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民族思维特征与日本艺术创造

日本民族思维特征与日本艺术创造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深入理解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还必须深入艺术创造层面,进一步探讨这种思维习惯是如何自觉不自觉演化为日本艺术表现手法的,这些艺术手法又是如何传承、发扬并反过来影响与改造着一代代日本国民的。总结具有日本民族特征的艺术表现手法,那是艺术专著的任务。这是日本民族思维特征的选择。大和绘是日本民族艺术家从模仿中国画到有意识展示日本民族特点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新。

要深入理解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还必须深入艺术创造层面,进一步探讨这种思维习惯是如何自觉不自觉演化为日本艺术表现手法的,这些艺术手法又是如何传承、发扬并反过来影响与改造着一代代日本国民的。人们在观赏一部日本艺术作品时,常常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很有日本味的地方所吸引。这里面固然有其他民族的猎奇成分,但浓郁的日本味确实常常是那些杰作之所以是杰作的重要因素。问题是,这个“日本味”是什么?日本艺术家是如何创造出这些“味”来的?这些“日本味”又是如何让日本民众浸润其中又广受教育的?这些值得人们思考。

总结具有日本民族特征的艺术表现手法,那是艺术专著的任务。本章只能择其最主要的六种表现手法概述如下。

图8-5 浮士绘美人头像

第一,个体与集体,从整体表述,在局部对话。这是日本民族思维特征的选择。个体与集体是社会学的概念而非艺术领域的词汇。日本在泛家族规则和文化的作用下,个体是无条件地服从、奉献于集体的。个体只是集体的一部分,通常,在这类国度内,往往也强调个体代表着集体的形象云云。表现在艺术领域,在日本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如果不能把握个体与集体这个概念,那么至少在欣赏时会大打折扣。换成艺术语言,也就是必须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欣赏日本艺术作品,必须时刻把握这一概念:个体常常表述的是集体的意识,局部往往是整体的细节。欣赏一幅浮士绘的美人头像,你必须读出美人整体的具象和风情,以及她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里的现实生活,否则你读不懂她的眼神举止,也就不会懂得她那青丝发髻、那一抹雪白的颈项和艳丽的和服为什么会让日本人欣赏到如痴如狂的境地(图8-5)。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动漫画面,也多为大大的人头像,以面部(局部)表情的突出展示来加强与读者的对话,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日本皇室族花选定的是菊花,到了明治天皇时期,御赐军刀便改成樱花图案。看一株古樱花的虬枝嫩蕊、风雨飘零,已经足够让人伤感,可是如果将这一株樱花与漫山满河樱花的云蒸霞蔚、落红飘零的景象联系起来加以欣赏,就足以给人以震撼。这便是日本艺术中局部与整体、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即通过局部来表达整体的诉求和意境。顺便说一句,一个人视死如归以求“七日红”可以称为英雄,一个民族都如此,那就有些可怕,也是对二战时全民参战的注解。日本至今还在宣扬樱花精神,却反过来不理解周边各国各民族的人们为什么都睁着警惕的眼睛。如果说大众欣赏的美就是美在其他地方并不一定正确的话,那么在日本肯定正确。这种审美标准在日本是一种客观存在,日本艺术家只不过深谙其中的道理而遵照执行罢了。历史上,当贵族们崇拜汉唐文化时,全社会的服饰、建筑也都以吴服、汉式为美。当将军、武士个人需要宁静以克制内心的焦虑时,佛教的枯寂玄远便成为大众美学,描写和展示宁静幽深便成为艺术家的孜孜以求,甚至达到鬼气森森的地步。神社庙宇建筑设计如此,不用说桂离宫、金阁寺等,就是现今的日本皇宫,虽然经历过被轰炸后的重建,却依然庄严大气不足,幽深神秘有余,因为日本人喜欢。从松尾芭蕉著名的《古池》诗,到今天的女作家小池真理子的小说《狂月》,甚至相当一批推理小说都在努力营造一种幽玄宁静的氛围,让主人公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去感悟,甚至死去。人们也许不太理解某一艺术形象甚至整部作品,却能感觉到其中日本味很重,幽玄迷离便是日本社会泛家族规则在全体国民身边经常营造出来的氛围。人们习惯于其中,甘之如饴,读来也就分外亲切,对作品中的形象也就自然多一份体验。所以,只有了解作品中的形象在日本整体环境中的地位和功能,外国人才能真正读懂日本作品,忘记了这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忘记了日本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就只能品咂艺术作品中的日本味,却不能很好地欣赏其中的真正三昧,就如同大口嚼着日本料理天妇罗,却忘了加上旁边的捣成萝卜泥的佐味品。如此,要细细品味其中真正的日本含义恐怕就比较难了。

其实,外国人欣赏日本艺术作品,经常就作品谈作品,因为不清楚日本社会的深层次构造,无法体会他们的现实生活感受。如果外国人有着丰厚的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或者有着与日本人同样的经历和感受,自然便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加诸日本艺术作品之上,理解和感受也自然与其相同。如果人们知道佛教在日本的兴盛并不全是佛教本身大力推广的功劳,其中也有等级制和武士道合力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么人们在欣赏日本佛家代表人物的画像时,便不会对其一个个大多粼粼铮骨的模样感到奇怪。再比如日本著名书法家井上有一,其代表作《东京大空袭》(图8-6),如果仅从作品面上去看,似乎乱七八糟的一大堆,能否称之为书法作品都难说。但如果知道作者想要展示的是其亲身经历——他在东京大空袭中几乎丧命,满纸记述的是当时祥和的世界顿时化作累累尸骨、断垣残壁,人类惨遭荼毒,生命如蚁如烟,就可以从中理解作者当时当地对生命的乞求和对战争愤慨控诉的心境。尤其是中国人和英国人,还可以从中读出华北平原的累累白骨、南京大屠杀后的尸骸遍地和伦敦大轰炸的惨绝人寰的画面,更增添一份人性的、灵魂的和历史的震撼,获得的感知自然也比别的国家的人要更深厚一些。

图8-6 井上有一代表作《东京大空袭》

第二,简单与复杂,从简单入手,用反差表述。大和绘是日本民族艺术家从模仿中国画到有意识展示日本民族特点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新。从刻画佛家肖像到描绘宫廷人物再到展示日本山水,其鲜明的特点是以简直的线条努力勾画复杂的画面,以浓艳的色彩与静止的意境形成对比。即便是人物头部的特写,其轮廓简单的勾画与其复杂的眼神,构造出平静却充满幽怨,甚至给人以压抑感的邪巫氛围。中国人欣赏不了,欧洲人欣赏不了,也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有足够的艺术水平能够欣赏,但其简单与复杂之间展示的全部生活压力和环境让每个日本人心领神会,感同身受,再加上直线与微曲线勾起日本人内心的和谐感,从而让其感知旧时相识的喜悦。能乐的一张面具,建筑的一檐飞出,同样展示出日本民族的实用主义加艺术的简单与复杂,与其直线加曲线的思维特征形成共鸣,从而完成日本民众的审美观照。今天的能乐与中国京剧一样,因其节奏缓慢不太为年轻人所欢迎,那么日本年轻人经常去的神社、庙宇和宫廷遗迹等地方,其简洁的展示蕴含的复杂内容,其宁静的环境与纷扰的外界构成的反差,则在无声无意之中对年轻人产生巨大影响。

日本茶道的精髓不在于品茶,而在于繁缛讲究的过程。其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把人从外部的纷嚣世界拉回到简单的宁静之中,在盛装沏茶者一道道柔缓程序中静坐、慢品,即使不冥想亦可享受片刻的安详平和,使人从浮躁归于宁静,净化心灵。日本花道在世界上能够占据一角,其最大的艺术特点也同样是通过在静中展示动,在简单的一枝一叶中展示纷杂的大千世界,形成强烈反差的艺术效果。日本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多为选取最简单的故事入手,展示出最强烈的感情。即使是现在的动漫作品,也依然保持着这种艺术特点。1996年风行日本的漫画《犬夜叉》,其故事就是一个小女孩穿越到战国碰到一个半人半兽的男孩一起联手去寻宝的故事,却连载12年出了56册,到2011年漫画销量已达4500万册,让人难以置信。很多外国人都不明白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漫画书,其实道理有三。一是因为其画面简捷达意,在一页画面中便能展示出小说中需要大段文字才能说清楚的情节。如《犬夜叉》[5]的第1页画面(图8-7),如果用小说语言来描写的话,至少需500~800字。更为简捷的是在故事的推进上省略了作者过多的描述,让读者通过联想来沟通页与页之间的故事展开。二是因为其画面和语言简捷精粹。每一页画都是选取故事最关键的部分加以展示,这种简捷也就要求语言对白简明扼要,多一句是赘述,少一句则不达意。三是简捷画面与简洁讲述同步讲述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其精彩复杂程度和对人生的揭示,绝不亚于任何一部长篇小说,同样是成年人的精神诉求。日本的动漫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后常常依然大受欢迎,如《犬夜叉》已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并广受欢迎,便是这个道理。所以,不单单为日本少年喜欢,也深受那些工作和精神压力巨大又没时间没心情阅读鸿篇巨制书籍的日本成年人欢迎,因为简单与复杂的绝妙汇集同样能够引起成年人的审美共鸣。赖肖尔说:“日本人认为,纤细、简单、自然及至奇形怪状比庞大、壮观、造作和整齐划一珍贵。”[6]

图8-7 《犬夜叉》第1册第1页,数一数共有多少悬念?

第三,历史与现实,从细腻处入手,朝反方向说话。从细节入手,表现复杂的人生哲学或者复杂的感情,这是艺术创作的常用手法。如果说日本民族文学创作在这一点上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也只能说是在细节描写上过于刻意甚至达到耽溺的程度。从古代松尾巴蕉的《古池》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善于细节描写与刻画成为日本文学的特征之一,人们对此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日本文学善于从反方向说事,或者进一步说,日本文艺经常借助反证的方式来表达那些在现实中不可能、不允许或不被关注的题材,从而表达感情所受到的压抑和迫害,获得欣赏者的共鸣,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其实这也是日本电影和小说的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传统与现实的。如对集团性、等级制、习俗包括传统道德观念等的突破。电视连续剧《寅次郎的故事》《钓鱼迷日记》《半泽直树》等都是针对现实中忠诚、顺从、从一而终、唯唯诺诺的人生,反方向描写了反传统的人物形象,从而大获成功的。前面说过,漫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因素是漫画的主题常常是成人社会的心灵诉求,而故事则常常是成人社会不可能存在的。成人们在故事中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就如同欧美人在地下室怒击敌手名号以求发泄一样。

第二类是遵守日本传统观念的,却让尊奉者在极致理念驱使下走向死亡,构成对传统理念的反叛和质疑。《望乡》《血疑》《山本五十六》《男人们的大和号》的主人公,无论身份是妓女、学生、将军还是士兵,都严格恪守着日本传统道德观念并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地步,最后都归于死亡,在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和质疑的同时,也留给观众更多的同情。日本右翼正是利用这一表达方式来展开其宣传的。2006年上映的《没有出口的海》的编导们也许想通过影片宣传这样一种思想:军国主义肯定是错了,但国民忠君爱国的精神没错。这些编导们根本不去想,没有这样的国民精神,哪来的军国主义?至于石原慎太郎的电影《我这是为君而亡》就已经不是反叛,而是公然歌颂军国主义。

第三类是以粗俗写优雅、以卑鄙写高尚的,或者反过来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并不局限于传统道德观念或规章制度的尊奉或反对,更多的是从反方向展示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善变,以揭示人性的弱点为多。2009年上映的《不贞的季节》于粗俗中揭示人性的压抑和反抗,《下妻的物语》和《高护木的规矩》则展示出基层人们成长过程中遵守各类规矩的“必须”和无奈。而著名的电影《金环蚀》《人证》《砂器》则将高雅撕开来给人看。严格地说,这种表现方法并非日本民族所特有,但是,这种手法与擅长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细到电影中每一个道具都必须是生活中的原物、小说中每一个物品都有现实存在,不是因为东西真,而是因为如此细,才能体现鲜明的日本特色,确为日本独创。日本漫画中,成人男性形象大多猥琐,以此反衬少男少女的清纯和直率。《犬夜叉》中干脆将正面队伍中为数不多的成人形象画成跳蚤,就是这只跳蚤还是遇到危险率先逃跑的主儿。这种反向描写,衬托功能只是其一,更主要的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大男子主义的反向描写,揭示成人内心世界的猥琐与不堪,这成为吸引成人的重要内容。“至少我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吧”成为日本男人读漫画时常有的会心一笑。这种从细节入手,朝反方向说话的艺术手法,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存在,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比如设计领域,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就是“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维进行创意”,这使其成为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大师。

第四,绵长与猝止,凭主体以延续,用奇思以阻断。日本人善断,这种善断并非体现在决策方面的行为(在决策上日本人恰恰不善断),而是生活与工作方面的一种中止行为。日本人在生活、工作中受泛家族规则的影响,日复一日从事着同一种工作。日常礼仪的繁复冗长,不胜其烦,都在培养着他们沉稳悠长的性格。然而,奉献和服从等,又驱使他们讲究快捷,直奔主题,哪怕戛然而止,不喜欢过渡。礼节要长,做事要短,这正是日本人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叠加的典型表现。中国人见面谈话讲究由寒暄巧妙过渡到主题,而日本的寒暄与主题毫无联系,说着说着突然便转到正题,并不觉得这种突兀的中断会让谈话对手有什么不适应。更为有意思的是,好好的一项工作做着做着,莫名其妙地戛然而止,过了一段时间又莫名其妙地继续下去。丰田公司参加F1大赛的过程就是如此。同样,日本艺术作品大多表现出冗长与戛断并存的现象。长篇小说冗长而缓慢的情节推进让读者昏昏欲睡时,戛然出现一个变奏,关键的细节或人物出现了,然后又进入漫长的铺垫与描写之中。如此反复,几成套路。从20世纪初的《伊豆的舞女》,到中期的松本清张的《被乱涂的书》,到末期的东野圭吾的《黎明破晓的街道》,莫不如此。不说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沉闷,其《拧发条鸟》开卷半部让人也有不知所云之感。原因就在于他写着一件事或一个人,突然就中断了,跳去写另一个人或事,然后又回来接着写。读日本小说,常常要有沉下心来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抓住前后,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剑锋所指之精准深刻。比如《拧发条鸟》揭示了整个日本民族不过就像拧发条鸟儿,谁拧发条就按谁的劲头蹦,没有是非,不知因果,也从不反省。这个看法在日本应该说是罕见其匹的。日本音乐多半音,但半音的前后必定是长音,组成的乐曲却是完整流畅的。慢板长调著名歌曲《荒城之月》,如果每一个音都唱成长音,则很像朝鲜歌曲,而日本歌唱家唱起来,会有意识发出半音和切音,让歌曲在不该断的地方断了,便让这首歌充满浓烈的“日本味儿”,产生一种生活悠长、人生苦短的震撼和无穷无尽的悲凉感来。

第五,玄秘与虚空,在简朴中谈玄,从实在处论虚。直线思维维系着实体部分,曲线思维却弥漫着变幻部分。日本民族是深受儒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影响的民族,儒教的积极入世产生的焦虑常常需要佛教的枯寂来平静。生死有命的宿命论、等级森严下的无奈感与皮相皆空的虚无观,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泛家族领袖规则、暗箱规则等不可知晓的部分,让日本民族特别喜欢神秘。谈玄也就罢了,信奉一切神秘不可知论,并应用于生活工作,就成为一大特色。丰田秀吉曾以黄金建茶屋,被千利休讥为不懂茶道,认为简朴清静才能达到身心合一以至深幽。喝茶喝出这种境界,就很有些玄之又玄的意味了。

图8-8 平安神宫的鸟居(图片来源于百度)

前面已经说过鸟居的朴拙及表现出来的长短曲直的优美,其实更深一层还要论及其忠诚、奉献与神秘主义的完美结合。大多数鸟居的比例突破了黄金分割线,却依然能够展示出美感,还在于一般人不太注意却无法不看到的鸟居虚空之处。“开”字形的虚空之处,日本人认为那是魂灵寄居、生人出入的地方,有开放,有封闭,有飞升,有幽锁,整个鸟居形态便在简单之中弥漫出一种神秘色彩(图8-8)。本书前面提及,欣赏日本经典绘画,要学会欣赏画外之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境。这并不同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往往不留白,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摄影大师,除了主题上以性表现为特色外,更主要的是其光影构图所表达的强烈美感和诉求。稍加研究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直线衬托苗条的女性人体,甚至在没有直线的地方也要加上直线,在没有色彩的地方补上强烈色彩,都是为了让作品在直与曲、繁复与清丽之上透出难以言说的虚幻,让观者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神秘示人的效果。

第六,边界与规范,在边界处无声,于底线处放纵。由于社会上泛家族规则与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忠诚规则、等级制规则、界限规则、权威规则的深入骨髓,日本的艺术创作并没有自由到可以任意而为的地步,说其大体上还是在当权者或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规范之内也许有些过分,但不论艺术工作者承认不承认,有些东西他们不能去触碰,有些事情不能去展示。比如对天皇故事的虚构,比如对佛陀神灵的亵渎,比如对忠诚奉献坚忍等传统观念的否定,比如对樱花七日精神的指斥……不说江户时期对思想的钳制,也不说二战期间军国主义对反战艺术创作的死亡威胁,就是二战后在西方自由主义熏陶下,上述内容也是不容触碰或不愿触碰的。二战结束后十年还要加上对二战罪行的集体遗忘,再十年后对二战侵略性质的回避,都成了艺术创作中的禁区。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涉足禁区的艺术家,但很少且很难见容于日本社会。在日本,经常会发生针对某一事件出现精英阶层集体失语的现象,又何必去责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小心与顾忌呢?这是边界处的无声。

另一方面,在主流意识形态允许的范围内,在百姓能够接受的道德边界之内,日本艺术家又把自由主义发挥到极致,甚至达到无底线的程度。性,并不是只有日本艺术家才感兴趣的人生内容,但日本艺术家在小说、戏剧、绘画、电影、摄影、雕塑等艺术领域对性的细节描写与展示,达到了无人可及的地步。荒木经惟能够以赤裸的新婚妻子为模特儿,拍出来的作品让开放的美国人也瞠目结舌,从而一举成名(图8-9)。同样,对暴力的偏好,对幽玄神秘的喜欢,使日本的艺术家充分展示其无底线创作能力,匪夷所思甚至让人反胃的场景、画面比比皆是。那些赤裸裸的暴力影片和幽玄恐怖的电影,数量之多,恶心之过,相信没有哪个民族能与之争第一。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1886—1965)的巅峰之作《春琴抄》,说的是一位仆人为了深爱的失明女主人春琴,不惜刺瞎自己的双目以满足女主人不让任何人再看到她被毁容颜的愿望,临死时说:失明后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研究作者为何用歌颂、欣赏的态度来表现这位主人公以极端的方式获得幸福,也就不难发现谷崎先生自身也发生过“细君让渡事件”,他爱上了自己的妻妹,并将自己的妻子让给自己的好友。在这位著名作家的眼里,似乎女人只是个宠物,而不是人。再比如,对死亡的执着,对洁净的执拗,让日本相当多的文学作品展现出精致、阴郁、深重的特点,甚至影响到日本陶艺,厚重与简朴,成为其鲜明的特色。其实,这种规范中的无底线特点,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早就有着出色的展示,说明这一艺术创作方式在日本是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的。这种类似集合论中符号∩的表达方式,不是日本艺术精英喜好自由的精神表现,而正说明了是泛家族规则与文化笼罩下精英们的艺术放纵,也是极致意识在艺术领域里的典型表现。当权者或思想大佬们常以看待爱哭闹的孩子耍脾气一样的态度看待艺术家们的这类创作,而民众则在观读之中享受一下现实中无法享受的乐趣,也就是意淫。

图8-9 荒木经惟作品:瞳孔里的lady(图片来源于百度)

日本艺术当然不止上述六种表现手法,这里只是选取那些最能展示其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加以简略分析。这里要说的是,这些表现手法同样与泛家族规则和文化的影响分不开。比如对局部的偏好,比如对细节的重视,比如对无底线的突破等,就是因为艺术的受众(也就是日本民众)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要遵守着个人服从于集团的现实规则,每天都必须重复地做着最细小的事,无法把握大局,也不想去把握大局,而只关注自己的局部,习惯于把界限内的事、把细微之处的工作做深做透(如前面已经论述过的那样),因而他们欣赏文学艺术,自然而然从细节入手,从现实生活出发去体验创作者所表达的意境,产生共鸣。而对大局的批判和反思,艺术家们也只能从细节的反向对比中、在无节制的底线突破中来揭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却极其渴望发生的事。把不该公开的事实揭秘公开,便是对“不该”的现实制度和规则的反叛,就是来自现实中的暗箱规则的影响。很明显,在局部与整体、继承与创新、规范与突破、简朴与艳丽等艺术创造的主要方面,日本艺术家们都深受直线加曲线思维模式的影响,而这种思维模式,是日本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引入外来文明,与岛国形成的泛家族规则及其泛家族文化相结合的结果。而正是这样的结果,成为日本艺术作品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浓墨重彩之处。他们在敏感迅速学习借鉴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时,使用的眼光、做出的选择和所表达的情感,却具有日本最古老的传统意味。只是在有意无意间,他们自己也并非全部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却故意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面孔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