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曼谷王朝初期的佛教和文化艺术

曼谷王朝初期的佛教和文化艺术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曼谷王朝初期,鉴于吞武里王郑信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的教训,在佛教僧王遴选问题上处置不当,没有充分获得佛教界人士的支持,没有把王权与神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最终导致吞武里政权只存在了短短15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二世重新规定,为了庆祝佛的诞生、得道和涅槃,每年阴历6月的月圆之日,连续3天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称为礼佛节。这是曼谷王朝第一次派遣僧团出访外国。这是曼谷最大的一尊降魔式的佛像。

曼谷王朝初期,鉴于吞武里王郑信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的教训,在佛教僧王遴选问题上处置不当,没有充分获得佛教界人士的支持,没有把王权神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最终导致吞武里政权只存在了短短15年。所以,曼谷王朝建立后,对宗教特别重视,专门设立国家宗教事务厅,把宗教事务直接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力图借用宗教的力量来帮助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从拉玛一世至拉玛五世,都在佛教问题上作出了不同的建树。

1.拉玛一世(1782—1809年)

拉玛一世登基后不久,接连颁布了7个有关暹罗佛教的法令,对佛教职务级别进行调整,提高佛教僧侣的道德水平,恢复僧侣的权势和威信。1788年,在曼谷召开了由全国著名佛教僧侣参加的会议,由副王(即后来拉玛二世)主持会议,王室的主要成员及佛教界领袖也都出席了会议。当时,暹罗僧侣人数众多,仅曼谷一城就有寺院82座,40万曼谷居民中就有1万名是和尚。拉玛一世对那些不服从国家政权领导的寺院和僧侣,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1801年便取消了128个“道德败坏,形迹恶劣”和尚的僧籍,并罚他们去做苦工。

玉佛寺

拉玛一世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寺庙。如1782年在皇宫里建玉佛寺和素塔寺。此后还修缮了10座寺庙。如1789年修缮阿瑜陀耶王朝时代的帕派扑寺,动用了2万工人,费时12年,花费银钱46万多铢。战乱后大规模修缮佛寺,使僧侣们获得了安定的居处和举办宗教活动的场所。

搜集古代佛像。从北方搜集了大小佛像1 248尊,放置于曼谷各寺。原打算重新浇铸被缅军焚烧后的希讪派寺的佛像,但僧王反对说:“希讪派的佛像已经被烧过一次了,不应该再烧一次。”因而改为建塔,称为希讪派塔。

搜集整理佛教典籍。由于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攻陷,佛寺和佛教典籍损失惨重。吞武里王郑信曾做过一些搜集整理佛教典籍的工作,但没有全部完成。拉玛一世认为有必要将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对搜集到的典籍进行审核,邀请擅长巴利文的218位高僧和32位获得僧爵的僧人组成委员会,从1788年年底开始工作,地点在希讪派寺(现在的吗哈达寺),国王每天亲自去两趟,委员会的工作持续了5个月才结束。委员会共审核了佛经354部,装订成书3 486卷,封皮贴金,称为金本或钦定本。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版本:一是隆颂本,计305部(3 649册);二是彤粗本,计35部。此后,便将这些佛经分送各寺。

拉玛一世不仅要求僧侣遵守佛门戒律,他自己也严格遵守佛教的规矩,早上起来斋僧,听佛乐,晚上诵经。为了加强对佛教的领导,他更换了僧王,撤掉吞武里王郑信立的僧王(澈),将被吞武里王废黜的原僧王(希)重新立为僧王,并更换了僧团的部分上层领导人。为了整肃僧侣的纪律,1782—1801年间,共颁布了10部僧律。

2.拉玛二世(1809—1824年)

继拉玛一世之后的拉玛二世,是拉玛一世之子。他进一步整顿佛教组织,剥夺了2 500名不法和尚的僧籍,为佛门清扫了门户。同时重修三藏典籍,因拉玛一世时期的钦定本佛经被一些寺庙借去传抄而有丢失,故拉玛二世下令补充修订。这次没有集结高僧,只命人进行增补,称为红墨水本,因每册佛经的封面都是用红墨水写字。另外,对1482年阿瑜陀耶国王戴莱罗迦纳的著作《大皇语》也作了增补,恢复了许多文学方面的内容。拉玛二世本身是诗人,所以他特别重视文学。

拉玛二世还进行了僧伽学制的改革。原先《佛经》的学习分为三级,一般僧人即使全部完成三个级别的学业,也还没能将应该学完的《佛经》全部学完。拉玛二世将《佛经》的学习改为9段,由简而难逐步升段。学习完最初的3段,可获“普连”(学者)的称号。学完第四段,获“普连4段”的称号,一直到学完9段,获“普连9段”的称号。学的时候可以分散在各个寺庙里学,考试的时候,则集中在吗哈达寺或玉佛寺里考试。考试时间不确定,由考试委员会规定。考试的时候由考生当着三四名考试委员会考官的面翻译佛经,由20—30位法师担任证人。假如考生译得顺利,也可以在一天之内通过9段考试。这个规定,鼓励僧侣皓首穷经,钻研学问,跟俗家子弟一样,通过发奋读书,获取功名爵位。

从拉玛二世开始,将佛诞纪念日规定为全国的法定假日。本来泰国早在素可泰王朝时期就已经有纪念佛诞日的风俗,阿瑜陀耶王朝后期因战争曾一度中断。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二世重新规定,为了庆祝佛的诞生、得道和涅槃,每年阴历6月的月圆之日,连续3天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称为礼佛节。这项规定一直沿袭至今。

1820年,泰国霍乱流行,很多人染病死去。在当时缺医少药和科学知识匮乏的情况下,拉玛二世只有依靠宗教来作为鼓舞人民战胜瘟疫的精神支柱。他下令全国僧俗共同诵经攘灾,不但僧侣举办诵经法会,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也要诵经,而且是用泰文诵经。这样做的结果未必能对遏制霍乱的蔓延起到实际作用,但获得了一项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在全国民众中普及了佛法。

拉玛二世统治时间仅15年,先后立了3位僧王。他对僧团的控制方式一如拉玛一世时期。

锡兰被英国占领后,拉玛二世担忧锡兰僧王的安全,派10名僧侣组成使团访问锡兰。该团于1814年出发,行进到春蓬海口,被洛坤的昭孟(城主)关押了11个月后,才得以渡海到锡兰。他们在锡兰待了一年,1818年才返回曼谷。这是曼谷王朝第一次派遣僧团出访外国。

拉玛二世

3.拉玛三世(1824—1851年)

拉玛三世下谕铸造了许多佛像,青铜浇铸,外面鎏金。另外,还用银铸造了64尊佛像,每尊耗银10两。1842—1843年间铸造了两尊立佛,仅外面的贴金,每尊用金箔63泰斤14两。还有两尊特大的佛,一尊是銮菩多佛,置于吞武里的越因寺,仿照帕南车寺的大佛而建。这是曼谷最大的一尊降魔式的佛像。华人非常崇拜这尊佛像,每逢中国的春节,来拜的华人达数十万。另一尊是卧佛,置于帕派坡寺,是泰国最大的一尊卧佛。据说戴莱洛迦纳王曾经造了550尊菩萨,而拉玛三世则认为,菩萨之中,有的是神仙,有的是凡人,有的是动物,用不着一概都拜祭。小乘佛教不信菩萨。他命人去查阅佛经,增加了佛的40多种姿势,造成佛像。此外,佛塔和佛寺也建造了不少。

拉玛三世命人将摩揭陀文本佛经翻译成泰文,倡导所有僧俗信徒读经,并对佛教典籍进行了认真的校对和整理。为了从信奉佛教的邻国获得佛教典籍来作为校对的底本,他两次派使节前往锡兰。第一次是因为有9位锡兰僧人于1840年来到泰国,到1842年年底,锡兰僧人要回国,拉玛三世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命5名泰国僧人随他们一起去锡兰,向锡兰方面借了40部佛经。后来,1844年,锡兰方面送信来,要求归还泰国借去的40部佛经,拉玛三世便派船载着3名泰国僧人和1名小沙弥送还佛经。当泰国僧人从锡兰返回时,又有40名锡兰僧人随同来到泰国,又借给泰国30部佛经。有的佛经,锡兰不存,拉玛三世命孟族僧人去孟人的国家访寻,通过这个途径,据说找回了不少佛经。

在每座皇家寺院里,都聘请法师来为沙弥授经。即使在皇宫里,也要盖专门的亭子供僧侣学习之用。对研习佛经成绩好又懂巴利文的僧人,国王亲自接见并授予僧爵。因此,拉玛三世时期僧侣的学风很好,出现许多学识丰富的哲人和高僧。僧人的人数也急剧增长,按西方学者的统计,当时曼谷的僧侣达1万人以上。而全泰国的僧侣约10万人以上。

组织人抄写佛经,计有5部:《洒法水经卷1》、《洒法水经卷2》、《袖珍贴金本》、《孟文简写本》和《拉曼文简写本》。拉玛三世认为,佛经多为巴利文和高棉文,要把它译文泰文,以提高泰人的民族自尊心,故找人用泰文译了许多佛经。

当时流传这样的说法:“无论三世王在什么地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总是首先考虑扶持佛教。”全国的佛教徒都在国王的庇荫之下,他每天都要按时斋僧,下令取消杀生的法律,免除发生自然灾害地区的赋税,赈济粮食给贫民。他在去世之前还让王子到84座寺庙里斋僧,受益的和尚7 353人,折合白银1 838泰斤。

拉玛三世对僧侣的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他把王室建的寺庙和百姓在曼谷建的寺庙合并起来,组成中央僧团,从原有的3个僧团中独立出来,形成了4个僧团:即北部僧团、南部僧团、中央僧团和阿兰瓦西僧团。设僧王一职作为各个僧团的总领导。

拉玛三世临终之际仍不忘修建寺庙。他在临终遗言中说:“跟越南和缅甸的战争结束了,只剩下西方人,要小心,不要吃他们的亏。对他们的好东西,我们要学习,但不要盲目崇拜。现在我最牵挂的是寺庙,一些正在建设中的大庙的工程,遇到阻力,如无人继续赞助,就会损坏……谁将来继承王位,请转告他,请他出钱赞助寺庙。”

銮菩多佛

众多的佛像

拉玛三世

4.拉玛四世(1851—1868年)

拉玛四世登基前曾以行脚僧的身份走遍全泰国,他对佛教事务最了解也最重视。他即位后,在曼谷修建了4座寺庙,修缮了2座寺庙。另外,替30座寺庙改名。

拉玛四世认为,每年阴历3月的万佛节(The Makha Puja Day)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日子,从1851年开始,正式宣布成为公共假日,并延续至今。

与锡兰佛教界的关系,1852年拉玛四世谕示,过去与锡兰有过若干次交往,从锡兰借回的佛经尚未送回,而人家多次送礼给我们,我们也没回报。因此,他命6名官员,10名长老,7名普通僧人,把所借佛经送还锡兰,锡兰方面派船队来迎接。

与缅甸佛教界的关系,1856年缅甸派4名居士来曼谷觐见泰国僧王,询问泰国有多少僧侣?有多少部佛经?还需要什么经典?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这4名居士,缅甸将如数送来。缅甸使节被安排住在曼谷帕猜颇寺,因泰国僧王已经去世2年,新僧王尚未任命,所以没能觐见泰国僧王。

修补佛经。拉玛四世下令检查孟天贪图书馆的佛经,结果发现缺了许多册,于是设法增补,使之完备。后来完成了一套完整的三藏经,称为《套红三藏经》。

赞助大乘佛教。从素可泰王朝时期起,泰国的大乘佛教就已经开始衰败,到了拉玛四世时期,又得到了国王的支持。这是因为有一批越南的大乘派僧人迁徙到泰国。吞武里王朝时期来的越南僧人名叫翁强簇(译音)。拉玛一世时期来的越僧名叫翁强舍。拉玛三世时期也有越僧来到泰国,当时作为王子正在剃度为僧的拉玛四世,也时常会见越僧,以至相互熟悉,成为朋友。当拉玛四世登基时,第一次邀请越僧来参加庆典。拉玛四世善待越僧,是为了圆融大小二乘,消弭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越僧获准在现今的白石桥一带建庙,国王钦赐庙名为“硕木那南波里汉”。这个教派一直延续至今。

对僧团的管理。拉玛四世增设了两个僧伽职务:一名主管弘法事务,8等僧爵;另一名主管僧律,7等僧爵。也就是说,佛教的宣传和纪律的监督分由两人负责。拉玛三世后期,僧王一职出现空缺。拉玛三世原命素它寺的住持悟长老为僧王,但尚未即位,拉玛三世就去世了。拉玛四世没有任命悟长老为僧王,只是让他担任北部大首领,另外任命格龙门亲王为僧王,任命黎明寺的住持为南部大首领。刹该寺的住持为阿兰瓦西派的首领。中部大首领的地位有所提高,进爵为“颂德”,移住吗哈达寺,以便离皇宫更近。那时的吗哈达寺,聚集了许多小乘派的高僧,王室成员也在那里举行剃度仪式。后来又设立副僧王的职务。此外,拉玛四世还给许多僧侣加官进爵,使僧官的等级制度逐渐跟世俗官吏的等级制度一样完善起来。

有关僧侣的告示。拉玛四世一生颁布了343个告示,如果加上所有的政令、政策和法规,则有500多项。其中,关于僧侣和宗教的共有14项,足见他对僧侣管理工作的重视。比如第13项告示是追查僧侣吸毒的事;第19项告示是统计僧侣中原系金匠和其他工匠的人数。这显示了拉玛四世的想法:一方面要严肃僧侣的纪律,保证僧伽队伍的纯净;另一方面要控制僧侣人数,不要使大量的社会生产力和技术工人流失。

创立新宗派。拉玛四世在登基前当了27年的僧人,他以一个王子的特殊地位和对佛学深入精湛的研究,特别是他一贯所持的严谨的经典主义态度,在泰国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法宗派(也称达摩有派)。法宗派以拉玛四世曾经住持多年的母旺尼寺(Bowonniwet)为大本营,信奉该宗派的僧侣人数不多,但与王室关系密切。法宗派与泰国最大的大宗派(摩诃派)同属小乘佛教派。

5.拉玛五世(1868—1901年)

剃度和还俗。按泰国的风俗,一个男人(包括王室成员)必须经过剃度,才算是一个完美的男人。1868年拉玛五世即位时年仅15岁,由别人代为摄政5年,他则到寺庙里剃度出家。到他20岁时,他作了一个还俗的声明说:“我已经年满20周岁了,应该有权以一个佛教徒身份为我们的佛教国家作贡献了。”因此,他于1873年6月24日从帕西拉塔那沙达蓝寺里还俗。拉玛五世的还俗,是他的一个计谋。这是要摄政王还政给他,用这种委婉的办法,先举行还俗礼,再举行加冕礼。

修缮寺庙。每位国王即位,都要为本朝修建一座王寺。在曼谷,帕采坡寺是拉玛一世的皇寺;黎明寺是拉玛二世的皇寺;拉查沃洛寺是拉玛三世的皇寺;拉查布拉滴寺是拉玛四世的皇寺;到拉玛五世时,他下令建拉查波皮寺为皇寺。此外,贴西里它蓝瓦寺是建给贴西里王妃的。最漂亮的是1899年建的云石寺,全部用意大利的大理石建成,西方人称之为Marble Temple。同时,仿照彭世洛府的吗哈达佛寺的佛像,重铸一尊大佛。拉玛五世原想把彭世洛府的大佛搬来曼谷,但考虑到这尊大佛是北方的镇国之宝,怕当地人不同意,才改为仿造。

拉玛五世

云石寺

寺庙办学。1885年,拉玛五世下令让寺庙办学。那时,西方式学校尚未普及,家长把孩子送进寺庙里念书。因此,每座寺庙,无论是王寺还是普通寺庙,至少配备5名有文化的僧侣充当教员。如果僧侣不够,请普通人当教员也行,但要付给工资。每隔6个月举行一次会考,考试优异者,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奖。寺庙的住持,必须重视教学工作。

开办佛教大学。拉玛五世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他认为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会写会算的基础上,要把教育提高到大学的程度。1889年,在吗哈达寺创办了吗哈达学院,到1896年改名吗哈朱拉隆功佛学院。1893年,在波瓦洛尼寺办吗哈蒙固佛学院。他希望把这两个佛学院办成像西方的神学院一样具有大学的水平,但他在位时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直到1946年,吗哈蒙固佛学院才开设大学的课程。而1947年,吗哈朱拉隆功佛学院才正式成为大学。在办佛学院的同时,即1916年,拉玛五世把玫瑰园军官学校改为朱拉隆功大学,这所泰国的最高学府一直办到今天。

拉玛五世十分注意解决僧侣内部的民族矛盾问题。泰国的孟族和尚为数不少,因历史上泰国曾一度置于孟族的统治之下。13世纪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后,泰族取得了统治地位,为了解决民族纷争,树立统一的国家意识,历代统治者都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拉玛五世特别注意让孟族和尚逐渐同化为泰族和尚,使他们在教义的理解和诠释、宗教礼遇和服饰等方面趋于一致,只剩下念经的声调稍有不同。这样做的结果,避免了僧团内部出现大的矛盾和分歧。

拉玛五世还注意改善小乘与大乘教派之间的关系问题。泰国曼谷王朝时期的大乘僧人主要指越僧和华僧。这两部分僧人历来不受重视,一直未被授予僧爵。他们跟世俗的越南侨民和中国侨民一样,隶属于左局,不享受泰国僧人的特权。按照曼谷王朝113年(1895年)颁布的条例第14条规定:“如果需要僧人出庭当证人,不许传僧人到法庭,而必须去寺庙里取证,也不能要求僧人先发誓保证所提供的证词属实。如果僧人不愿提供供词,法庭亦不能强迫。”这个特权仅仅适用于泰国僧人,不包括越僧和华僧。拉玛五世改变了这种不合理的规定,他认为大乘派的僧侣也值得重视,下令授予他们僧爵。任命越僧(阿难派)的首领为法师,接下来的职位是协理和助理。华僧的管辖权也从左局移到司法部,但他们还没有享受与泰国和尚同等的权利。他们还必须出庭作证,并像普通人一样宣誓。到拉玛六世时期,他们被交宗教部管辖,才开始有权按其职务设住持和宗长等。

对僧侣的管理。拉玛五世时期跟拉玛三世、拉玛四世时期一样把僧侣分为4个僧团:

(1)北方僧团。设大宗长,有时由僧王兼任。还设左副宗长作为辅佐,领导划归内务部管辖的所有省市的各寺庙。

(2)南方僧团。设大宗长、副大宗长,领导属国防部和海关局管辖的南部沿海和边境城市的所有寺庙。

(3)中部僧团。设大宗长、副大宗长。照理说应领导曼谷和现今北榄府的所有寺庙。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的寺被分给北部僧团管辖,有的寺被分给南部僧团管辖,十分复杂。所以,中部僧团管辖的仅仅是在曼谷地区的不属于其他僧团管辖的寺庙。

(4)法宗派僧团。那时尚无大宗长,只设副宗长,管辖南方各城市和京都的所有信奉法宗派的寺庙。这个僧团的领导人皆是地方势力的最高首长,属于封建社会中昭孟(城主)一类,故具有特殊的地位。

上述8位宗长和副宗长,除了法宗派僧团的大宗长外,都不掌握实权,而是由他们的助理管事。

隶属四大僧团之下各城市的僧团,由法师领导。某些大城市还管辖若干小城,该城法师的爵位就要比一般法师高。这样的城市如彭世洛城和占他武里城等,被管的小城如披集和达叻等。

拉玛五世增设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僧爵等级和僧爵制度,规定世俗政权不得对僧团事务横加干涉,保障僧团拥有处理寺产和田租收益的权利,确保僧团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从拉玛一世到拉玛五世,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宗教问题,尽其所能地推动佛教的建设和发展,这不仅因为国王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徒,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把佛教视为国家统治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尽办法来维护它和完善它。可以说,每一位国王在佛教方面表现出来的智慧,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统治国家的政治智慧。

6.寺院教育

佛教推动了暹罗教育事业的发展。在20世纪拉玛五世改革以前,暹罗的文化教育是与佛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习惯将子弟送入寺院当僧人的差役或短期出家,以向僧人学习文化和佛教知识,这便是寺院教育的起源。寺院教育主要是传授佛教教义,实施佛教的道德训练,传授佛教礼仪和学习巴利文等。官家子弟也必须接受寺院教育。他们从7岁开始入寺接受传统的寺院教育,打下文化知识基础。经过七八年之后,才进宫当御前侍卫。20岁成年以后,还要遵循惯例,再进寺院削发为僧3年,而后才还俗担任公职。与寺院教育同时存在的有贵族家庭的私家教育,这种私家教育主要学习泰文和浅易的算术,类似中国古代的私塾。然而办得起私家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平民及官家子弟都是接受传统的寺院教育。

7.文化艺术

寺院不仅垄断了教育,也垄断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信奉的人生观和普世的价值观。可以说,佛教是泰国社会构成的一块重要基石。泰国所有的文化艺术和上层建筑都以这块基石为活动平台。

佛教对建筑、雕刻、绘画、文学、史学、音乐和舞蹈等文化艺术的影响力,首先表现在它是一切文化艺术创作的一个原动力。或者说,一切文化艺术的创作实践,首先是为了适应佛教活动的需要。泰国文化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宗教文化,它以宗教为核心,宗教起着支配一切的作用。人们为宗教而生活,文字为宣扬宗教而创立,教育依赖宗教而存在,雕刻是宗教形象化,绘画是宗教的图解,文学为宣传宗教教义而创作,史学为记录宗教活动而产生,音乐是为了娱悦神灵,舞蹈是为了酬神或传达神的信息。同时,宗教又是文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宗教理念和宗教价值成为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最后,宗教经济又是宗教文化艺术品的最大消费者。宗教艺术品之所以能够保持昂贵的价格,是因为通过宗教需求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泰国历史上,宗教兴则文化艺术兴,宗教衰则文化艺术衰,形成了一条万古不变的循环规律。

曼谷王朝初期,许多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作品,无疑都是佛教文化的瑰宝。如曼谷大皇宫内的玉佛寺,建于1782年,是闻名遐迩的“泰国艺术大全”。寺内供奉的玉佛,高27寸,用整块无瑕的绿色宝玉雕成,精湛的雕刻艺术可谓巧夺天工。玉佛寺的回廊画壁上,描绘着印度史诗故事和泰国《拉玛坚》的人物形象。画工精细入微,富有暹罗民族特色。拉玛二世时期在曼谷建立的越素读佛寺,是曼谷王朝初期的著名佛寺。寺内的佛殿门楣上,镂刻着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曼谷城内最大的佛寺是越菩寺(卧佛寺),寺内佛塔和佛像最多。据统计,全寺高7公尺以上的佛塔共有71座,最高的3座佛塔高达41公尺。有的还镶嵌着青色瓷砖,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寺中的一尊大卧佛长46公尺,高12公尺,铁铸纹金,镂镶宝石,金光闪烁,豪华气派。寺院各处还设置各种姿势铜佛像,总数在1 000尊以上。

玉佛寺壁画

暹罗文学也深受佛教的影响。曼谷王朝初期的文学可分为宗教文学、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3种,但后者为数不多。诗歌是暹罗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了复兴和繁荣曼谷王朝初期的文学,拉玛一世曾召集全国僧俗文人开会,敦请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致力于文学创作,歌颂新王朝,整理佚失的文学名著。拉玛一世本人也亲自动手写作,他是曼谷王朝初期文学繁荣的开创者。他著有《抗缅疆场的长歌》,是用长歌体的形式写下自己9次参加抗缅战争的一组诗歌。格调苍凉悲壮,粗犷豪迈,注重歌颂英雄业绩而不大讲究韵律,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历史价值。同时代的诗人乃拉里也写了一篇与《抗缅疆场的长歌》相似的诗《里拉里诺》,成为流传后世的名篇。在战乱中散失的文学名著《拉玛坚》,在拉玛一世的倡导下,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以完整版本流传至今。除了诗歌以外,戏剧也是暹罗文学一种重要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拉玛一世时期出现了《塔郎》、《伊瑙》和《乌拉努》3出较好的泰戏,据说拉玛一世本人也参加了这3个剧本的创作。

拉玛二世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堪称暹罗文坛的巨擘。他创作的《预言长诗》、《赴洛坤抗击缅军诗》和《进攻缅城诗》等作品,记述了他的戎马生涯。他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提供的素材创作的《卡威》、《猜耶策》、《金螺》和《猜尼披猜》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成功。他创作的剧本经常在宫廷中演出,使舞剧从此开始风行。现在流传的《伊瑙》剧本,据说也是经拉玛二世修改过的。

曼谷王朝初期最重要的作家是拉玛一世时期负责对外贸易的披耶洪,他以披耶披帕哥萨的爵号闻名暹罗。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如《黄色的诗》、《谚语诗》和《长歌》等,他的代表作是《皇冠宝石诗》。他的贡献还在于他冲破了过去用诗歌体韵文写作的旧传统,开创了用散文体写作的先导。他创作的反映孟族生活的历史小说《英主》,为拉玛一世所重视,曾打算用它来动员缅甸南部的孟族迁徙来暹罗。他还在拉玛一世的授意下,将中国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翻译成泰文。尽管披耶洪本人并不通晓中文,但在他主持下翻译的《三国演义》则是迄今为止所有泰文版《三国演义》中的最佳版本,无人能够取代和超越。他没有采用直译的办法,而是将整部小说的内容吃透,融会贯通,经过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用明白晓畅的泰文译出来,使泰文读者感到亲切易懂。《三国演义》从此在泰国广泛流传。孔明和关公等人物成了泰国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和蒋干盗书等故事为泰国民众所津津乐道。苦肉计、连环计、拖刀计和美人计等军事智慧,不仅被泰国的兵家所接受,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斗争,而且被泰国的商家所效法,运用于商业战争。《三国演义》影响所及,可以说遍及泰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国演义》所宣扬的忠孝、义气、气节、重然诺、重朋友、重交情、善权谋、知人善任、知恩必报、仗义轻财和爱恨分明等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成为泰国人的精神榜样和道德追求。就连《三国演义》的行文风格,也对泰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所谓的“三国文体”。《三国演义》的翻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泰国的一次大传播和大普及,意义深远。

著名民间诗人顺吞蒲(Sunthorn Phu,1786—1855年)也是曼谷王朝初期人民所熟知和喜爱的诗人,被誉为“泰国的诗圣”。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寓言、故事、剧本和游记。顺吞蒲原名叫蒲,1786年6月26日出生于吞武里,父母的姓名不详。他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出家当和尚,母亲再嫁,又生了两个女儿,在王室家当奶妈,年幼的蒲随母亲入宫,后担任国王的侍卫。他在吞武里的琪巴考寺完成了寺院教育,在王宫担负文书工作,喜欢写诗,并且小有名气。他后来与一名叫簪的女孩暗地相恋,触犯了皇家规矩,被关押了一段时间。出狱后去罗勇寻找生父,遂有《格亮城记行诗》问世。从罗勇府返回京城后,他与簪组建了家庭,投靠在巴统翁亲王门下。1807年随亲王出游,作《随驾纪行诗》。出于对诗歌的热爱,蒲辞去亲王侍卫之职,加入巡回剧团的唱诗班,到各地巡回演出。这段经历,使他深入民间,积累了生活素材,创作了诗剧《牛犊》和《拉沙纳翁》等。曼谷王朝拉玛二世时期,宫廷斗争复杂,匿名诬告之风盛行,蒲受到牵连,偕妻避祸于碧武里府的朋友家,以卖诗和教书过活。随着他的作品在坊间广泛流传,他的名声越来越大。1820年拉玛二世下诏,宣他入宫,在文牍厅任职,封爵“坤顺吞欧含”,正式使用顺吞蒲的官名。他担任拉玛二世的诗歌顾问,与王子(后来的拉玛三世)共事。由于两人在诗歌创作的问题上意见相左,感情不融洽,为日后顺吞蒲在拉玛三世执政时期的失势埋下了祸根。顺吞蒲恃才傲物,喜欢狂饮,一次酒醉后伤害了妻子娘家的长辈,被法庭治罪下狱,妻子簪与之离婚。顺吞蒲被关押的时间不长,恰逢拉玛二世写诗遇到难题,遂被重召入宫,官复原职。1824年拉玛二世驾薨,其子继位,即拉玛三世。顺吞蒲不为所容,遂主动辞职,相继在几个寺院出家当和尚,不问世事,埋头诗歌创作。这段时间他有缘与身为行脚僧的蒙固王子结识,并被蒙固王子所器重。1842年还俗,任蒙固王子的诗歌顾问。1851年蒙固王子继位为拉玛四世,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大刀阔斧地推行行政制度的改革。顺吞蒲辅佐拉玛四世,在文学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才华。可惜他一生命运起伏跌宕,此时已届暮年,好景不长,过了4年便与世长辞了。

1851年蒙固王子继位为拉玛四世

顺吞蒲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爱情故事诗《帕阿派玛尼》,内容是说:

王子帕阿派玛尼和弟弟西素旺,受父王之命外出访师学艺,以便将来继承王位。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个村子,遇见两位能人:一个会使棒;另一个擅吹笛。西素旺学使棒,帕阿派玛尼学吹笛。学成之后,他们拜别师傅,回到自己的国家。父王看到他们学了一些无用的技艺,不能治国安邦,大失所望,遂将他们赶出家门。他们来到海边,遇见3位身怀绝技的婆罗门教士:一位叫莫拉,能将碎草变成帆船;第二位叫沙诺,会呼风唤雨;第三位叫维谦,长于骑射,百步穿杨。他们5人便结为莫逆之交。一天,帕阿派玛尼在海边吹笛,被水鬼发现,恋其眉清目秀,又擅长吹笛,故将他掳至海底,并化为美女,逼他与之结婚,帕阿派玛尼便成为水鬼的佳婿。

当帕阿派玛尼的同伴发现他失踪以后,四下找寻。他们根据水鬼的脚印推断,帕阿派玛尼是被水鬼掳去了。莫拉用碎草变成一条船,出海找寻。4人乘船来到隆加国,该国公主凯沙拉非常美丽,爪哇国王子前来求婚,隆加国王嫌其为异教徒,不允,爪哇国便派兵来征讨。西素旺扮成婆罗门教士,帮助隆加国打败爪哇国,荣幸地与美丽的公主凯沙拉结婚。

再说帕阿派玛尼,他与水鬼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水鬼为他生下一子,跟水鬼一样长着獠牙,取名信沙姆。帕阿派玛尼非常失望,时刻想着逃走。当信沙姆长到8岁时,有一天机会来临,一对美人鱼夫妻帮助帕阿派玛尼和他的儿子成功地逃出水鬼的控制,与一位道术高深的婆罗门教士住在一起。水鬼闻讯赶来,吃掉美人鱼夫妻,但慑于婆罗门教士的法术,对帕阿派玛尼无可奈何,只好失望而归。帕阿派玛尼在岛上又娶了一位名叫娘娥的姑娘为妻。

故事又说到帕惹国,有一位名叫素婉玛丽的公主,曾许配给锡兰王子武沙林。某夜,素婉玛丽做了一个噩梦,巫师解梦说要去国外旅行才能解除厄运。于是公主乘船出海游玩,不幸遇到风暴,船被吹到帕阿派玛尼居住的小岛。帕阿派玛尼认为机会来临,带着儿子信沙姆登上素婉玛丽公主的船,抛下怀孕3个月的妻子娘娥,只留下一个戒指和簪子给尚未出生的孩子。

在船上,帕阿派玛尼与素婉玛丽产生了恋情。水鬼得知帕阿派玛尼在公主的船上,妒火中烧,兴风作浪,把船掀翻。帕阿派玛尼抱住一块船板漂到岸上,水鬼追来要求复婚,帕阿派玛尼拒绝,吹起仙笛,水鬼双耳被笛声震裂而死。

信沙姆落水时紧紧抓住素婉玛丽,漂到一个小岛上,此岛被海盗占据。信沙姆向海盗提出搭乘他们的船只,海盗见素婉玛丽颇有姿色,便满口答应。他们把信沙姆灌醉,企图强暴素婉玛丽,素婉玛丽用计拖延。信沙姆酒醒后,杀掉匪首,降服众匪。船行至隆加国,其时西素旺与凯莎拉已育有一女,名叫阿伦拉萨米。因信沙姆与其叔西素旺素未谋面,互不相识,发生争斗,打成平手。后真相大白,十分欣喜,共同去寻找帕阿派玛尼。

锡兰王子武沙林在海上到处寻找未婚妻素婉玛丽,遇见帕阿派玛尼方知沉船之事,心情十分悲痛。帕阿派玛尼搭乘他的船,途中正好与西素旺的船相遇。武沙林向信沙姆追问素婉玛丽的下落,信沙姆拒不回答,两人在船上发生搏斗,武沙林被擒。帕阿派玛尼出面说情,将武沙林放走。武沙林怀恨在心,后又重整旗鼓与信沙姆进行水战,被打得惨败而回。

帕阿派玛尼来到帕惹国做了国王。素婉玛丽因帕阿派玛尼没有兑现把她送还给武沙林的诺言而耿耿于怀,遂削发为尼。帕阿派玛尼不思茶饭,日渐消瘦,后得到丑女瓦莉的帮助,应用智慧使素婉玛丽回心转意,与之重归于好。

一天,帕阿派玛尼思念阔别10年的父母,派西素旺和信沙姆回去探望。年迈的父王和母后喜出望外。

娘娥在帕阿派玛尼离开后,生下一个儿子,名树沙昆。婆罗门教士当他的师傅,教他法术。长大后骑一黑龙马,可以奔驰于水面。当他从婆罗门教士口中获悉自己的身世后,便去找寻他的父亲。他来到婆罗门天衣派教士(以裸体为特征)居住的帕侬岛,裸体僧企图抢夺他的魔杖和黑龙马,骗他至山顶,将他推下山崖。裸体僧用魔杖驱赶黑龙马来到卡拉维国,刚下马,黑龙马就跃入水中,去找旧主。裸体僧谎称能医百病骗该岛的国王留他为御医。

树沙昆跌入山谷后没有受伤,其师闻讯后搭救了他,然后直奔卡拉维国,找到裸体僧,夺回魔杖。该国国王得知裸体僧的劣行,将其鞭笞、放逐。树沙昆深得国王宠信,暂住卡拉维国。最后还是回到他父亲身边。

帕阿派玛尼与素婉玛丽生了8个女儿。锡兰王子武沙林又发兵来攻打帕惹国。帕阿派玛尼在丑女瓦莉的帮助下,再次将武沙林擒获。帕阿派玛尼欲放走武沙林,但丑女瓦莉却用激将法刺激武沙林,使其羞愤吐血而死。他的灵魂附在丑女身上,使丑女最终与之同归于尽。

武沙林的尸体被运回锡兰国,国王悲痛而死。容貌非凡的公主拉薇继位,发誓要为父王和兄长报仇。她请各国出兵助战,并宣布说,谁帮她打败帕阿派玛尼,她便以身相许。九路大军兵临帕惹国。拉薇施展魔法,被树沙昆用魔杖所破,拉薇的九路大军终于败北。帕阿派玛尼随即派兵去攻打锡兰国,西沙旺和信沙姆统领的两支大军被围困,帕阿派玛尼用笛声解救。拉薇虽然战败,又想出新的计谋,用女兵出战。帕阿派玛尼用男兵去跟女兵配对,化干戈为玉帛。帕阿派玛尼也与拉薇结为夫妻。

素婉玛丽得知帕阿派玛尼沉迷于拉薇,醋意大发,也派女兵去征讨拉薇。拉薇战败,打算重整旗鼓再战,婆罗门教士赶来调停,双方偃息旗鼓,言归于好。

帕阿派玛尼与拉薇生了一个儿子,回锡兰国当国王。后又和父亲发生战事,但遭到失败。帕阿派玛尼外部战火熄灭,但内部妻妾纷争不断,使他不堪忍受,遂出家为僧。素婉玛丽和拉薇也大彻大悟,出家为尼。她们居住的尼姑庵与帕阿派玛尼出家的寺庙毗邻。

顺吞蒲的长篇叙事诗《帕阿派玛尼》故事曲折,头绪纷繁,人物众多,想象丰富。它讲述了人、鬼、神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又没有现代人信奉的道德说教。它体现了人类早期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颇似希腊《荷马史诗》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创作风格。所不同的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又着重宣扬佛教“四大皆空”的出世思想,主人公最终都以出家为僧为尼作为最后的归宿,充分打上了泰国佛教文学的烙印。诗歌的语言明白晓畅,朗朗上口,数百年来一直在泰国民间广为传诵,并被改编为舞剧上演。《帕阿派玛尼》奠定了顺吞蒲在泰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地位。时至今日,泰国人民仍经常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20世纪中叶,在罗勇府竖立了一组关于顺吞蒲的纪念塑像,真人般大小的顺吞蒲昂首端坐在小山头上,正在写诗。四周有《帕阿派玛尼》诗中的主要人物塑像:正在吹笛的帕阿派玛尼,长着獠牙的水鬼,美人鱼夫妻等,仿佛让《帕阿派玛尼》的古老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再现。

顺吞蒲

《帕阿派玛尼》诗中正在吹笛的帕阿派玛尼

曼谷王朝初期的文学创作在拉玛三世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展。1836年,拉玛三世下令将重要的文学作品镌刻在帕猜杜朋寺的墙壁上,还将佛教经典、星相卜文和传统医学镌刻在另一面墙壁上。这种“石刻丛书”对保存文化遗产很有意义。

《帕阿派玛尼》诗中的美人鱼

这一时期,泰国的史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泰国最早的历史著作叫丹南,意思是故事、传说和神话。这类著作以宗教活动为中心,记述了一些与佛教有关的人物和事件,由于充满了神话和传说,不能视为信史。17世纪以后,出现了称为朋沙瓦旦的历史著作。朋沙瓦旦在泰语中是一个世系、一个王朝的意思,是一种按年代顺序记述王室活动的编年史。它的编纂工作一般由世俗官吏担任。可以说,曼谷王朝初期是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成熟时期。这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一直统治着泰国史学界,直至19世纪下半叶,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影响下,泰国才出现了称为巴哇刹的现代历史著作。

曼谷王朝初期的编年史主要有攀·詹它鲁麻本《编年史》。1795年一批文人学者开会,商讨整理泰国编年史的事宜。在此之前,早在吞武里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编年史》的编写工作。拉玛一世命令昭披耶镜披差继续这项工作,所编成的就是现在称为攀·詹它鲁麻本《编年史》。这部编年史的前半部分是曼谷王朝以前编写的,从那莱王以后的历史则是在拉玛一世授意下撰写的。现在这部编年史由泰国艺术厅保存,共有手抄本22册,记述了从泰人立国到吞武里王朝灭亡的历史。由于这份手稿曾由丹隆亲王的秘书攀·詹它鲁麻保管,因而被称为攀·詹它鲁麻本《编年史》。1807年拉玛二世即位前在担任宫务部长时,曾组织具有格隆爵衔的6位学者编写了一本《北方纪年》,叙述泰北地区的历史。但由于内容繁杂,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不能算是一部好的历史著作。《锡兰地区编年史》是1796年由一位名叫披耶它麻罗黑的学者撰写并呈送给拉玛一世的一部著作,内容主要讲述锡兰的佛教。后来拉玛三世命令修建帕猜杜朋寺时,将该书的一部分内容绘成壁画。此外,《低滴芽》、《玛哈约它干》(《大战》)和《朱拉约它干》(《小战》)这3本著作既是编年史,又是佛教史。作者是吞武里王朝时期的护法僧,因为不肯向吞武里王郑信跪拜,而被撤职。拉玛一世时期被召回来当差波里寺的住持。这3本书一度散失,后来丹隆亲王从柬埔寨找回来。《低滴芽》由披耶巴旦牙它从巴利文本译为泰文。《玛哈约它干》和《朱拉约它干》是从差波皇寺里找到的。《玛哈约它干》是关于孟族英主的编年史。《朱拉约它干》则是阿瑜陀耶王朝的历史,从建国写到阿瑜陀耶王朝第十四位国王帕拉猜(Chairacha,1534—1546年在位)。原稿是用巴利文韵文写成的,披耶杨咸吉将它译成泰文,改名《阿瑜陀耶编年史》。这本编年史由西欧人巴拉莱于1863年第一次将它铅印出版,成为泰国第一本铅印的编年史书。《曼谷王朝编年史》由昭披耶堤帕哥撰写,他生长在拉玛三世至拉玛四世时期。这部拉玛一世至拉玛四世的编年史,被公认为曼谷王朝初期最好的一部史书。该书对曼谷王朝初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详细叙述。作者曾任港务助理,因而对有关对外关系的部分写得尤为出色。

法律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曼谷王朝初期十分重视法典的修改和法律的制定工作。古代泰国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学习和照搬印度的《摩奴法典》,由于翻译方面的错误和历代执行法律的偏差,使得法律的文本十分混乱,妨碍着公平公正的执法。1804年拉玛一世下令整理法典,将皇宫法庭保存的法律文本与地方法庭的文本及其他副本相比对,结果发现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拉玛一世任命4名宫廷大臣、3名法官和4名法学家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整理阿瑜陀耶王朝遗留下来的法典。拉玛一世强调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检查法律是否合乎巴利文的经典,如果不符合,必须加以更改,使其恢复原文的精神。委员会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对旧有的法律条文进行分门别类的清理,删削了那些不合乎情理的规定,汇集成一本完整的法典。整理好以后,一共誊写了3份,1份存皇宫,1份存大理院议事厅,1份存京都法庭。在法典上盖了内务部的象头印、军务部的狮头印和财政部的莲花印。3份法典具有同等效力,这就是有名的《三印法典》。《三印法典》是泰国自己的第一部法典,虽受印度《摩奴法典》的影响,但在许多地方根据泰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增删,从法律学的角度来看,不失为泰国封建社会一本较为完善的法典。

除了整理和复原旧有的法律条文外,拉玛一世还随着加强政治统治的需要,陆续颁布了45个条文和法令。这些法律条文一直保留至今,有的法律条文仍在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