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介绍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之前,先介绍兰甘亨石碑和泰文字母的使用。兰甘亨石碑是素可泰王朝时期一块非常重要的石碑,是研究素可泰王朝历史的重要依据。那时的素可泰已经成为一个王国,有许多属国,碑文宣扬其繁荣昌盛。第3段:从第4面的第1行至末尾,主要赞颂兰甘亨和素可泰王朝的丰功伟绩。素可泰王朝时期泰人另一个显著的文化特征便是干栏式建筑。素可泰王朝时期的陶瓷艺术以宋胶洛陶瓷最负盛名。

在介绍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之前,先介绍兰甘亨石碑和泰文字母的使用。

兰甘亨石碑是素可泰王朝时期一块非常重要的石碑,是研究素可泰王朝历史的重要依据。该石碑大约镌刻于1292年,此后长期淹没在素可泰都城遗址的荒草丛中。曼谷王朝拉玛四世在1851年即位为王之前,曾作为一位游方僧侣在泰北游历,发现了这块石碑。石碑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释读,后搬到曼谷国家博物馆保存。

石碑为四方形,上端呈尖状,高1.11米,四面皆有文字,第1面和第2面各有文字25行,第3面和第4面各有文字27行。根据内容可分为3段:

第1段:从第1面第1行至第17行的第1个字,说的是关于兰甘亨的历史,从其降生至继承王位,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叙述。其中说到当时的社会情况,记述了兰甘亨王的家庭

第2段:从第1面第18行的第1个字,到第三面的第27行,叙述素可泰人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以及那时的国家情况。最后说到佛历1835年(1292年)建神像和底座的事。第2段大概不是兰甘亨自己撰稿,而是镌刻于继兰甘亨王之后的乐泰王(Loethai)或沃南塔王(Nguanamthom)时期,甚至有可能是利泰王初期。叙述口气不再是兰甘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第三人称。而且第2段的行文(包括其语言、结构和内容安排)比第1段精致,大约是当时的文人学士所作。那时的素可泰已经成为一个王国,有许多属国,碑文宣扬其繁荣昌盛。

第3段:从第4面的第1行至末尾,主要赞颂兰甘亨和素可泰王朝的丰功伟绩。据戈岱司的看法,这一段是后来续的,因为字体扁瘦,元音和辅音字母的使用皆与上面两段不同。

整个碑铭使用的语言是泰语,间或掺杂少量的吉蔑语和巴利语的词汇。句型简单,句子很短,容易理解,语气犹如现今泰北方言。

按照兰甘亨石碑的记载,泰文字母是由兰甘亨王创立的。他把古孟文和吉蔑文加以改造,将其字母的弯曲部分拉直,创造了44个辅音字母和32个元音字母,增添了4个声调符号,并用这种新创新的字母镌刻了被称为兰甘亨石碑的第一块泰文碑铭。

其实,如果认真研究泰文古文字的演变历史,就会发现事情不像兰甘亨石碑所记述的那样简单。通过考古发掘所发现的泰国古代文字,从5世纪至18世纪这段时间逐渐形成和定型,分为四个阶段:

(1)使用南印度巴拉瓦(Pallava)字母时期。

这段时期约200年,从5世纪到6世纪甚至7世纪初期,在堕罗钵底、三佛齐和真腊时期,都使用南印度巴拉瓦字母。

(2)巴拉瓦字母的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巴拉瓦字母发生变化,但大体与原样相似,故称为“后巴拉瓦”字母。时间大约300年,从7世纪至9世纪。

(3)使用吉蔑字母时期。

第三阶段,曾在现今泰国版图上出现的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特点,将巴拉瓦字母进行改造,真腊人创造了古吉蔑文字。在泰国所发现的古吉蔑文碑铭,从9世纪至13世纪,有100多块。三佛齐国则将巴拉瓦字母发展为嘎威(Gavi)字母。泰国所发现的嘎威字母,其年代约为12世纪。第三种从巴拉瓦字母发展而来的文字是哈利奔猜国的古孟文字母。尽管现有的证据说明,古孟文字母是从缅甸传来的,但总的来说古孟文字母并非直接来源于巴拉瓦字母,而是从另外一个源于巴拉瓦的字母变化而来。哈利奔猜的文字约存在于11—12世纪。第三阶段历时400年,即9—13世纪。

(4)使用泰文字母时期。

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即维持原字母及拼写规则和改变原字母及拼写规则。

1)维持原字母及拼写规则:泰文字母有两个系统:一是吉蔑—泰文系统;二是兰那泰系统。前者源自古吉蔑文,从素可泰王朝一直使用到曼谷王朝(14—18世纪)。而兰那泰文则经澜沧王国,传到泰东北地区,使用于16—18世纪。

2)改变原字母及拼写规则:素可泰泰文字母,是从古孟文和古吉蔑文发展而来,使用时间为13—14世纪。它后来发展为阿瑜陀耶和现今曼谷王朝使用的泰文,在兰那泰(清迈)则发展为“豆荚字母”,14—18世纪后又发展为“表述字母”。素可泰的字母和豆荚字母以后又发展为澜沧王国和泰东北地区使用的小泰字母,时间为15—17世纪。

这个时期大约为13—18世纪,共600年,泰人的先民共使用了7种字母,并费时600年来发展它。

素可泰王朝时期泰人另一个显著的文化特征便是干栏式建筑。

所谓干栏,照《魏书》僚传的解释:“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新唐书》南平僚传也说:“土气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虵,人并楼居,登楼而上,号为干栏。”

素可泰的泰族承袭了古代百越民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当然跟泰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泰国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天气湿热,没有四季寒暑的变化,只有旱季和雨季。每年4—11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每当雨季来临之时,常是连日暴雨,洪水泛滥,淹没田野和庄稼。然而居住在高脚屋中的民众,因其楼板高出地面数米,通常可借此躲避水患。到了旱季,楼底可以饲养家畜,楼上住人,清凉爽快。

高脚屋

素可泰王朝时期一般居民的房屋建筑都比较简陋,茅草盖顶,竹片垫楼板,梁柱则用质地坚硬的树木。比较富裕人家、村长或者社会上层,则建造一种称为“嘎来”的房屋。“嘎来”这个称呼是现代的建筑学家命名的,因屋脊相交的那一部分泰语称为“嘎来”,而这种屋子正是特别讲究对“嘎来”的雕刻装饰,故名“嘎来”。继嘎来式古典建筑之后,又出现一种被称为木楼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与泰国中部的建筑艺术相融合,外观随时尚和人们的喜好而变化。有的木楼采用镂空的花纹来装饰,做工精细,堪称木雕艺术的精品。

上述3种房屋,其大小或式样虽各有异,但都由几个相同的部分组成:(1)楼梯和拴狗柱。(2)平台。可以用来乘凉、会客、吃饭和做佛事。如果家里有成年少女,也可作为傍晚小伙子串姑娘的幽会之地。(3)放置水缸的地方(水店)。(4)卧室。卧室是仅供家庭成员憩息的地方,外人和客人是不能进去的。如果外人跨越卧室的门槛,便是对主人祖宗神灵的亵渎。(5)厨房。做饭和吃饭的地方。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陶瓷艺术以宋胶洛陶瓷最负盛名。宋胶洛现在是素可泰府的一个县,古时候是重要的陶瓷产地。把暹罗湾打捞出来的古代陶瓷碎片跟菲律宾发现的中国古陶瓷进行对比研究,学者断定宋胶洛陶瓷的年代在14—15世纪之间。

宋胶洛陶瓷明显地受到中国陶瓷的影响。过去认为,素可泰的兰甘亨国王曾亲自访问过中国,并从中国带回了一批制造陶瓷的工匠,在宋胶洛开窑烧瓷。后来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兰甘亨国王本人没有到过中国,但不能排除中国的陶瓷工匠通过官方交往或私人途径到宋胶洛来帮助烧瓷。素可泰旧城现今还有一些被称为都良窑的古窑遗址,其名便是从中国江西景德镇的富良窑演变而来的,因译音稍偏,富良变成了都良。

宋胶洛瓷盘

宋胶洛陶瓷有两个主要产地:一在素可泰城;二在宋胶洛。

素可泰旧城的窑址称为都良窑,可能因为最早的中国工匠来自景德镇的富良窑。这个窑烧制的陶瓷,特点是质地较粗,先在陶上涂上一层白泥,再描黑色的花纹,最后再上一层淡绿色的釉。比较常见的装饰图案是螺纹、环纹、鱼纹和花卉,特别是鱼形图案成了素可泰陶瓷的一个象征。

从宋胶洛陶瓷的造型和纹饰不难看出它与中国陶瓷的师承关系。有的宋胶洛陶瓷底部有莲花图案,为犬牙交错的莲花瓣。在一些陶瓷容器的颈口,有莲花瓣的文饰。容器的外部也有莲花花纹。这是中国元朝时期最为流行的款式。这种式样的陶瓷产于中国浙江省的龙泉窑。更为有趣的是,在现存的宋胶洛陶瓷中,还发现外观造型如柿子的瓷器,而柿子是中国北方特有的水果,泰国本土从来没有这种东西,可见宋胶洛陶瓷受中国影响之深。

宋胶洛府古代有一个是塞察那莱县(Si Satchanalai),在离该县城墙仅500米的橡胶林中,发现了许多古窑遗址,而且都是砖窑。在这里发现了大量陶瓷器皿的碎片和建筑装饰品的残骸,如陶佣人、兽、龙、蛇等,由此断定系官窑。它的产品做工精致,是素可泰王朝时期用于外销的商品。

另外,在宋胶洛城外永河之滨的小岛区,也有一些古窑,被称为槎良窑,因为宋胶洛还有一个古名叫槎良(Chalain)。槎良窑的产品与华富里的陶瓷相似,陶瓷粗糙,多上棕色釉。后期完全按照中国龙泉瓷的方向发展,即用高温烧制,使其产生美丽的色彩,计有翠绿、灰绿、墨绿、浅灰和靛蓝等颜色,其产品在东南亚一带备受欢迎。

槎良窑与素可泰窑产品的鉴别,可以从底部看出。素可泰窑烧制的时候,用五根支架来支撑陶坯,故烧出来的产品底部有五个疤痕。槎良窑没有用支架,而是直接放在案几上,所以底部有一个小圆圈。

宋胶洛陶瓷给素可泰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不仅在王朝版图内进行买卖,而且还沿着各条河流顺流而下,出口至马来西亚、印尼、印度、菲律宾和锡兰。更有甚者,连埃及的西奈半岛都发现有宋胶洛陶瓷。现在素可泰时期的宋胶洛陶瓷已经很难寻觅,一件宋胶洛古陶瓷精品的价格高达上百万铢。

素可泰遗址佛像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佛像造型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

佛像的出现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即印度的贵霜王朝(Kushan Empire)时期,发源地是马图拉(Mathura)一带。其后,印度受到波斯、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形成犍陀罗艺术。犍陀罗造型艺术以华丽雄伟和表现人体的健美而著名,即使宝像庄严的佛像,也同样流露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4—5世纪,印度的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造型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令人一眼就能辨出其时代特征,这就是佛像弯曲的头发变为印度珠宝帽的样式,形成了后人所说的释迦头。衣服由宽敞变为合身,由多层变为单层。腰部由粗壮变为苗条,呈女性化倾向。眼帘下垂,表现出安宁静谧的气氛。

佛教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泰国地区,佛像制作也伴随佛教而传入。最初,泰国的佛像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笈多王朝的影响颇深,以后注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征的佛像,推动了佛像造型艺术的发展。6—11世纪,以佛统为中心的堕罗钵底国制造了带有堕罗钵底特征的佛像,其特征是:佛像的袈裟没有皱褶,轻薄透明,贴近身体,凸显了身体的线条美。7—14世纪,海上强国三佛齐统治了泰南的猜也和洛坤一带,信奉大乘佛教,创造了三佛齐的佛像造型艺术。三佛齐的佛像造型与堕罗钵底的佛像造型一样,是构成现代泰国佛像造型艺术的重要来源。三佛齐佛像造型的特点是,佛像的额头圆而光滑,没有螺状的发髻,所穿袈裟,外层宽大,衣褶整齐,佛头上的大智印如火焰状。13—14世纪的素可泰王朝,将佛像造型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代表作是一尊姗姗而行的青铜塑像。佛陀行走时的潇洒姿态,轻盈的步伐,被塑造得活灵活现。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佛像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佛头上有火焰状光芒,发髻较小,鸭蛋形的脸,柳叶状的眉,鹰钩鼻(按照印度伟人常见的样式),嘴带微笑,手臂如象鼻,4根手指一样长。

姗姗而行的佛像

素可泰的佛塔建筑形成了独自的风格。

佛塔原产于印度,梵名stupa,译为窣堵坡,意为坟冢上的建筑物。公元前468年佛祖灭度后,弟子哀思,筑塔以置舍利。而后,佛塔随佛教一起向外传播,包括佛塔建筑的外形和文化内涵。到了外地以后,佛塔经过当地人的改造,使之与当地人的观念、需求和物质条件相适应,从而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佛塔。这就是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佛塔,归纳为:锡兰式、缅甸式、泰国式、越南式、柬埔寨式、老挝式、中国式、朝鲜式、日本式等。即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建造的塔,也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就泰国的塔来说,可以分为堕罗钵底时期、三佛齐时期、吉篾时期、哈利奔猜时期、素可泰时期、阿瑜陀耶时期和曼谷王朝时期。各个时期所建造的塔,就其艺术风格和建筑样式来说,既有传承关系,又有突出的个性,凸显出时代和地方色彩。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变化都离不开古代印度佛塔的基本结构。

古代印度的佛塔由五部分组成:(1)台,又称基坛,或方或圆,是塔的基座。(2)覆钵,又称覆钟,台基上面的半球部分,状如倒翻的钵或钟。(3)平头,也称宝座,置于覆钵之上的方箱形建筑,周围绕以栏楯。后世常在平头周围造龛,安置佛像。(4)竿,用以标示此是圣地。有的塔立一竿,置于平头的上部中央;有的塔立三竿,除中央竿外,左右各置一竿。竿端安置宝瓶。(5)伞,即华盖,建于塔顶,《佛经》常译成盘、相轮和承露盘等。数目从1重至13重,数目多寡表示悟道深浅。

佛塔根据用途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1)舍利塔。用来盛佛骨舍利,或国王、高僧的骨灰。(2)纪念性佛塔。建在佛诞生地、悟道处、首次讲经处和佛涅槃处。(3)藏经塔。用以宣扬苦、集、灭、道“四圣谛”,或收藏三藏经典。(4)奉献的佛塔。用以奉献给佛祖,没有规定一定要做成什么式样,比如说,可以建一个佛座代表佛祖。

根据塔的地位和作用,又分为主塔、副塔和列塔。主塔是一寺里最重要的塔,地位突出,以它为主;副塔是主塔四周的小塔;列塔则散布在小塔之外。

根据塔的外观形状,则可分为覆钵式塔(覆钟式塔)、方形塔、八角形塔和宫殿式塔等。

因建筑材料的不同,又分为木塔、砖塔和铁塔等。

在泰国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佛塔的建筑样式主要有:(1)三佛齐式佛塔,以猜也的帕波罗麻它佛塔为代表。(2)堕罗钵底式佛塔,以佛统大金塔为代表。(3)吉篾式佛塔,原是吉篾人(高棉人)崇奉婆罗门教的庙宇,以柬埔寨吴哥寺为代表,后泰人仿建为佛塔,称为巴朗(Balang),如曼谷大皇宫里的一些塔。(4)哈利奔猜式佛塔,以喃奔的古骨塔为代表。

素可泰式的佛塔,在吸取上述各式佛塔建筑的优点后,加以改进,自成一格。其特点是:底座为四方形,高三层,重叠至塔身。塔顶为饭团花球形,或呈含苞待放的莲花形。素可泰都城的马哈达寺佛塔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素可泰王朝统治下的其他重要城市是塞察那莱城、彭世洛城、甘烹碧城、达城和碧差汶城都有这一类的佛塔。

玛哈达寺佛塔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传世的计有5部:(1)《兰甘亨石碑》。(2)《巴玛芒寺石碑》。(3)《帕朗格言》。(4)《三界经》。(5)《娘诺玛》。其中《帕朗格言》和《娘诺玛》其雏形可能源于素可泰王朝时期,但实际成书于曼谷王朝拉玛三世时期(1824—1851年)。

可以说,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碑铭文学和佛教文学。

《兰甘亨石碑》是碑铭文学的精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兰甘亨国王的经历。第二部分叙述他修建寺庙供奉佛舍利的情况。第三部分可能是时隔多年后补刻的,改用第三人称,歌颂兰甘亨国王的丰功伟绩。字体也有改变。它之所以被视为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字优美流畅,文句音调铿锵,类似散文体的韵文。例如“田中有稻,水中有鱼”。这样的描写,已成为泰国文学的千古绝唱。

是塞察那莱城佛塔

《巴芒寺石碑》是利泰王下令镌刻的。内容记述利泰国王登基、修行、苦读和出家等事情,补充反映了兰甘亨之后素可泰王朝的历史和社会情况,类似一篇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

《三界经》的作者是利泰王,这是由泰人撰写的第一部佛教著作,开启了泰国佛教文学的先河。该书资料来源广泛,引用了30多部佛经,汇集了当时所有的佛教知识。它将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11处,生存于欲界的人都还有欲望,因其修行的高低分处于11个不同的等级之中。色界,是禅定后达到的阶段,分为16等。此时的人已无欲,但仍有形,还与大千世界有联系。无色界有4级,是禅定的最高境界,已无形体。书中讲述了人的转世轮回,佛教教义,并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传说中的佛教仙境,奇珍异兽。

《帕朗格言》是诗歌体,收录格言158条,作者不详。其内容反映了古代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之所以名为帕朗,是因为采用素可泰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诗体,托名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作品,以增加其权威性。

《娘诺玛》是以本书的作者之名命名。她父亲是婆罗门,担任朝廷高官。母亲名叫雷瓦迪。当她17岁时,被父亲送进王宫,做利泰王的王妃。书一开始就叙述了她的身世,记述了后宫的生活。特别是详细描述了一年之中9个月的各种祭拜仪式,因为另外3个月是守夏节不必介绍。另外,还说到宫廷官员的行为和礼仪准则,其中还穿插一些故事,明显有训诫臣民的作用。学者认为,此书不大可能是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作品,大概是后人伪托,因为书中提到了一些素可泰王朝时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如美国人、大炮等。但也有人认为,书中所记9个月内举办的各种仪式与事实大体相符,或许后人作了增删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