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青岛起航

从青岛起航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2年12月,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拟定了《青岛航海俱乐部工作方案》,筹办工作正式开始。海军青岛基地参谋长杨国宁表示无条件给予支持。青岛航海俱乐部在青建立后,驻青海军为之输送了十多位骨干。1953年5月23日,青岛航海俱乐部在南海路3号正式成立。

从青岛起航

选址青岛

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被放到国家建设的首位,体育也被赋予了浓重的军事色彩,被提到关乎政治、军事和经济建设成败的高度。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全国迅速掀起了全民体育的高潮。

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的经验为中国发展军事体育提供了范例。苏联的航空化学志愿协会曾在卫国战争中为军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兵源,后来,又建立了全苏支援陆海空志愿协会(简称“支协”)。1951年初,刘少奇指示肖华刘亚楼考虑在我国建立类似“支协”的组织,训练航空员、坦克手及其他军事技术人员。根据这一指示,中国派出青年访苏代表团,考察苏联“支协”的工作,系统学习“支协”的组织和运作经验。代表团回国后,向中央建议在我国筹建类似机构,对青年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技术训练,以增强国防后备力量。

1952年6月24日,学习苏联的模式,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在北京天坛成立,起初隶属体育总会领导,经费由文教费中支出,俱乐部主要领导由体总有关领导兼任。国家体委成立后,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隶属国家体委领导,重点试办群众性业余军事技术训练活动,并制定了1953~1957年陆海空各项运动发展的五年规划,确立了重点试办、吸取经验、学习业务、培养干部、准备物质条件、稳定前进、达到全面开展的目标。包括帆船在内的航海运动项目被列入军事体育的范畴。

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分陆、海、空三科。海军科编制12人,人员都从海军选调而来,张鸣为首任科长。海军科的任务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航海运动,发展海上军事体育,为海军培养后备力量。据上述五年规划,海军科首先要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选点试办航海运动,积累经验,为向全国推广创造条件。

海军科在北京先后接收海军的6条舢板、1条汽艇。半年时间里,举办了6期荡桨训练班,训练来自中直机关、大学和20多所中学的500余名学员,为航海运动培养了第一批骨干。但由于北京并不适合发展航海运动,1952年9月,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拟迁移海军科,另寻合适的地点建立航海俱乐部。青岛以其海防的重要性和优越的海上运动条件首先进入决策层的视野。

img24

20世纪50年代初青岛汇泉湾海水浴场鸟瞰(右上角为青岛航海俱乐部的位置)

除了海上运动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青岛还拥有优良的港湾,绵长的海岸线,温暖适宜的气候,便于青少年参加海上活动。最为重要的是,青岛为海防重地。自1891年清政府驻军设防,青岛一直都处在中国海防的最前沿。在此处开展航海运动有利于为海军培养后备力量,也便于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基于以上考虑,相比其他沿海城市,青岛被公认为开展航海运动的理想之地,而似乎正是这一选择,注定了50多年后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的举办!

1952年12月,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拟定了《青岛航海俱乐部工作方案》,筹办工作正式开始。

1953年年初,中央国防俱乐部海军科科长张鸣来青实地踏勘,选择活动场所。海军青岛基地参谋长杨国宁表示无条件给予支持。青岛航海俱乐部在青建立后,驻青海军为之输送了十多位骨干。

img25

1952年12月草拟的青岛航海俱乐部工作方案

青岛市政府对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海军科选择青岛作为试办地非常欢迎。翌日即派人陪同张鸣等人到前海考察选址。考察团沿青岛前海一线,从西到东,经团岛、栈桥、鲁迅公园、第一、二海水浴场到燕儿岛、大麦岛、山东头,进行了详细考察,最终认定汇泉湾是最好的海上活动场地。

img26

青年学生们扬帆出海

汇泉湾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海上体育运动的条件:沙滩绵长,水面宽阔,水质优良;三面环陆,东、北岸均有高地或山峦挡风,能减阻海上风浪,水流平缓,保证了参加活动人员的安全。而且汇泉湾周围学校、机关很多,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山东大学和青岛一中、二中、七中、八中、九中、十一中都距此不远,便于学生参加活动。因此,在汇泉湾开展航海运动,可以说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3个条件。

汇泉湾海水浴场一带本是全市水上活动的中心,对于航海运动场地的选址,市政府提出两点基本要求:一、汇泉湾靠近全市最大最好的海水浴场——第一海水浴场,航海活动一定不能影响群众的游泳活动;二、青岛是我国重要的商港和军港,航海活动要保证不影响舰艇、船只进出港。于是航海运动场地被划定了一个范围,即从汇泉角至鲁迅公园、小青岛以东,南至主航道以北的水域作为青少年开展航海活动的海区,约1600万平方米。这个海区平时不允许其他船只泊靠,禁止渔民在此捕捞或海水养殖。而南海路10号(即今汇泉王朝大酒店)以西至鲁迅公园沙滩向南延伸1000米,为群众游泳场所,约100万平方米,游泳季节航海活动船只不得进入游泳区,以保证群众游泳的安全。1954年海水浴场游泳区布设的防鲨网就是按此范围布置,一直沿用至今。

img27

1953年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海军科人员迁来青岛前在北京合影

今南海路6号原为一块空地,可用做航海俱乐部的建设基地码头和船只停放仓库,并适合船只上下水,市政府愿意无偿拨付。又经市政府办公会议决定,拨付南海路3号作为俱乐部的办公用房。

张鸣回京后向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副主任李达作了汇报,决定在青岛建点,海军科全部迁往青岛,建立青岛航海俱乐部。

迁科建部

1953年3月1日,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海军科派李训久、李景鎏2人先行来青,维修南海路3号房屋,购置用具,以备俱乐部人员来青入住。后张安山和会计施风颖也相继来到青岛参加筹办。

南海路3号原为天主教修女和几户百姓的住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包括院内房屋共计15间。3月初,在市政府协助下开始修缮,中旬动员搬迁,9户居民陆续搬走,4月底修缮基本完毕,房屋和庭院焕然一新。

img28

张鸣、刘丽明夫妇

4月初,海军科将原有的航海、水上运动、舰船模型3个业务组临时合并为秘书和总务两个行动组,办结在京业务。4月20日,张鸣、刘丽明、许坚3人首批来青。4月25日,曹叙堂、王大洋、张定安、陈宝棠、刘崇平也随后到达,加上先行来青的李训久、李景鎏等人共12人。海军科大部分家当,包括各种模型、仪器、汽艇都随之运来青岛。

1953年5月23日,青岛航海俱乐部在南海路3号正式成立。由于从事航海运动的都是青少年,于是决定5月4日青年节作为俱乐部的建部纪念日。

img29

1953年5月,青岛航海俱乐部成立时的旧址南海路3号

青岛航海俱乐部最初直属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管理,国家体委成立后归国家体委管理,同时受驻青海军指导,党务工作则由青岛市委分管。俱乐部初期设5个组:航海组、舰船模型组、水上运动组、秘书组和总务组,后又增加机电组。人员配备除了从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调来的12人,又从青岛调入8人。11月又从海军调来11人充实力量。张鸣任俱乐部主任,李景鎏任航海组组长,曹叙堂任舰船模型组组长,刘崇平任水上运动组组长,张安山任总务组组长,刘丽明负责秘书和人事工作

青岛航海俱乐部创建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没有船只,也缺乏从事航海运动的专业人才。

img30

青岛航海俱乐部首任主任张鸣的日记中记录了俱乐部创建时的点点滴滴

船只设备除了从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带来的1艘汽艇和6只舢板,青岛航海俱乐部还派出人员到北京、大连、上海等地购买船只设备,到东北购运木材,与海军造船厂联系制造了10只舢板。还去上海挑选航海实习船,在查看了各式轮船20余艘后,选定华东海军停役的美国造汽轮707号,命名为“和平”号。这条船为木质,长18米,吃水2米,吨位60,速率7海里。每逢假日,都有大批航海运动爱好者轮流上船去实习,学习操舵技术和练习使用各种航海仪器。到1958年,“和平”轮共完成19000余人次的海上实习任务,总计航行5800余海里,还承担了来青的国际友人海上游览的接待任务,可以说“和平”轮是航海运动爱好者的摇篮。

青岛航海俱乐部年轻的开创者们白手起家,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为中国航海运动的创立与发展打下了基础。俱乐部的工作也得到了贺龙、叶剑英、陈毅、萧劲光等国家领导人和部队首长的关怀与支持。贺龙曾勉励青岛航海俱乐部:“你们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俱乐部,做了许多工作,培养了大批的海军后备力量,今后要继续抓好群众活动,使航海运动成为青少年校外、业余课堂,要抓好为各省市培训航海业务干部的工作,让更多的航海俱乐部在各地成长,要抓好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工作,不仅在国内拿出好成绩,要把国家队组建好,在国际上拿到好成绩,为伟大祖国争光!”

扬帆起航

青岛航海俱乐部成立后,按照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三年准备、两年重点开展”的总方针,编制了航海运动的五年计划(1953—1957),提出首先要在青岛进行试办,吸取工作经验,培养在职干部,逐步训练广州、上海、大连等地的专业干部,并指导各地建立航海俱乐部,从而把航海运动推广到全国。

与1949年前的航海运动不同,新中国航海运动的创始学习了前苏联的经验。早在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海军科成立之初,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就函请前苏联支海志协的帮助。1954年青岛航海俱乐部主任张鸣参加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带队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出访苏联,贺龙曾幽默地说:“我们的球队在与民主国家比赛中,总是孔夫子搬家——到哪里哪里是书(输)。我们不能甘心落后,体育事业要大力发展,要向苏联和民主国家学习。”张鸣还以观察员的身份赴保加利亚参加第八届黑海旅行,学习开展海上运动的经验。苏联支海志愿协会向中国提供了建会经验、航海知识以及摩托艇、帆船、海军六桨舢舨、国际竞赛艇的制造图、驾驶方法等参考资料。1956年苏联专家布罗科菲也夫先后到广州、青岛指导首届国家航海运动队集训和干部学习,帮助中国制定航海竞赛章程,并介绍了国际竞赛规则和竞赛有关情况;青岛航海俱乐部的曹叙棠等几位教练也到苏联莫斯科学习开展航海运动的经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参加的国际比赛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竞赛活动。1961年在青岛还举行了社会主义国家友军航海多项运动竞赛。

img3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驶帆项目

初期的航海运动属于国防体育,所开展的项目也带有深深的军事体育的痕迹,主要开展航海多项、摩托艇、航海模型等项目。航海多项包括舢板荡桨、舢板三角绕标驶帆、荡桨驶帆综合、游泳、攀登系艇杆、撇缆、手旗通讯等。其中的驶帆与国际的帆船运动类似,是运动员立桅、张帆,利用风力推进舢板的一种操作方法,要在风向、水流、波浪等变化无常的海面上,利用从艇首、正横、艇尾等不同方向的来风在各个航向上灵活操作。初期驶帆项目为我国后来开展奥运帆船项目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img3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摩托艇项目

1953年10月,俱乐部举办第一期舢板师资培训班,来自山东大学、一中、二中、七中、八中、商校、机关的64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为青岛航海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培养了第一批骨干力量。此后,俱乐部每年都利用暑假、业余时间举办学校、机关、工厂的航海训练活动,使青岛的群众性航海运动达到了高潮。在青岛试办的基础上,航海俱乐部开始面向全国,培训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航海俱乐部的业务干部和教练员,自1955至1960年共举办8期全国航海运动干部训练班,为20多个省市培养干部700多名。协助和指导全国沿海、沿江、沿河地区创建航海俱乐部,使得航海运动在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起来。1956年,首届国家航海运动队在青岛组建,由青岛航海俱乐部负责国家航海运动队的训练和组织参赛任务。从1956至1958年连续3次参加国际航海运动竞赛,成绩分别列第四、第三、第二名,并夺得摩托艇、撇缆、攀登系艇杆等多项冠军。

img3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荡桨项目

从1956年开始,青岛航海俱乐部开始组织全国航海竞赛,以检验各地训练成绩,也宣传和普及航海运动,至1964年举行了5届全国性比赛。特别是1958年的全国航海多项运动竞赛大会,全国有15个省市的285名运动员参加,七八百名国际友人及在青岛疗养的党政军负责人观看开幕式表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img3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航海模型项目

航海运动取得的巨大成绩,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意。1958年8月中旬,俱乐部(此时青岛航海俱乐部已改名“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组织的全国航海模型比赛在北京龙潭湖举行。贺龙、聂荣臻、叶剑英、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湖畔,观看比赛。贺龙当即指示要建造“海上铁路”,在全国广泛开展航海运动,并指示组织一支航海模型队到全国各地巡回表演,进行航海运动的宣传和推广。国防体协当即从北京、山东、上海、广州等队挑选出成绩优秀的各类舰船模型20余艘,加上国家摩托艇集训队,组成30余人的巡回表演队,从9月中旬开始,历时两个多月,先后在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柳州、桂林、南昌、杭州、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共12个城市进行了表演,大大促进了航海运动在全国的普及与提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发展军事体育、为海军培养后备力量的目标指引下,在群众中普及航海运动成为发展重点,竞技体育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当时也有全国性的比赛,各省市也为此建立了专业队,但还是以基层业余训练作为重点。在全民体育的大背景下,只追求个人专业成绩被斥为“锦标主义”而被加以批判。因此当时全体民众的体育运动热情都被调动起来,群众性航海运动也达到了最高峰。青岛的前海,全国的江海湖泊,到处都可见泛舟荡桨、帆影翩翩的胜景。

在山东省及青岛市的航海俱乐部成立前,山东省和青岛市的航海运动都是由青岛航海俱乐部负责组织,并在1958年组建了山东省和青岛市航海运动代表队,运动员大都是学生,还有部分工人、复员军人。山东省航海队共有队员58人,配备教练员4人,工作人员2人,以军事航海科副科长孔庆祝为协理员。后来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条帆板的著名教练员王立当时就是山东队的运动员。两队都由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负责集中训练,组织参加全国和全省的航海运动竞赛。1958年山东队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航海多项竞赛大会,囊括了男队、女队的总分冠军。1959年全运会航海运动竞赛中,山东队取得了女子组总分第一、男子组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img35

武昌路1号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旧址

青岛市航海运动代表队有两个队,一队是从省队抽调来的,二队是由学生和其他业余选手组成的。他们参加了1959年在青岛举行的全省国防体育大会等竞赛,成绩都很优异。

1957年,青岛航海俱乐部改称“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下放山东省体委管理。当年迁入武昌路1号新建教学楼。新教学楼由青建公司承建,建筑面积3397.87平方米,楼高3层,一楼、二楼为教室和办公室,三楼为运动员宿舍,同时竣工的还有汇泉湾码头、船库、礼堂和信号台。码头位于当时的南海路4号(今南海路6号),长140米,宽6米,平均高6.5米。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大大促进了俱乐部和航海运动事业的发展。

img36

1957年6月,青岛航海俱乐部训练码头及船库竣工

同时,青岛市群众性航海活动从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中分离出来,12月,成立了青岛市航海俱乐部,地址位于南海路4号,隶属青岛市国防体育协会管理,先后在台西、四方、沧口建立水上活动站。1960年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收归中央,山东省体委即在烟台成立省航海俱乐部,人员有范瑞斌、周永兴、王玉亭等。为支持山东的航海运动,从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调30多人到省体委工作。张鸣任省体委军体处副处长,负责全省航海运动的开展。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的“和平”轮实习船也调给山东省航海俱乐部使用。航海模型队由李桂祥带队,全体迁往济南,成立省航海模型俱乐部。

1962年12月20日,经省人委批准,驻烟台的山东省航海俱乐部和驻济南的山东省航海模型俱乐部迁来青岛,与青岛市航海俱乐部合并,称为山东省航海俱乐部,地点位于南海路7号,为省体委直属事业单位,编制56人,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全省的航海干部,指导全省且重点开展青岛市的群众性航海活动,负责优秀航海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工作,承办全市、全省以及全国性的航海竞赛。

文革”开始后,航海运动的正常发展被打断。1968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宣布根据中央“五一二命令”对国家体育系统实行军事接管,撤销了国防体育项目,全国的航海运动从此陷入停顿。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也于是年被撤销,人员解散,房屋、场地、设备都由北海舰队接管。

走向世界

时光走过了10年,全国各项事业开始恢复。

img37

中国帆船运动走向世界

1975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迅速恢复滑翔及其他军事体育活动。邓小平批示要“认真、迅速办理”。10月,国家体委宣布恢复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改称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青岛航海运动学校,负责为全国培训教练员、运动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全国航海运动教材、训练大纲的编写和科研任务,同时作为第一个恢复的航海俱乐部,还承担着指导全国群众性航海运动的普及,组织表演、竞赛活动等任务。学校由国家体委和青岛市委共同领导,人员编制及训练、财务、基建、物资器材、劳动工资计划、干部调配任免均由国家体委负责。党务工作和地区性的社会活动则由青岛市委负责。次年4月,山东省航海俱乐部恢复,改称山东省体委青岛航海运动学校,负责为全省培训航海运动骨干和指导群众性航海运动普及等任务。

img38

青岛航海运动学校

恢复后的青岛航海运动学校仿佛又回到了1953年初创时的窘境。人员星散,房屋设备被部队接管,一切又回到了起点。国家体委派出的接收小组来青后,与相关单位进行了数次交涉,几经周折,终于将房屋、码头和部分船只收回,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船只几乎没有一条是好用的。人员也陆续回来,接收小组即改为筹备组,对码头、房屋进行了维修,联系加工制作舢板等训练器材,还派出工作人员到上海、北京、烟台等十多个省市协助恢复航海运动。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不少运动项目实际上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十年动乱又拉大了同世界的差距。航海运动学校在刚刚恢复的两年中,仍沿用旧思路组织开展航海运动训练,举办全国航海多项教练员训练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开始了工作重点的转移,体育工作也进入战略调整期。1979年,随着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和“奥运战略”的提出,国家对奥运等竞技体育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开展的项目也面临着重要转折,开始把重点转向奥运会的帆船、帆板运动等项目,实现由军事体育向竞技体育的转型,与世界接轨。

img39

改革开放后的帆船运动

为参加在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运会帆船比赛,从1978年3月1日至10月31日,在青岛举办历时8个月的全国首届帆船集训班,来自山东、浙江、湖北、河北4省共24名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参加这次国际性的比赛,但那次集训却成为中国帆船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集训结束后,青岛航海运动学校综合教练员、运动员的意见,向国家体委建议应设立全国性的帆船赛事,以促进该项目的开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国际交流,走出国门,与外国选手同台竞技,尽快提高技术水平。这一建议很快获得国家体委的认可。1979年国家体委即派出帆船运动赴日考察团,打开了该项目国际交流的大门。中国航海运动从此由军事航海运动项目转向发展奥运帆船项目,正式与国际帆船运动接轨。1979年全国五单位帆船竞赛和1980年首届全国帆船锦标赛先后在青岛举办,帆船运动在我国进入了新的阶段。

1979年6月,国家体委青岛航海运动学校教练王立等人试制完成中国第一条帆板,开创了我国的帆板运动。

img40

改革开放后的帆板运动

帆板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航海运动项目,由于该项运动器材简单,操作容易,富于娱乐性、挑战性和观赏性,在全世界很快流行起来。首先从美国传入欧洲,短时间内风行于西欧各国,并传入东欧及苏联,同时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不少第三世界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这项运动。从器材数量上可以看出这项运动的迅速发展情况。英国在1978年统计有10万余条器材,帆板年销售量达3万条。帆板运动1972年传入日本,仅两年时间就发展到1400余条器材,1981年全日本已有3万余条帆板器材。每逢节假日,欧美许多家庭都带着帆板到海边、湖滨去游玩度假,海面上彩帆如画,壮观而美丽。随着帆板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这项运动由开始的娱乐性质的活动很快进入到体育竞技领域,1972年即在加拿大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帆板锦标赛。此后世界帆板锦标赛和冠军赛成为一年一度的盛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1980年被列入奥运会竞赛项目。

帆板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的小帆船。它没有舵,桅杆根部设了一个能使桅帆随便倾斜的万向节装置。它不是人们习惯印象中的有舱的小船,而是一块略呈流线型有浮力的平板,省去了帆船复杂的缭索滑轮装置,人体站立在板上直接用双手抓住帆杆进行操纵。就是这样简单的器材,却能在狂风巨浪中穿行如飞,能在无际的大海上航行上百海里。

img41

中国帆船运动走向世界

当新兴的帆板运动在国外蓬勃发展,当国外帆板运动员在海上冲波踏浪之时,中国的航海运动因为十年动乱,仍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荡桨驶帆的水平上。为与国际接轨,1979年初,青岛航海运动学校成立了由王立、张海滨、田珍山等人组成的帆板研制组。研制组依靠手头仅有的一点资料,凭着多年从事驶帆运动的基础,反复琢磨,反复试验,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条帆板,并下水试验成功。

img42

1979年在第四届全运会摩托艇比赛中的首次帆板表演

1979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摩托艇竞赛开幕式上,王立、张海滨、王莹3人作了精彩的帆板表演,引起各方的关注和兴趣。1980年9月,青岛航海运动学校举办全国帆板教练员培训班,来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12个省市15个航海运动学校的24名教练员参加了培训。这些教练回去后,很快就推动着帆板运动在全国10多个省市开展起来。在青岛航海运动学校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10月15日,国家体委最终决定将帆板运动列入我国正式的竞技体育项目。次年8月,全国首次帆板竞赛在青岛举行,进一步推动了帆板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和普及。

青岛航海俱乐部是全国第一处航海运动基地,也是现今唯一的国家级航海运动机构。从初期的军事航海、航海多项、舰船机电和航海模型,到后来的帆船、帆板运动,均由青岛普及到了全国,吸引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参加,因此青岛是公认的全国航海运动和帆船运动的发源地和培养航海运动专业人才的摇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