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文化特征

日本文化特征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5.1 日本文化特征关于日本文化的特征,众说纷纭。以下简要介绍一些学者对日本文化特征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文化是模仿文化论。与此类似的,是在日本流行的一种“洋葱文化”的观点,洋葱皮象征日本文化的等质与均衡,每一层皮代表沉淀其中的文化,当把所有的皮层剥光,日本文化便一无所有了。在取舍的基础上,日本文化具有“嫁接文化”的特点。

5.5.1 日本文化特征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征,众说纷纭。但有两点应该是可以得到世人公认的,那就是模仿和创新。以下简要介绍一些学者对日本文化特征的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文化是模仿文化论。如吉川幸次郎指出,中国民众多认为日本文化不是抄袭中国就是模仿欧美,日本民族不具有固有的传统文化;在日本的文明进程中,日本的古代与近代分别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强势辐射下,实现了历史性的跳跃性发展。上垣外宪一在《日本文化交流小史》(中央公论新社,2000年)中指出:模仿(学习)与继承(记忆)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日本文化是在继承本国传统、模仿外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蒋百里在1937 年8月,于汉口《大公报》发表了《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提到了两位值得尊敬的日本领导人,“一是从前的圣德太子,他奠定了日本的第一期文化,接受了佛教与中国哲学;一是现代的明治大帝,他创了日本的第二期文化,接受了欧洲的科学文明。”不过,也有学者不赞同模仿文化论。如,王勇[6]针对模仿文化论指出:虽然假名脱胎于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分别采用某些汉字简化的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冠盖,但今日的中国人难以认出原来的汉字;茶道虽然传自中国,但中国人踏进低矮、狭窄的茶室,已经不自在;正襟危坐,等待一道道繁琐至极的工序,绿色糊状的“抹茶”也令当今中国人难以接受。因此茶道已经日本化了,不管它的起源来自哪里,总之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茶道是地道的异国文化。

第二种观点,“杂种文化论”。日本学者加藤周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其相关论述汇编成《杂种文化》(讲坛社,1956年)一书,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籍。加藤周一指出:日本文化是现代西方与传统日本的混合物,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知识界的历程是一部混合物纯化运动的斗争史。近代主义者极力排斥日本要素而欲纯化西方文明,国粹主义者则试图灭绝外来文明而回归日本传统。加藤秀俊在加藤周一的启示下,对“杂种文化”进行拓展和扬弃,他在《“杂种文化”礼赞》中提出,外来文明并不是镶嵌在日本文化中的“异国情趣”,而是在日本文化的熔炉中脱胎换骨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了。比如来自西方的食物“天妇罗”和“铁板烧”,来自东方的汉字与茶道,其来源国的血统早已淡化甚至消失。

第三种观点,“变形玩偶论”与“洋葱文化论”。石田一良对日本文化提出“变形玩偶”论,认为日本文化喜欢赶时髦,对外来文明充满好奇,就好像一个玩偶,流行什么穿什么,佛教流行时给玩偶穿袈裟,道教流行时换道服,儒学流行时换士大夫打扮,基督教流行时换上牧师装束。如此这般,日本文化的外形始终处于流动和变幻之中,当脱掉所有的外装,剩下水稻农耕文化形成的诸种要素(如集团主义),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始形态。与此类似的,是在日本流行的一种“洋葱文化”的观点,洋葱皮象征日本文化的等质与均衡,每一层皮代表沉淀其中的文化,当把所有的皮层剥光,日本文化便一无所有了。周作人说,中国古俗“健全地活在”日本,“不是梦幻似的空假,而亦与高丽安南的优孟衣冠不相同也”。就是说,高丽、安南仅学中国文化的皮毛,而日本则不同,它所学的(穿戴的衣服)已经化为肌肤、融入血液、长成骨骼。

第四种观点,有取舍的“嫁接文化”论。我国学者王勇认为,日本文化的特点不在于模仿或独创,而在于取舍与组装。其理由如下。日本在古代学习中国文化,虽然极力吸纳儒学,但喜好《论语》却规避《孟子》,因为日本的天皇标榜“万世一系”,接受不了《孟子》中“异姓革命”的思想,因此日本的儒学并不是中国儒学的完全翻版。日本在近代学习西方文明,派出岩仓具视使节团考察访问欧美十余个国家,从德国学立宪政治,从英国学习资本主义,从美国学习教育制度,博采众国之长处,组装成明治体制。因此,日本在引进外来文明时,并不是引进成套的装置,而是引进相关的部件,然后进行组装,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接收能力所限,另一方面是基于选择标准进行的有选择的引进。例如“铜铎”,原本应该是乐器,但由于日本弥生时代上不具备接收律吕、乐谱的能力,铜铎便失去了奏乐功能而演变成了祭祀乐器。这是受接收能力所限有选择地引进外来文明的一例。基于选择标准筛选后的引进例有“道教”。道教与道家思想很早就传到日本,但是作为一个宗教体系一直没有在日本生根。8世纪中叶,藤原清河率遣唐使到长安,觐见玄宗皇帝时明确表示“日本君王先不崇道士法”(《唐大和上东征传》),因为祭祀诸神的位子被日本固有的神道占着,没有道教的安身之处。

在取舍的基础上,日本文化具有“嫁接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往往提倡“破旧立新”,每当改朝换代或者遭遇外来文明冲击,传统文化必定顽强抵抗,新兴文明只能艰难抢滩,结果是砍倒一片树,新植一片林。新旧文化始终处于抗争之中,很少能够和平相处。这种模式可以促进文明的快速更替与大幅跃进,但难以达到传统的积聚和延伸。日本由于天皇制一系传承,皇位更替不意味着改朝换代,即使在武士主政的中世与近世,大权旁落的天皇依然如“周天子”凌驾于诸侯之上,所以各朝各代的文化不走“破旧立新”套路,而是如树木年轮一般层层叠加。另外,日本四面环海的地理条件,大大减缓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力与破坏性,可以比较从容地进行取舍和抉择。这种模式虽然难以引进配套完整的外来文明,同时也难以利用改朝换代创造崭新的文明,但是却可以保持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古代的中国文化和近代的西方文明,一般而言缺乏对日本辐射的主动性,往往是日本作为接受方主动出击,拥有选择与取舍文明的自由与便利。日本文化如同历经沧桑的古树,其根部深扎在东方肥沃的土壤之中,甚至越洋过海汲取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的养分,其枝叶沐浴着来自西方的光照和雨水,在“欧风美雨”中迎风招展,结出东西兼容、土洋并蓄的奇异果实。正因为这棵大树盘根错节,枝叶茂密,历代积聚的传统化为根须遍布列岛,来自东方与西方的外来文明既很难与日本传统文化争雄,也缺乏滋生的地盘,因此最后都以嫁接的形式给古树输入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