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故事的灵感和题材来源

电影故事的灵感和题材来源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故事的灵感和素材来自于以下渠道:人生经历、听闻、研究、阅读、新闻事件、聊天、闲谈、梦等。生活经历生活经历自然是故事最重要的灵感和素材来源,当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提供那么丰富的戏剧性事件时,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不同的书籍、杂志便是非常好的手段了。

1.题材来源于素材

素材,拉丁语是materialis,意思是物质的,亦作材料、原料、资料等几种解释。用于艺术创作的范畴,是指创作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取的生活材料和文字图像资料,它是进行创作的原始材料。素材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丰富的、生动的;另一方面是庞杂的、零乱的。

俄国电影导演库里肖夫说:“在每一种艺术里首先必须有素材,其次是组织这种素材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必须特别适合于这种艺术。”[1]音乐家以音响和节奏作为素材,按照时间顺序把它们组合起来;画家以线条和色彩作为素材,在画布或纸张上按照空间的序列勾画出来;那么电影以什么为素材呢?普多夫金说:“编剧必须经常记住这一事实。即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将来都要以某种视觉的、造型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编剧必须知道如何寻找和运用造型,即可以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出来的素材;就是说,他必须懂得如何从生活本身所提供的以及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到的无限多的素材中,发现和选择那些能够通过形象清楚、生动地表现他的全部思想意图的形式和动作。”[2]很显然,只有那些具有视觉造型性和动作性强的画面才是电影。

题材,是指影片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也就是创作者从现实生活和文献资料中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和想象虚构的形象材料。题材与素材不同,素材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是客观的、自然形态的东西。题材则是经过创作者的感受、体验、思考,并进行想象虚构、加工创造的夸张、变异了的人物和事件,其中既包含客观因素,又包含着创作者的主观因素。因此,题材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观念形态的东西。那么电影剧作如何在庞杂的素材中提炼出可以进行创作的题材呢?

2.故事的灵感与来源

现在,请你列举一个自己觉得好的电影故事,并说说好在哪里,究竟是故事中的哪一点吸引了你?

相信我们一定会得到许多丰富、精彩的回答。在100多年的电影历史中,好故事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他的喜好和价值观。作为观众,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去看某一部影片?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一定是它能够满足我们的某种心理需求和愿望。我们会为了享受某种视觉奇观走进影院,或为了开心和轻松去看喜剧片、歌舞片;也会为追求刺激去看灾难片、动作片或者恐怖片;或者为了了解某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去看某部伦理影片;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共鸣或试图从中寻找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要作为一个故事讲述者来讲述故事,那么你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当你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时,你就有条件成为一个故事讲述者了。也许,生活中的某段经历触动了你,比如关于越战的影片《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第一滴血》,走出失恋阴影的《失恋33天》;也许,你阅读的某篇报道或故事激发了你的创作欲望,比如《秋菊打官司》《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许,某个时刻的某种味道或者颜色引起了你的联想和想象,比如《香水》《闻香识女人》;也许,是你对这个世界独特的领悟与感受,比如《蝙蝠侠》《天生杀人狂》。故事的灵感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大多数故事的灵感和素材来自于以下渠道:人生经历、听闻、研究、阅读、新闻事件、聊天、闲谈、梦等。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和故事讲述者,你就会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当遇到触发灵感的事件和素材时,便会注满能量和冲动,跃跃欲试地想要把它搬上银幕。

(1)生活经历

生活经历自然是故事最重要的灵感和素材来源,当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提供那么丰富的戏剧性事件时,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不同的书籍、杂志便是非常好的手段了。这个世界的生活样式实在是太丰富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非常多样,甚至有着天壤之别,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可以扩展我们的眼界和对世界的认识。印度电影《孔雀女》就是根据印度著名舞蹈家哈迪德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伊朗电影的《一次别离》把平淡的人生困境处理得惊心动魄;荷兰电影《安东尼亚家族》从女性角度挖掘现代情感对女性的意义;日本电影《秋刀鱼之味》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展现着日常生活的光辉。然而,不管文化形式、生活状态有多么不同,人性的本质和欲望都是永恒不变的,这永恒的东西便是故事最深层次的追求。而发现平庸生活的表象覆盖下的那些迷人的、有趣的、充满诗意的、引人深思的内容是一个剧本创作者的最基本素质。

(2)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我们间接了解未知生活最重要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优秀成熟的故事,并将适合影像表达的故事进一步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家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生活,他们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观察思考,构筑成一个个成功的故事。许多成功的电影都改编自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朗读者》和根据俄国作家纳博科夫小说改编的《洛丽塔》,以及多次被不同导演搬上银幕的《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等。即便是莎士比亚,他的大部分设想也是从别人那里来的,他的《亨利五世》大部分取材于华林茜德的《编年史》,只有少数人知道华林茜德,而莎士比亚却永垂不朽。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与电影中的故事又有些许不同。敏感的、有经验的创作者要善于用透视的眼光发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可以改编成电影故事的因子,并将其发掘、提炼、改造。

(3)新闻事件的触发

新闻事件是非常有效的搜寻灵感的手段。有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往往比小说、电影中的故事更离奇、更令人惊叹。生活本身是最伟大的编剧和导演,我们往往可以从这些社会事件中吸取灵感。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例如美国电影《慕尼黑》(2005)、《刺杀肯尼迪》(1991),中国电影《不能没有你》(2005)、《人山人海》(2012)、《天注定》(201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等,都取材于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和政治事件。比如西班牙的鬼才导演阿尔莫多瓦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雏形都来自于路边地摊上三流杂志中的社会新闻事件或者小道消息,他在新闻报道的只言片语中敏感地捕捉到关于人性、人与人关系的讯息,并对之加以艺术化的联想和加工,于是便呈现给我们那些伤感而又充满力量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高跟鞋》等天才之作。据说拍摄《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的S.高德温是从《时代》杂志一条新闻里得到影片主题的。他最初读到的故事仅仅是叙述一列火车如何载着复员的水兵回到故里。随后他就根据这个原始主题引申出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细致地叙述了战后对复员军人的安排问题。

(4)梦与脑海中的意象

著名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随时记录自己脑海中浮动闪现的画面或梦,并把这些想法记录在本子上,说不定哪天就成为一个灵感的源泉或电影中的某个画面。所以,你也可以尝试养成这种习惯,把脑海中闪现的令人难忘的画面和场景记录下来,以备将来使用。因为我们最深层次的心灵、我们日思夜想的问题都会以梦或其他意念的形式出现在脑海中,而电影正是通过可视可听的意象来进行表达的。因此,随手记录的资料与灵感可以为日后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例如伯格曼自传题材的电影《野草莓》中既有童年的记忆、老年的梦境,又不乏中年的困惑与疑虑。整部电影也是在一个梦境中完成的贯穿一生的回忆,从而完成对人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5)由某一种意象、情境、氛围触发故事构思

动画导演特伟利用老牛、牧童、田野、小溪、树林、晨曦、笛声、梦境等意象,构思创作出了《牧笛》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动画作品,达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不失为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独树一帜、有代表性的作品。法国电影《香水》讲述美妙的香水气味给人带来的享受以及激发的人内心对于美自私的保有所导致的悲剧,那种对美好事物的贪婪占有与执着痴迷让我们不禁惊叹于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复杂人性。

(6)由对人类、自然、宇宙科学等重大问题进行哲学和伦理的思考触发构思

很多艺术家通过电影形象来表达一种对人类、自然、宇宙的思考,创作出了科幻、童话类的影片。如《星球大战》《金刚》《后天》《天空之城》《幽灵公主》等。尤其灾难片《2012》的上映更是在人类揣测是否有末世之说的2012年掀起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以及危难时刻善恶交锋的广泛讨论。

当然,以上是比较常见和主要的灵感来源方式,故事灵感的来源绝不限于以上这些方面。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都会使他特别关注某一人生话题,但最终驱动我们创作故事的还是内心的这种表达的欲望。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颗灵敏的心,注意积累生活中的点滴灵感和素材,一旦你的积累遇到了灵感的火花,就会在某一时刻爆发,开始一个故事的创作旅程。

同时,对于生活表象的关注并不代表创作的全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透过现象真正看到、发掘本质,真正清醒、理性、深刻地把握表象与真实本质之间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表象所反映出的哲学意味、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观照,用鲜活的人物以及情节进行表达。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下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电影,看看它讲述了怎样的精彩故事。

案例分析:

《127小时》(127Hours,2010,美国)

导演:丹尼·博伊尔

编剧:西蒙·博福伊、丹尼·博伊尔等,改编自阿伦·拉斯顿(Aron Ralston)的自传作品《在岩石与险境间》(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这部影片由曾经执导过《猜火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丹尼·博伊尔担任导演,注定了它将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精彩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青年在独自攀越大峡谷时不幸落入山谷之中,右臂被石头与山谷夹住,使得他整个人无法动弹。山谷空无一人,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在孤立无援五天五夜之后,他为了挽回自己的生命,忍痛割断了自己的右臂,最终爬出峡谷,得到了救援。

这个断臂求生的故事很不寻常,著名导演丹尼·博伊尔的号召力也非同凡响。每个人都被主人公的困境和艰难的选择所震撼。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并非杜撰和想象,而是来自于真实的事件,这使得这个故事具有更强的震撼力。影片改编自美国登山爱好者阿伦·拉斯顿2003年的亲身经历,他还将这段故事写成了传记《在岩石与险境间》,更为宝贵的是,拉斯顿在被困的127小时内还坚持用DV视频记录了自己当时的状况。影片正是根据这本书和拉斯顿的自拍录像改编而成,将这段冒险经历戏剧性地、逼真地再现给观众。影片上映后获得很高评价,虽然极度真实的截肢场面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正是这份真实使观众对片中角色的困境和勇气感同身受。它展现了人类求生的强大意志和坚强的力量,令人深思。

影片对导演和编剧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故事90%的内容都发生在一个狭窄的空间,用导演的话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不能动弹的家伙的动作电影”,然而导演和编剧却将这个94分钟的故事讲述得极其精彩:在主人公被困的时候,他脑海中的各种回忆、绝望、幻觉、想象都通过视听语言精彩地展现出来,时空变化也非常丰富;同时,导演再次运用了令人炫目的剪辑手法,将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得充满悬念和动感,使观众如同主人公一样体验了这一经历。影片获得了第83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6项提名,第6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编剧等3项提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