。

(4)确定调研方法和工具。

(5)确定时间、经费预算。

(6)制定调研计划。

3.电视市场调研工作执行

(1)组建调查队伍,训练调查人员。

(2)收集资料。

(3)鉴别和整理资料。

(4)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4.调研报告

(1)撰写调研报告。

(2)总结调查工作。

(3)评估并应用调查结果。

电视市场调查方法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网络调查法、RADAR(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仪器调查法(如在观众电视机上安装“人员测量仪”)等。

(二)选题必须进行集体性的评估和论证

这是说,选题不能由制片人一人“拍脑袋”,而必须进行集体性的评估和论证,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主观臆断。

一个栏目做几期好节目不足为奇,只有使节目始终保持均衡的质量,一个栏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如生产线的产品,必须达到60分以上。栏目生产出来的节目,每一个节目都必须达到60分以上,可以一个月当中没有90分、100分的节目,但是必须每期都达到60分以上,这样观众才不会责怪你,不会认为栏目出了什么问题。但是这一个月当中生产了一期不合格的产品,对栏目伤害就极大,观众也许从此就不看这个栏目了。一个好栏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均衡的生产能力、均衡的生产品质。一个栏目内有记者、策划、主持人,他们的经验、阅历、知识背景、水准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生产的节目七零八落的,参差不齐,那就说明制片管理有问题。怎样把不同水准的人聚到一起,生产出均衡质量的节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空连线》创办两三个月之后就建立了编委会制度,编委会和制片人同时存在,互相监督。这种运用集体智慧的做法不但可以防范记者以节目谋私,还可以防止制片人因个人判断失误而导致节目选题的偏差。

《时空连线》大概有40个人左右,分为策划、记者、主持人、摄像、后期统筹,这40多个人、五六个工种,要通过编委会统领起来。《时空连线》的编委会是5个人组成的,1个制片人、2个主编,加上2个主持人。《时空连线》的编委会是对所有节目进行监控,重点抓以下3个环节(5)

第一是抓选题生产。制片人鼓励栏目内所有的人都要报选题,而且实行报选题奖励制,但是所有的选题要经过编委会的合议,确定这个节目的方向、价值和节目基本的操作预案。解决了选题的要点和操作方向后,才能把方案交给主编,由他带着具体的策划、记者去实施。

第二是及时调整节目内容。所有的新闻事件到了现场之后,都会跟原来的设想不一样,当节目的选题、方向和节目的事实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首先由前方记者提出调整建议,然后由编委会决定。

第三是抓节目最后的预审。《时空连线》的节目完成初编后,由该节目的策划和记者向编委会提交预审,编委会审看完毕,提出修改意见之后,由策划和记者再次修改,之后提交台领导审片播出。同时,编委会实行的是例会制,每天上午11点、下午2点开例会,所有问题都在例会期间解决,突发事件临时召集。这套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节目质量的均衡。

编委会制度符合现代电视的操作理念和规律,它把电视多工种的操作,通过一种平台重新整合,把各种影响节目的因素降到最低,把记者的积极性、创造力提升到最高。

《时空连线》的制片人刘爱民认为,编委会制度运行2年多后,在几个方面的提升特别明显,一个是节目质量。例如阜阳奶粉事件、人体标本之争、嘉禾拆迁、沈阳拆迁等等,假如没有编委会在后面,这么复杂的操作程序,这么复杂的后方支持系统,这么复杂的后期协调系统,靠一个策划、一个记者去完成,无论在精力上、体力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无法完成的,编委会在后面推动才能把这些事情做成,这样使得一大批节目质量明显提高了。二是节目的验收制度,大大提升了节目质量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提升。通常情况下,记者采访回来的新闻素材,不可避免会在很多方面存在欠缺,比如在事实的表述上,甚至在解说词的写作上都会存在欠缺。编委会验收节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机制,它教会记者怎样做节目才会好看,帮助积累经验,以便将来再遇到类似的节目时能把节目做得更好。

编委会实际上是一个栏目的灵魂。刘爱民认为(6),假如记者各做各的节目,不预设一个出发点和目标,不仅表现在节目内容、节目形态、包装上不尽如人意,而且节目的精神品质也会显得比较散乱。这就像一个杂技团,大家都在玩杂耍,从单个节目来看,可能会觉得每个节目都非常好看,招招精彩。可是看完一台节目后,没有人会明白整个节目要想说什么。所以一个栏目应该有比较一致的、一贯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用这种氛围去训练记者,让他知道《时空连线》做这类选题是用这种方式做的,让观众了解当某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时空连线》一定会关注它,并且一定会对权力、公正、规则作出自己的采访、判断和分析,这就是一个栏目的精神品质。比如当一起空难发生后,或者一起拆迁事件发生之后,《时空连线》一定会去追究权力在里面发生了什么作用,一定会去追究社会公正是否受到了践踏,一定会关注这个事件还会向什么方向变化。一个栏目应该给公众、给社会一种稳定的形象,并且保有一种对新闻一以贯之的分析和判断方式。假如没有精神品质,很可能就像我们看到过的很多栏目,有不少期节目都很好看,但是永远不知道这个栏目的追求,这便是一种杂耍式的混乱无章的节目形态。

如果从管理学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编委会制度其实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在制片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三)选题标准必须与栏目的目标定位、形态定位相适应

选题标准必须与栏目的目标定位、形态定位相适应,中央电视台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探索历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栏目的定位设计大致可以分为3个方面:目标定位、形态定位和内容定位。目标定位就是指将要出台的新栏目是干什么的;形态定位就是一个新的栏目将要以什么样的面孔出现在观众面前;内容定位就是一个栏目的选题标准。上述栏目3个方面的定位也可以简洁地表述为以下3个问题:(栏目)为什么而做?怎么做?做什么?

如何确定《新闻调查》的选题标准?据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的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回忆,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新闻调查》花了整整几年时间。《新闻调查》的选题标准必须与其目标定位和形态定位相适应,否则它的“电视调查性文体”这一形态定位本身就不能成立。《新闻调查》的操作者在探索中反复思考了以下问题:栏目的选题是否具有记者深入调查采访的必要?记者的调查过程是否可以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记者的调查是要论证一个道理,还是要展示更多的不为观众所知的过程和内幕?选题是以事件为主,还是以话题为主?是多讲道理,还是多说事?是以人物访谈为主,还是以新闻故事为主?在很长一段时期,《新闻调查》一直在其间来回摇摆,但最终还是在摇摆间保持着揭秘性选题的大趋势,因为只有这样的选题类型是适合电视调查的,电视调查应该解释为“电视记者深入现场对事件和当事人进行深入的采访”。《新闻调查》首先放弃的是话题性的选题,这类选题更适合于电视专题节目而非电视调查类节目,因为这类选题基本没有可资调查的过程。由于主题已经预先建立,也就没有调查的必要,因为结论在调查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常常是不容置疑的正确结论。在主题性节目中,调查的功能被简化了,45分钟的节目无非是在为这个结论找到新的论据、新的叙述方法与叙述结构,而这些都是政论片或专题片的形态与特征。

《“东突”揭秘》的播出标志着《新闻调查》在选题标准上彻底由盲目走向了自觉。2002年9月,《新闻调查》历时半年多的一次调查终于有了结果,9月11日晚《“东突”揭秘》正式播出。“这是自1996年以来,最能代表《新闻调查》品质的标志性作品”(7)。《“东突”揭秘》让观众第一次了解了“东突”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加紧了分裂祖国的进程,加大了恐怖活动的频率和级别。从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这些恐怖分子如何接受本·拉登基地组织的训练,恐怖手段也与国外恐怖组织极为相似,暗杀、爆炸、绑架等等,触目惊心。由于大多数资料都是首次公布,调查采访深入而权威,为我国打击恐怖主义制造了良好的国际影响。所以记者们认识到,《新闻调查》的选题应该具有揭秘性,反之就没有调查的必要。据此定位,《新闻调查》经过漫长的探索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广告语“新闻背后的新闻”上。事实上,此前《新闻调查》所做的许多“新闻背后的新闻”,其实是没有必要调查的“背后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