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队”踏出波段脚印

“国家队”踏出波段脚印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队”踏出波段脚印平准基金精准入场什么是平准基金?经过14日的“激战”,香港政府成功击退炒家。其官方的定位明确地表明,汇金公司的一举一动,实际上代表了国家的利益,代表了管理层的意图。因而投资者跟着汇金公司这支“国家队”入场,盯住它的脚步,就盯住了大盘波段机会的踪迹。正是以安全性为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保基金这又一“国家队”的行踪必然透露出不同的信号。

“国家队”踏出波段脚印

平准基金精准入场

什么是平准基金?平准基金是一种政策性基金,其根本职责是实现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暴涨暴跌。外汇、国债、粮食等市场都有平准基金,而股市平准基金就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方式建立的基金。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香港政府动用118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购买香港股票,全力对抗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国际炒家不断抛空股票,港府则全力买入。经过14日的“激战”,香港政府成功击退炒家。

虽然股市平准基金在股市非常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国截至目前仍然没有自己的平准基金,也许是管理层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也许是时机还不成熟。但笔者认为,平准基金对于中国股市来说非常必要而且也已经具备推出的条件,A股市场已经实现了全流通,制度性缺陷正在得到改善。而由于A股市场过重的政策市性质与内幕操纵行为,股市经常出现过度波动,有时下跌也会出现刹不住车的情况。这无论是对广大的股民,还是对实体经济,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和谐。而平准基金则能够在关键时刻担当救市的大任,以免股市遭受恶意做空,危及实体经济。

既然A股市场现在没有平准基金,那么平准基金的动向是不是就没有参考意义了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股市虽然还没有推出自己的平准基金,但同样有一股力量正在履行着平准基金的义务,那就是“汇金公司”。这话从何说起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家公司?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汇金公司)是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的国有独资公司,目前控股、参股机构包括六家商业银行、四家证券公司、两家保险公司和四家其他机构。其官方的定位明确地表明,汇金公司的一举一动,实际上代表了国家的利益,代表了管理层的意图。因而,汇金公司总是会在关键时候出手,通过对绝对控股的下属上市公司进行增持操作,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同时传达管理层对市场的维稳信号。因而,汇金公司的每一次出手,基本上都能够带来股市的上涨。

2008年9月,股市连续下跌,上证指数跌至约1800点。2008年9月18日,汇金公司为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消息一出,投资者无不雀跃。正是汇金公司的这一举动,点燃了投资者做多的热情,股市出现了强劲上涨。次日,股市大涨,上证指数上涨9.45%,如图1-16所示。

2009年10月股市陷入了低迷之时,汇金公司再次出手。2009年10月9日,三行分别发布公告,三行均于10月9日收到股东汇金公司通知,后者于近日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买入三行A股股份,并拟在未来12个月内(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以自身名义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三行股份。10月9日,股市应声大涨,上证指数上涨4.76%。每一次汇金公司的出手,都会迎来股市的上涨。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规律。这种走势的必然性,本身就体现出了汇金公司“平准基金”的效用:一方面通过真金白银进场买入,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传达了管理层对股市的“救助”或者说“维稳”之心。因而投资者跟着汇金公司这支“国家队”入场,盯住它的脚步,就盯住了大盘波段机会的踪迹。

img21

图1-16 上证指数日K线图(2008.8—2008.9)

社保基金才是股神

社保基金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把企事业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的一部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这种基金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股市投资基金有明显的不同,集合大众的资金,通过专业团队进行投资,首要目的就是盈利,实现净值的增长。而社保基金本身承载着社保资金管理的重任,进入股市是为了实现资金能够稳定增值。这一性质使得社保资金管理首先是要保值,然后才是增值。目前社保基金并未全面进入股市,管理层对社保基金入市比例有着明确的规定。

正是以安全性为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保基金这又一“国家队”的行踪必然透露出不同的信号。

我们不妨来看一些数据:2001年,上证指数约2100点,2011年,上证指数约为2600点,增长了23.8%;2001年,社保基金总规模为810亿元,2011年,社保基金总规模8566.9亿元,增长了10倍以上。这10倍规模的增长中,除了社保基金本身的增长,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投资收益。2001—2010年,社保基金累计投资收益2772.6亿,占总规模的32.36%,年均收益9.17%。可见,社保基金不仅实现了保值,还达到了稳定增值的目的。这也表明社保基金经历10年股市风雨洗礼,深谙A股投资之道,最大限度地规避波段风险和抓获机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保基金的投资成绩已经达到了巴菲特的水准,社保基金才是中国股市的“股神”。

2008年,上证指数大跌65%,社保基金收益率为-6.79%,跑赢大盘近60个点,这也是社保基金10年来唯一一次负收益。2010年,大盘跌幅为14.31%,社保基金收益率4.23%,保持了正收益。2007年大盘上涨96.66%,社保基金收益率为43.19%。不要以为它跑输了大盘,一方面社保基金中有相当部分投资是固定收益类的,另一方面,正是对疯狂的克制使它可以全身而退。2007年年底,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出现在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股票数量是98只,在2006—2010年这5年里是持有股票数量最少的一年。这充分说明了社保基金在2007年的疯狂盛宴中已经提早撤退,如图1-17所示。

社保基金大多数时候能够在市场的低点进场,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社保资金的安全性需求使得其在股市估值不具备安全边际时不敢贸然入场,而其一旦入场,表明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机会,至少社保基金买入的这些股票,都已经足够“便宜”。同样是出于安全性考量,社保资金买入的一定是那些基本面经得住考验的蓝筹股。换句话说,这些权重大的蓝筹股都见底了,大盘就算不见底,也已经是快见底了。

img22

图1-17 上证指数月K线图(2003.9—2011.1)

再者,在大量社保基金增持之后,为了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不排除管理层会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来推动股市走强,或者让汇金公司也入场吆喝,使得股市涨起来。因而,盯着社保基金的行踪,不失为炒波段的一个套路。比如2008年,社保基金大举入市,此时股市也已经跌了很长时间,也跌出了很大的空间,这时候我们跟着“国家队”入场抄底,股市在短暂下探后即探出底部,之后一路走强,走出翻番行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保基金不仅可借以进行风险和价值的评估,而且也能提前参透管理层的动向。

不管是基金经理水平真的高,还是运气好,又或许是背景因素使然,反正,社保基金就是跑赢了市场,而且每次都抄到了底,也总是能成功逃顶。所以,作为普通的小散户,我们要做的就是紧跟社保基金的步伐:当社保基金大举入市买股时便跟着做多;当社保基金撤离时,即便市场还在狂欢,也要学会克制自己,悄然离场。

跟踪老辣的QFII

目前国内的机构投资者,除了公私募基金、券商自营、机构、游资外,还有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QFII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随着近年资本市场不断开放,QFII的额度也不断提高,成为当前机构投资者的重要组成部分。QFII逢买必涨,逢卖必跌,抄底逃顶,独具慧眼,似乎远比国内投资者聪明,甚至可以说颇具“先见之明”。

比如2008年11月,QFII大举入场,上证指数之后一路上涨,涨幅翻番;再回看2007年10月,QFII明显减仓,而彼时国内的投资者还在津津乐道高喊黄金10年,基金还在用那一套一套的估值理论来为疯狂做多寻找借口,结果股市开始一路滑落,唯有QFII赚到盆满钵满后安然脱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QFII总是能够洞悉未来呢?笔者觉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QFII具有多年资本运作的成功经验,其投资手法非常老辣,截至2011年7月,国内QFII共计115家,其中就包括瑞银集团、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野村证券、摩根士丹利国际有限公司、美林国际、高盛集团有限公司,这些机构都具有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投资历史。正因为有着丰富的阅历与深厚的投资文化,使得很多QFII相对国内的基金公司和投资机构来说具有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投资估值分析体系,当股市风险积累过大时,富有经验的外国投行总是能够更敏锐地嗅到市场变化的信号。

二是QFII眼光更加长远。国内的基金完全是以业绩来评判输赢,基金公司只有业绩做上去了,才能卖出基金,而QFII信誉度毋庸置疑。在这一点上,基金公司的操作更加急功近利。这会使得基金经理为了追求排名而过于注重短期收益率,从而助推了非理性操作以至于股市风险出现仍置之不理,买入机会来临仍然不断抛售。从这一点来看,QFII眼光更加长远,因而对趋势的判断也相应地更加“提前”。

三是QFII对政策的解读有着独到的一面。俗话说,旁观者清,国内的散户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往往容易对政策走向有太多的“猜测”,使得自身偏离正常的判断范围,而QFII因其集合资源专注投资A股市场,必然会在信息渠道上面有更多“国际化”的渠道,从而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经济运行的变化,搭准政策走向的脉搏

四是言论配合。资本都是贪婪的,出于利益的考虑,很多国外的投行会公开发表看空或看多的言论来配合QFII的炒作。想必大家都曾见过,有时候即便股市涨得很疯狂,很多国外的投行还是会发表看多的言论来营造氛围,但实际上QFII并未与“洋投行”保持一致地做多,相反他们会在看多的言论中卖出。心口不一,似乎是很卑鄙的事情,可它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而投资者往往容易受这些权威投行的分析报告影响,从而不断犯错,为QFII的获利买单。

正因为如此,QFII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抄到A股市场的大底。所以,我们进行波段操作,要学会通过观察分析QFII的动向来判断大盘的走向。当然,笔者并不是在贬低国内的公司,而只是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比较。国内基金公司里面也有很多运作成熟管理规范的典范,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市场,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而QFII同样也有失手的时候。只不过,QFII因其过往成功判断市场的先例,加上目前QFII并不多,便于跟踪,因而能够成为我们波段操作的有利参考。还有关键的一点,我们不要看外国的投行们怎么说,而要看他们怎么做。说,有可能只是吹牛,而做,则需要真金白银。

自己最了解自己——增持与回购

市场里面还有第三只手,这只手并不掌握在中央层面,而在“地方”,即在上市公司手里面。股市整体跌多了,管理层要救市会动用前面两只手,目的是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只手则是上市公司的“回购与增持”。这与汇金公司、社保基金入场救市是同一种考量,上市公司认为自己公司的股票跌够了,于是选择回购,这也体现了上市公司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因为这种信号是需要动用真金白银来发出的,远比那些报刊媒体出的股价上涨“八大理由”、“九大基础”要实际得多。

当多家上市公司采取回购与增持措施时,即表明整体市场已经具备了投资的价值;反过来,当上市公司选择套现抛售手中的股份时,则很明显,连他们自己都不看好了,那作为并不清楚上市公司真实情况的普通投资者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坚守?再者,上市公司并不是认为股价被高估才抛售而只是需要套现,这同样传达了一个信号:上市公司缺钱,现金流出现了问题,这对基本面也将造成明显的影响,那么继续持有自然并非明智之举。

回购对股价的提升是有限度的,一般在10%~20%之间。公司的股利政策一般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否则会使得市场对公司产生怀疑,一旦派发了现金股利就会对公司未来产生派现压力。回购股票往往会被理解为公司在向市场传递其认为自己股票被市场低估的信息,市场会对此作出积极的反应。

2008年10月24日至10月28日期间,中石油在二级市场上一连回购了3800万股,耗资约8000万港元,至此中石油香港公司已回购约2.72亿股,耗资至少6亿港元。10月27日,香港恒生指数最低曾跌至10600点,触及20年的上升支撑线(见图1-18),当时香港市场哀鸿遍野,许多个股跌至难以想象的低位,AH溢价[9]达到了创纪录的174%。之后恒生指数一路上涨至22700点之上,涨幅超过100%。

增持则简单得多,上市公司直接动用现金在二级市场买入自己公司的股票,提高持股比例,这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为防止股权过度被稀释,另一方面也表明上市公司对自己公司的前景有信心。

img23

图1-18 恒生指数周K线图(2007.3—2010.9)

2011年1月中下旬,A股市场连续下跌,市场人气非常低落,很多公司都相继进行了回购和增持,如深振业A(000006)、步步高(002251)、华能国际(600011)、弘业股份(600128)、健康元(600380)、ST长信(600706,重组后更名为曲江文旅)、国电电力(600795)、津劝业(600821)等。之后上证指数于1月26日见底并展开了一波上涨行情,笔者当时亦根据市场出现众多公司集体增持的情况发文提示市场阶段性底部的到来,此时入场就能赚取波段机会,后来上证指数亦从2664点上涨至3067点,如图1-19所示。

2012年年底,多家上市公司也相继在A股市场回购股份,宝钢股份(600019)用18亿元回购A股3.93亿股公司股份,江淮汽车(600418)、孚日股份(002083)、申能股份(600642)、用友软件(600588)等大批公司也纷纷在二级市场回购增持自己股票,市场出现回暖,上证指数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走出一波强劲上涨行情,从1949点一路上涨至2444点,为投资者创造了不错的波段机会。

img24

图1-19 上证指数日K线图(2011.1—20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