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茶道的造型特点

日本茶道的造型特点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茶道中使用的茶碗在容量上属于大碗茶范畴的茶器。而如今日本茶道普遍使用的,却又是与天目茶碗完全不同的乐烧茶碗!后来当我开始研究日本的茶道时,脑屏上那些中国的匣钵就总是与志野茶碗重叠。其造型与现在日本茶道使用的茶筅大相径庭,同样为竹制,但是粗硬的单层筒形,如昔日的刷锅刷。茶筅的造型革命对于日本今天茶道的贡献,并不小于利休的乐烧茶碗。
底卧幽玄_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

茶有不同的饮法。其一谓品茶,多用茶盅等精小容器,轻斟慢咂。只有口渴时,才以大容器,斟满作豪迈之饮。此时的容器谓之碗。与饭碗通用

日本茶道中使用的茶碗在容量上属于大碗茶范畴的茶器。

历史上有不少阴差阳错,日本茶道中使用的天目茶碗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唐宋时代由福建建窑生产的民间日用黑陶饭碗在当时谁能想到会成为外国的国宝呢?

而如今日本茶道普遍使用的,却又是与天目茶碗完全不同的乐烧茶碗!

当我们在茶席上用双手捧起乐烧茶碗时,会感受到它的敦厚;当口唇接触厚厚的茶碗口沿时,会感受到它的温情。由手、口传达到身体的深处,会油然而生一种玄妙的美意识。

早些年,我到过不少中国古窑址考察,收集了一些古代柴窑烧瓷器时盛装瓷器用的匣钵。有景德镇浮梁窑的,也有慈溪上林湖越窑的,还有宜兴及龙泉古窑的。很多匣钵的内面还粘带着那个时代薄薄的青白瓷雕花碗残片,虽不是官窑,但也具有很珍贵的考古及观赏价值。

还记得二十年前在上林湖边一个小村的民家院落中,看到一群鸡鸭围在一个晋代的陶钵边争抢食料。当时用十元钱与村民作了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交易。可想而知,在周边还有多少鸡鸭猪狗在奢侈的以古董作食器呢。

后来当我开始研究日本的茶道时,脑屏上那些中国的匣钵就总是与志野茶碗重叠。外形、高足的特征,甚至经多次窑中烧成罩在表面的自然灰釉效果都是那样的相似,有时甚至感到匣钵更有味道。不是吗?如果从千利休追求的美意识角度来看这些匣钵,怎不令人产生同感呢?

古匣钵

在探究茶道具的过程中,茶碗的底部经常缠扰着我的思路。碗底虽小,却牵扯出一些难解却有意义的问题,使我不得慢待。

在我刚开始作陶的阶段,曾尝试着做过茶碗。从外观上看,茶碗并不是难做的造型,就是纯手工,也并没有什么难度。在出窑时,也难免激动了一番。可当精通茶道的知人看到后,指出了作为茶碗必备的碗底、口沿、外见、高台等部位的特征,再对照起茶道具工匠们的作品后方才理解,茶碗所追求的不止是外观的艺术性,各个部位还有它的造型清规。

积累起经年过月的体会,如今在这里接触茶碗,对应的却是不同的题目。

首先,我注意到千利休之前,福建建窑的天目茶盏、南宋官窑的青瓷茶碗,龙泉窑的青瓷茶碗,还有高丽的井户茶碗,这些属于唐物范畴的茶碗造型特点基本都是斗笠形。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看最初由宋代中国传到日本的点茶道具[茶筅]。其造型与现在日本茶道使用的茶筅大相径庭,同样为竹制,但是粗硬的单层筒形,如昔日的刷锅刷。

后来村田珠光请求奈良高山的竹工研发出全新的茶筅,为日本的茶道开辟了新的境地。

到了桃山时代,千利休作为草庵茶的集大成者,不但规范了茶事的各个基础细节,还亲自参与制作出竹花器、竹盖置、竹花篓、竹茶杓,采用木水桶、木面桶等为茶道具,开发茶器、茶釜。但这些道具都没有离开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在造型保证功能性的基础上,将没有用的装饰及色彩减少到极限。可以看出利休在任何方面都是立足于提倡茶的精神性,而且决不妥协,这也是他的最终追求。只是,当为功能的目的而产生的终极造型本身,往往自然的就具备着某种美,特别是适应身体接触的器物,还会使人通过五官来感受这些造型要素,也就额外的产生了全方位的评价。

最能代表千利休茶汤精神的是这里要提及的主题—茶碗,这是千利休花费最大心血而成的没有先例的代表性茶道具。

至今,对于乐烧茶碗的评价,多停留在外观造型的独特而达到的新的美学境界。或是材质的汲水性而更加适合于浓茶的练制。还有因为是手工捏制成型而产生的自然型痕导致的亲和性。确实,这些都是乐烧茶碗的撼人所在。但千利休首先是茶人,是茶汤的实践家。他虽然具有非凡的开创精神,有超人的审美素养,也不会只为了观感而去寻找不同以往的造型,只为了标新立异而抛开具有非凡使用功能的经典器物去作表面文章。

但在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岁月后,为什么这样执著于茶碗造型的探究呢?

各种茶碗的造型特征

由于职业的敏感,使我首先从造型特征上注意到茶筅与斗笠型茶碗的矛盾。

凡两种事物得以完美的结合,一定会有其因缘。或是主观内在的,或是客观外在的。

在茶道的点茶中,尽管难免有因人而异的手法微差,追求的效果也会因流派有别,但为了点出代表抹茶特征的泡沫,则非要使茶筅在搅拌中快速做出各种逆向的重复动作,在破坏性的联动中使精细密集的筅穗之间夹带的空气转化成气泡,残留并浮现在抹茶的表面。

虽然粉末状态的物质在加入水后,经搅拌都比较容易出现泡沫,但是,在茶碗仅有的空间里若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一日可就之功。

以天目茶碗为代表的斗笠型茶碗的造型是,口大、底小、壁斜,为倒三角形特征。内碗底与茶筅穗先的直径几乎相同。在其内点茶,呈三角椎型状的茶筅可以自由动作的物理空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在点浓茶时,集中在窄小碗底的多量茶粉会使茶筅不得自由施展,只能加大力度及搅拌幅度以达到发泡目的,但这样一来,在拘谨的空间里,精细的筅穗与茶碗内壁会产生更多的冲撞、摩擦,筅穗之间也会因不自然的扭曲及瓜葛增加破损。

但为什么在珠光之后的近百年中,没有人对这些现象提出异议呢?

首先,自禅院开始,天目茶碗就成为茶汤这个外来文化的象征性器物,自足利幕府时代的书院茶以来又被权利阶层作为大名物来珍重。无尚的权威性带来了无条件的接受与崇拜。

茶筅经珠光之手改良,在造型及性能上可以说完全成为别物。珠光作为当时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茶汤指导,在茶汤界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茶筅的造型革命对于日本今天茶道的贡献,并不小于利休的乐烧茶碗。珠光也因此不愧为草庵茶的开山祖。

其时代,泊来的样式就是标准,权威的作为就是圣典。谁还会过问茶筅与茶碗的吻合与否的问题呢?

口、足相同的天目茶碗与乐烧茶碗的造型特征与茶筅的比较

茶汤在利休之前的时代,虽外表脱禅(离开禅院)但骨子里有禅,虽不是书院但参与者尽是大名。这种含有宗教、权力色彩的文化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固若金汤的领域。

千利休作为开拓型人物,观察事物既博大又精深,这主要归结于他是一个实践家。对于花器的改良、改革、创新都是基于茶汤对茶具的需求及对茶具的机能性的深刻理解,致使他的作为具有说服力。作为天下第一的茶人,利休不会不注意到天目茶碗的造型影响着茶筅的操作这一直观的物理性细节。

在上面的图解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茶筅与斗笠型茶碗相抵触的构造。但由于珠光改造的茶筅精细、柔软、密度大,使得尽管在极小的空间范围内也可以功夫出相对的泡沫。而且在利休之前,并没有详细的礼法来约束点茶要出泡到什么程度,也相对缓解了构造上的不适。但显然也是茶人们在茶事中遇到的最大课题。

这也是这里要讨论的问题焦点。

筒型茶碗在利休之前并没有前鉴。如果没有切身的体察及需求,利休是不可能刻意的在造型上弃简就繁的。有经验者会知道,无论是使用注浆、辘辘还是手工,筒型碗的成型及烧成都要比斗笠型碗费工费时,特别是要确保宽底小足这样的造型时,成型是有相对的难度的。如果单纯为了取代唐物,在当时早已有了濑户天目茶碗,利休为什么却偏要作出前所未有的半筒型、甚至筒型乐烧茶碗呢?

在古老的禅院茶礼中,点茶只是用茶筅轻轻将碗中的抹茶搅匀,溶化于热汤。所以对茶碗的造型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但后来茶汤的点茶对泡沫要求严格,为此增加了茶筅的加力搅动,使茶水容易沿着平滑的内壁溢出,这便是斗笠型茶碗在构造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战国时代,大多是武士参与茶事。执刀弄枪搅动天下的手腕,却不可能轻易的控制得当轻如羽扇的茶筅。对于武人来讲,小小的茶碗显然是一个比天下更难控制的乾坤。

利休是将军的茶头,作为天下第一的茶人,怎么不会去为天下第一的武人着想呢?

但,使命归使命,信念归信念。茶头的使命,使利休改良了茶碗。但信念,却使他任以丰臣秀吉为首的武士们在茶汤修业中去自悟茶碗中蕴含的奥义。

筒型茶碗与斗笠型茶碗的最大区别还是宽畅豁达的碗底。比较一下整体造型特征马上就可以发现,筒型茶碗只是将斗笠型茶碗的底部扩大成与口的直径相同而已,也就是说将斗笠型的斜壁变成直壁,但茶筅的有效施展空间却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样,茶筅的搅动不仅自由豁达了起来,而且很少产生与内壁的冲撞,减少了破损。

手捏成型的粗糙内壁及略向内扣的口沿在点茶时使茶终于止住了外溅。直筒型碗的外底沿接近于90度角,结合恰到好处的高度,远较斗笠型碗便于单手端拿,适合茶道的作法。

如今,乐烧茶碗被作为日本美术史以至精神史上纪念碑式的器物,应该说更多的是在造型上得到肯定。但其同时如果没有卓越的功能上的特色,相信其外观的生命力也是有限的。

尽管在利休之后古田织部更加大刀阔斧的游弋在茶道具的创作上,但对于茶碗的造型,也只是在碗口及胴体部分作些揣捏变形而已,碗底还是保留着使茶筅得以舒展的充分空间。

这是作为利休的第一大弟子,在精神的奥邃深知师匠的用心之处。也是作为利休之后天下第一茶人所具有的资质

如果珠光不开发出新的茶筅,而还是沿用宋朝传来的竹刷,那么是否可以推断后来的利休也就没有创作筒型茶碗的理由了呢?

这又牵扯出在后来的篇章里要探讨的珠光当初为什么要特意开创完全与前不同的茶筅的问题来。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因果关系,草庵茶也正是因为珠光的提倡才有可能使其大成在利休。

这是天意。也是禅意。

因为千利休确立的草庵茶风以及自身的开发,使乐烧茶碗成了茶道具的主角。

尽管乐烧茶碗的基本成型技法至今已经持续了四百多年,但在继承传统的色、型中,还是体现出代代传人所具有的不同个性。从造型、材质、釉色、图案、尺度等方面可以欣赏每一个茶碗所具有的不同的美。这些明显的外现特征在实用的基础上形成了茶碗的整体美感。

茶碗在烧成过程中,因为内外角度及状态的不同,碗内会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环境气氛,在氧化还原后的冷却阶段,碗的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会使釉的流动及变化产生不同的效果。现在作为日本国宝的曜变天目茶碗的内外侧的不同效果明显的说明了这点。

在茶室中,正座姿势时人们视点的高度正好看不到放在榻榻米上的斗笠型茶碗的外壁。内壁反而尽收眼底。所以在饮茶完毕后观赏茶碗时,要求人们放低腰姿,低头纳览。可想而知,这应该是在没有产生乐烧茶碗的时代形成的礼节。因为筒型茶碗在正座时也可以看到茶碗的外壁景色。

如果将釉色的偶然变化视为神技,那么人为的造型及图案则体现出每一个作家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因作家的个性而产生的作品的个性,也是茶道具所具有的魅力之一。在这里,如何欣赏及选择,进而去搭配,成为检验每一个茶人的修养的主要环节。

茶席上,人们往往不仅因为每个茶道具所具有的个性而发出感叹,更会被茶人的选择理由及与其他道具的搭配组合而形成的每个茶席的风范而感动。

笔者经常用自己所作的花器插花,但总是在理所当然的同时希望看到其他人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作品发挥创意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求异的心理人人有之。求知音的心理也是人人有之。

[烧贯黑乐茶碗]十五代吉左卫门

志野茶碗[广泽]桃山时代

高丽茶碗

茶碗具有深不可测的内碗底外,更有高不可攀的外碗底——高台。

高台是茶碗的支撑部位。其作法一是在作胴体的同时作出底座型。另一种方法是另外做一个圆环型衔接在胴体下作为底座。作者的制作手法、癖好、个性及浸釉方法都会在这小小的高台内外留下明显的痕迹。作者还要在这个部位留下自己的签印,有的作家还将高台的边沿削割出不同形状的缺口以显个性。这样,便出现一个虽小但却含意丰富的鉴赏空间。

高台的鉴赏注重与整个茶碗的比例关系,这也是体现茶碗个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粗矿、厚重、直径较大的高台会使茶碗显出豪放的男性感,适合釉色单纯、表面肌理感明显、造型具有明显变化的茶碗,以保持稳定感。如乐烧、志野、织部、濑户等。

小巧工整的高台会衬托出茶碗的精致端庄,体现出皇朝的高贵、女性的雅致。如京烧、九谷、有田等。

作为日常食器的茶碗及作为艺术作品的茶碗,也往往体现在胴体与高台的比例及造型上。

自利休之后,茶道具虽然渐渐脱离开唐物崇拜,但也并不意味单单使用和式器物。在后来茶人们爱用的茶道具中也不乏使用国外的器物及选择当代作家的作品用来搭配的范例。这也显示出各时代的茶人在承袭传统的同时,也寻求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的茶趣。

江户初期的大茶人、远州流茶道的始祖小堀远州爱用的茶碗中有一个荷兰的输入品,从造型上看这原本是盛装怀石料理的容器。器物表面绘有工整的青花图案,外面罩上一层淡淡的透明青釉。或许是出于偶然,外口沿的一处因粘有熔点较底的含铁物质(从遗留下的茶色可以判断出),其熔化将下面的工整图案也带流下来。按照通常商品的审查标准,这样的效果会被看成是失败。但这种天人合璧而成的景色,却恰好迎合了日本茶道自然天成的审美品味,使这个原本平庸的器物具有了不可复制的魅力与价值。

这个器物的整体造型也恰好符合远州的喜好,所以小堀远州屡次的将之当做茶碗来使用。器型虽小,但平坦的碗底足以使茶筅点、练运作,这也正是筒型碗的造型优势。

从一席意味深长、使人惊喜难忘的茶会中,我们能看到的是茶人日积月累的,在看不到的最基础层次所下的真工夫。

茶器如茶人。

茶碗的底座所呈现的各种表情

右图是小堀远州爱用半筒型茶碗 荷兰 高8.1 口径10.3 高台直径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