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工酶的来源和分类

同工酶的来源和分类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4.1 SOD同工酶的来源和分类12.4.1.1 根据金属辅基不同的分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金属酶,根据酶的活性中心所含有的金属辅基的不同,具有SOD活性的物质主要可以分为Cu,Zn-SOD,Fe-SOD,Mn-SOD三类。除上述三种主要的SOD以外,近年来其他类型的SOD逐渐被发现。除了细胞质、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些亚细胞结构外,SOD还存在于乙醛酸循环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在目前已经发现的SOD中绝大部分为胞内酶,即细胞内SOD。
同工酶的来源和分类_超氧化物歧化酶

12.4.1 SOD同工酶的来源和分类

12.4.1.1 根据金属辅基不同的分类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金属酶,根据酶的活性中心所含有的金属辅基的不同,具有SOD活性的物质主要可以分为Cu,Zn-SOD,Fe-SOD,Mn-SOD三类。

(1)Cu,Zn-SOD。Cu,Zn-SOD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胞液和叶绿体中,呈现蓝绿色,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2kD,它由两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各含有1个Cu2+和1个Zn2+

(2)Fe-SOD。Fe-SOD和Mn-SOD比较相似,但是它们有明显的氨基酸组成和对H2O2敏感性的差异。Fe-SOD多见于原核细胞及少数植物细胞中,为黄褐色,相对分子质量为38.7 kD左右。Fe-SOD由两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各含有1个Fe3+

(3)Mn-SOD。紫红色的Mn-SOD在原核生物细胞及线粒体中比较常见,相对分子质量在40kD左右,原核细胞中的Mn-SOD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而来自真核细胞线粒体中的Mn-SOD是由四个亚基组成的,且每个亚基各含有1个Mn2+

除上述三种主要的SOD以外,近年来其他类型的SOD逐渐被发现。1996年Youn和Kim等分别在链霉菌属的两个菌株(Streptomyces spp及Streptomyces coelicolor)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新的含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Ni-SOD),并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此外,还从牛肝中发现了一种Co,Zn-SOD。

12.4.1.2 根据来源不同的分类

(1)微生物SOD。SOD是生物体防御氧毒性的关键性防线,最初认为SOD只存在于好氧生物和耐氧生物中,而专性厌氧生物中不存在。1973年,Bell发现在厌氧菌硫酸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中有SOD活性,以后SOD活性在多种专性厌氧菌中被发现,只是活性很低,不易检测。专性厌氧菌中的SOD可以在细菌偶尔暴露于低浓度氧环境中时抵抗氧毒性。厌氧细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绿菌属(Chlorobium)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被认为是地球上较原始的生物,它们只含Fe-SOD,而无Mn-SOD。这表明Fe-SOD出现于生命进化的早期,而Mn-SOD是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的。固氮生物如固氮杆菌属和根瘤菌属也只有Fe-SOD。

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里含Fe-SOD或Mn-SOD,或者两者都有。例如,大肠杆菌在无氧条件下只含有Fe-SOD,而在有氧条件下还含有Mn-SOD;蓝细菌的细胞浆里有Fe-SOD,而且它们的类囊体膜上存在一种紧密结合的Mn-SOD;大多数真核藻类在其叶绿体基质里存在Fe-SOD,类囊体膜上结合着Mn-SOD,这与原核蓝细菌相似。大多数藻类不含Cu,Zn-SOD,如绿藻中不含有Cu,Zn-SOD,真菌里一般含Mn-SOD和Cu,Zn-SOD。从进化上来说,Cu,Zn-SOD是真核生物酶,但在某些细菌里却发现有Cu,Zn-SOD,如与鱼类共生的发光杆菌(P.leiognathi)中含有Cu,Zn-SOD,对氨基酸组成进行比较发现,这种菌的Cu,Zn-SOD与宿主鱼类的同源性比其他真核细胞Cu,Zn-SOD的同源性要高。

(2)植物SOD。根据SOD所结合的金属原子(离子)的不同,植物来源的SOD主要为Cu,Zn-SOD、Fe-SOD和Mn-SOD三种类型。

低等植物中的SOD以Fe-SOD和Mn-SOD为主,高等植物中则以Cu,Zn-SOD为主。Cu,Zn-SOD主要位于细胞质和叶绿体中,Mn-SOD主要位于线粒体中,Fe-SOD一般位于一些植物的叶绿体中。Fe-SOD和Mn-SOD在序列和结构上具有很高的同源性,Cu,Zn-SOD与Fe-SOD或Mn-SOD之间不存在同源性。SOD存在于植物细胞内所有能够产生活性氧的亚细胞结构中,在不同植物以及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SOD的类型和酶活性存在差异。

植物Mn-SOD同酵母和动物体内的Mn-SOD一样都与线粒体密切相关,它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前体,蛋白质前体在线粒体前导肽作用下运输到线粒体内发挥功能。Cu,Zn-SOD主要位于植物细胞质和叶绿体中,其中叶绿体Cu,Zn-SOD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后由叶绿体前导肽引导进入叶绿体内,细胞质Cu,Zn-SOD主要位于靠近液泡、细胞核、质外体的细胞质区。Ogawa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发现在菠菜叶肉细胞的细胞核中存在Cu,Zn-SOD,它具有保护核DNA免受氧化损伤的功能。此外,在藻类和某些高等植物如白菜、拟南芥、烟草、水稻柑橘中发现了Fe-SOD的存在。除了细胞质、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些亚细胞结构外,SOD还存在于乙醛酸循环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

(3)动物SOD。大多数原始的无脊椎动物细胞里都存在Cu,Zn-SOD,这暗示着在动物进化的早期就有这类SOD。脊椎动物一般含Cu,Zn-SOD和Mn-SOD,人和鼠、猪、牛等动物的红细胞及肝细胞中含Cu,Zn-SOD,而从人和动物的肝细胞中也纯化了Mn-SOD。动物细胞中Cu,Zn-SOD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但也存在于线粒体内外膜之间,Mn-SOD一般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郭彦等通过研究脑瘤组织线粒体Mn-SOD的含量变化情况认为,Mn-SOD的降低是转化细胞的可靠生化指标之一,并可作为评估脑瘤分化程度的参考。

根据Cu,Zn-SOD、Fe-SOD和Mn-SOD的不同来源,将其分布情况总结于表12-4。

表12-4 三类主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布

img940

12.4.1.3 根据酶在亚细胞结构中的不同分布分类

根据SOD在各细胞器及不同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SOD可分为细胞内SOD(intracellular SOD)、细胞外SOD(extracellular SOD,EC-SOD)以及细胞周质SOD(periplasmic SOD)。

(1)细胞内SOD。在目前已经发现的SOD中绝大部分为胞内酶,即细胞内SOD。通过分级离心及细胞免疫学方法对SOD在细胞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得出大致结论:真核细胞内,胞浆中为Cu,Zn-SOD,线粒体含Mn-SOD,质体含Fe-SOD及Cu,Zn-SOD,过氧物酶体中有Cu,Zn-SOD与Mn-SOD。

(2)细胞外SOD(EC-SOD)。EC-SOD最初由Marklund于1982年从人类肺组织中提纯,它是细胞外液如淋巴液、滑液和胞浆中最主要的SOD。EC-SOD是一种弱亲水性的糖蛋白,大部分生物体EC-SOD是四聚体,少数为二聚体。早期的研究显示EC-SOD只占组织SOD总活性的0.5%~20%,因而推测这种酶不是细胞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有效清除剂,而近年的研究表明EC-SOD在某些组织中的含量并不像最初认为的那样稀少。EC-SOD以血管、肺、肾脏及膀胱组织中的浓度最高,在胰腺、子宫中表达活性也较高,是脐带和子宫中SOD主要的同工酶,也是血管组织中SOD的主要形式,而在眼、骨骼肌、肝脏及脑中浓度较低。组织中的EC-SOD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和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中及细胞表面,占体内全部EC-SOD的90%~99%,但许多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也能合成、分泌。EC-SOD的作用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过氧化氢,使之在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和还原剂的作用下生成H2O。

(3)细胞周质SOD。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将SOD分泌到(运输到)它们的周质空间,细胞周质SOD是一类存在于G周质空间的含铜锌的SOD。

1974年Puget和Michelson在与海洋鱼类Leiognathid共生的海洋细菌发光菌属Photobacterium leiognathi中分离出了一种含铜锌的SOD,与血球铜蛋白(erythrocuprein)相对应,称之为细菌铜蛋白(bacteriocuprein),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发现这种周质SOD含有1个铜原子和2个锌原子(血球铜蛋白则是含有2个铜原子和2个锌原子)。Steinman在1982年从一种自由生活、非共生的柄杆菌属细菌——新月柄杆菌(Caulobacter crescentus)CB15——中也分离到了这种存在于细胞周质的SOD,柄杆菌属细菌铜蛋白在天然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同质(同源)二聚亚基的单体结构、酶的特异活性以及金属内含物等方面都与从真核生物中分离得到的Cu,Zn-SOD极为相似,然而对新月柄杆菌的胰蛋白酶肽段的分离和组成分析后发现,编码新月柄杆菌的周质SOD在一些真核(从酵母菌到人类)Cu,Zn-SOD高度保守的位点存在氨基酸置换。这些细菌在分泌SOD到周质空间的同时,在其胞浆中还含有Fe-SOD或Mn-SO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