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艺术创新

民族艺术创新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不断发展变化,吸收时代元素,民族艺术呈现出一派创新景象。这其中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独弦琴艺术及民族歌舞的创新。近年来,随着京族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增强,京族文化复兴意识的兴起等,京族民间音乐得到了挖掘、保护和发扬。不少艺术家深入京族聚居区采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
民族艺术创新_中国京族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

民族艺术有两个外在的特征:一方面,某个民族的艺术在一定的范围(族群)被人们作为祖本来认同,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许多事象又不断变迁、变化着,有些方面更是日新月异。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不断发展变化,吸收时代元素,民族艺术呈现出一派创新景象。这其中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独弦琴艺术及民族歌舞的创新。

一、独弦琴的艺术及其创新

img181

经过改良的独弦琴 摄影:田 静

传统的独弦琴,其形制是非常简单的,所弹奏出的琴声较为细弱,影响了传播的力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乐师、技师等对独弦琴进行了相关改良,创新出一系列弹奏指法,提升了独弦琴的艺术表现力。

20世纪80年代,独弦琴演奏家何绍用留声机的探针做独弦琴的拾音器,然后用磁铁线圈原理进行扩音。后来广西歌舞团的韦京宇又采用电话听筒来扩音。现在的独弦琴琴身与原来相同,但是采用了内置拾音器连接音箱,使声音放大。何绍根据竹制独弦琴的特点,保存其竹制外形,制作了“京族多功能独弦匏琴”。这种琴使用牛角做摇杆,去掉葫芦匏,琴弦直接系于摇杆上,外接音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了泛音位置,并在琴面增设木制指板,类似吉他,共十六品位,此琴获得1993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img182

独弦琴弹奏手法

在弹奏技法上,他把竹签弹奏改为戴指套的“中指挽杆法”,演奏时用指套上的金属块压住琴弦,小指第一关节切弦,与品位接触,奏出实音,这种演奏方法使独弦琴的演奏技巧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从而改变了独弦琴固有的节奏缓慢、音调低沉的特点,丰富了独弦琴的音色与表现力。

广西艺术学院教师陈坤鹏在学习独弦琴的过程中,发现独弦琴用作扩音的“电声放大输出部分”(即音箱和功放部分),都置于琴体外,这给搬动与演奏造成了极大不便,于是产生了将音箱和功放置于琴身内的想法。经过不断实验, 2005年4月,陈坤鹏的“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荣获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使用红木制作琴身,去掉葫芦匏,摇杆可拆卸,解决了独弦琴外形不规整、不易携带的难题。琴尾处有一挂弦小扣,防止摇杆拆下后,弦因失去张力发生曲折。音箱内置于琴首处,扬声器冲向地面,这样使琴声音色优美,余音悠长,更符合独弦琴少弹多摇的特性。

在弹奏技法上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其中以何绍、王能等人的改进和创新较有代表性。何绍的戴指套“中指挽杆法”,是在原先的“拳(全)握式”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左手整个握住摇杆的弹法,但又保留了左手相对摇杆的固定性。左手中指扣住摇杆,降低握杆位置。这种方法使左手的控杆位置固定,以便于音准的控制,能灵活控制装饰音。王能的竹签“灵活控杆法”,用左手中指与无名指扣住摇杆,可以上下移动灵活摇杆,握杆位置较高,在摇杆的中部以上,这种方法使得左手解放得自然一些。对于京族音乐中常常出现的长拖音,这种左手演奏法使得装饰音的表现更富有张力,更丰满,便于演奏者的感情发挥,产生了一定的舞台表演效果,感染力较强。但由于左手位置的不固定性,增加了演奏者对独弦琴音准控制的难度,提高了对演奏者演奏基本功的要求。

img183

龙首独弦琴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良与创新,从原始的竹制独弦琴,到木制独弦琴,目前的独弦琴已经出现将葫芦匏去掉并带有指板的竹制独弦琴,还有音箱内置,可方便拆卸的“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以及外形仿《新唐书》中描述的乐曲《龙首独琴》而制作的“龙首独弦琴”,弹奏技法上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中国京族的独弦琴风格与越南是一脉相承的,但经过艺术创新后的独弦琴艺术在中国有了它独特的风格,在题材和内容上更广泛更丰富,在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上更胜一筹,个性也更加鲜明,与越南的独弦琴艺术已大大不同,真正成为中国京族音乐的突出代表。

二、民族歌舞的创新

img184

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的京族哈妹组合

京族的民间音乐曾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通过各种音乐形式,或表情达意,或抒发胸臆,或娱神娱人。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民间音乐逐渐衰微,除了一部分老人,熟悉民间音乐的人已经不多。近年来,随着京族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增强,京族文化复兴意识的兴起等,京族民间音乐得到了挖掘、保护和发扬。传统音乐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民歌歌词的创编和新曲的谱写。京族民歌中保留有大量祖先遗留下来的歌曲,包括民族的迁徙歌、京族“哈节”唱词和京族传统叙事歌等。在新时代,人们以歌传情,以歌咏怀,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一方面保留了流传至今的曲调,一方面反映现今生活的歌词不断涌现。有歌唱中国共产党的《美好生活全靠党》;有歌唱新生活的《美好生活人追求》《美景显现全村庄》《京族三岛变化大》等;有记录现代事件的《尊敬孝神我村民》《建设雄伟新哈亭》等。这些民歌虽然用的是老调子在唱,但已经是“旧瓶装新酒”,有了新的内涵。不少艺术家深入京族聚居区采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例如《槟榔树下摇网床》,勾勒了一幅美丽的南国风情画,唱出了京族民歌特有的柔情,获得文化部、国家教委等单位举办的“1982-1986年全国少年儿童歌曲评奖”一等奖,被誉为“飘向世界的摇篮曲”;《渔村的早晨》,不仅绘声绘色地模拟了各种鸟鸣声,而且表现了渔民出海时男女对歌的情形,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朝气蓬勃的渔村景象,显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给人们以新的艺术享受。《贫农妈妈热爱子弟兵》《海岛引来幸福泉》等歌曲,成功地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祖国大江南北广为传唱;《拜海》《大海情深》《激战边陲》等独弦琴独奏曲风靡一时;《难忘今宵》红遍全国,传唱不衰;《我爱京岛》《拜海》《欢乐的“哈节”》《赶海》等更是由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录音并向世界各地播放;《我爱京岛》还被编入广西高级中学音乐教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京族与越南越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不少京族群众购买了很多越南民歌VCD和CD,闲暇时放来欣赏和学唱,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京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京族人民通过民间歌谣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编了一些反映新时代的生活小戏,曲调均来自歌谣、小调和叙事歌等。一些群众自发组成“哈妹”(民间女歌手)培训班,老一代“哈妹”自费录制磁带向年轻人传授民族音乐等。2010年2月,“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在广西电视台进行了复赛和决赛,来自全广西的1000多名参赛选手参加了复赛、决赛的角逐,其中,京族哈妹8人组合获得原生态唱法三等奖。同年4月,闯进青歌赛决赛。京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对而言,京族的民间舞蹈创新不大,主要是从传统娱神舞中提取相关元素并加以创新,发展出娱人气息更浓、更具审美意味的舞花灯、舞花棍、花屐舞等。这是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新鲜舞蹈元素,极具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些舞蹈要传达的理念,就是将艺术本质回归于本体、回归于自然,折射出当代京族人民朴实、华彩的生命豪情及坚韧、执著的民族性格,是在继承原有京族舞蹈的语汇、动态精华的基础上,将现代的编舞理念与之融会贯通而形成的。京族民间舞蹈在典型动作循环往复的使用中,于幅度、力度、速度上进行迥然不同的变化,或叠加处理,显得张弛有致,从而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突破了京族传统舞蹈重手部动作的局限,体现了新时代舞蹈“身韵审美”的特点。为“哈节”文化服务而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也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多表现人们祈求生活幸福、爱情圆满,讴歌美好心灵、鞭挞丑恶现象等内容。京族舞蹈随着本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与时俱进,必将在追寻真善美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