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解读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解读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语文学习过程。

专题五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解读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设置的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板块——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语文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课程形态,是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具有课程的教育价值;它又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体现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从中获取知识技能、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1.有利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落实

从语文课程设计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是落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里指出,“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基本理念”里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课程目标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不仅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且提倡多学科联系、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3.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并把它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其基本特征如下:

1.综合性

“综合性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综合,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的综合,以及“三维”目标的综合。如,“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等内容。第二体现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沟通。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解决简单问题等。第三体现在学习方式的综合。它是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

2.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与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对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社会发展等若干问题的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

3.自主性

自主性表现为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能充分地“参政议政”,充分地“当家做主”。学生既是综合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实施者。

4.全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个别学生参与或少数学生的竞赛活动。每个学生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全体性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人人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彼此之间互相尊重、理解以及宽容;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倾听别人的意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都可以进行相互合作,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5.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囿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也不囿于作为“例子”的教材,其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真正体现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语文和社会的联系。它突破了过去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学习语文。

6.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研究什么课题需要探究,课题研究如何进行也需要探究,解决课题本身的一些问题更需要探究。因而,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没有“自主探究”,也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各学段的目标如下:

1.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2.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3.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从以上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它的目标定位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差异。总的来看,各阶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目标的综合。

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综合,如,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或见闻想法;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收获;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还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如,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学习辨别是非善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第二,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为解决学习与生活的相关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是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学习,又有课外学习。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可在实际中得到运用,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如,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五、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1.教学思想上,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体现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体现这一特点的具体做法为:其一,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的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自然活动”“美术活动”甚至是“班队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倡导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综合,但无论语文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程度如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姓“语”,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前提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必须注重学生字、词、句、篇的整体发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其二,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为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提倡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从本质上说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是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是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以内容的人文性为载体,以参观、调查、访问、演讲、辩论、小品表演、搜集资料等为途径,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开放性、拓展性

要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与生活相衔接,紧扣生活的脉搏

“教育活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回归生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又一特征,是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语文课程应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应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倡导学生关注生活,能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能以此为学习的主题,搜集资料,进行讨论等;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获得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这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一脉相承。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也乐学。

(2)以课文为依托,注重内容的引申拓展。

一是文前引入。通过引进的材料,或作交代,或作铺垫,或作悬念,或借此丰富教学内容。如《“年”的来历》,可选择农历的传统节日及其传说引进;《三顾茅庐》,可先联系学过的课文回顾《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影视、戏剧中张飞的形象,然后导出本课,看看刘关张三兄弟是怎样请诸葛亮出山的。

二是文后延伸。有的课文,文虽结束意犹存,或情节还可延续,或情感还在回荡,或事件还能翻新,或材料还有新证,这些都可以继续延伸。如《四季童话》,可以布置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感受并记录一年四季的变化和美景,组织编写手抄报、图片展,开展春游、秋游等。

三是文中拓展。出于行文的需要,文章不可能像照相一样,将所有主体与背景一股脑儿全拢进来,它是有所取舍的。教学时,可以挖掘这些空白之处进行语文式的发挥。如课文《小英雄雨来》中雨来凭借水性枪下脱险过程,文章并未细写,但读者完全可以从文中的寥寥数语中搜索信息,想象扩容,写出《雨来水底脱险记》的作文来;古诗词句凝练,情节语句都是跳跃性的,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或意境。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在内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为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发学习的主题。这里所谓的学生的需要,首先指的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把兴趣作为学习者问题提出、讨论、研究的出发点,要求学习者能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讨。如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的要求。其次,要尊重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同一要求中,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根据难易程度又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在第二学段要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教学方式上,体现活动性、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型,它深受活动课程理念的影响,倡导活动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1)开展生动多样的活动教学。

一般来说,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情节型的、活动型的,因为综合了各种门类的知识技能与表现手法,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效果更好。电视上很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栏目和表现形式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如“幸运52”“开心辞典”“快乐大本营”“实话实说”“辩论赛”“表情动作猜词(成)语”“倒装句”“戏剧小品”等。支玉恒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模拟“实话实说”节目的活动。教师做主持人,邀请五位学生当嘉宾,前两排的学生是现场观众,其余学生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随时可以拨打热线和现场进行交流。这节课调动全员,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对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书本、伙伴、老师的丰富学习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从而形成学力,发展个性

(2)进行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实践活动。

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比较观察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激趣引题,自主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主探究是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导入要简练精彩,能调动学生情绪,营造氛围。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学、思、疑、问等几个环节。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要把自主探究放在首位。

二是解疑点拨,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合作解决,可让学生用简短的话表述探究的难点,教师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一为生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二为小组合作,4~6人为宜,在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让每个人都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三为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全班同学进行对话、答辩、争论等。

三是交流成果,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物化,比如习作、调查报告、现场采访、资料整理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享受成功的喜悦,使探究学习得到升华。

4.评价方式上,要体现整体性和多元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就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评价方式上,要体现多元性和整体性。

(1)评价内容的整体性。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

(2)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评价的指标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上是否精神饱满,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小组参与率是否高。二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读、思、议、写、辩、论)是否充分。三是学生参与的方式。教师创设多种机会,学生是否能够选择适当的机会和方式参与。四是学生参与的品质。学生是否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意见。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应受到关注:一是学生互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自主性较大,灵活性较强,他们常常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对学习者能够全程了解的是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伙伴,他们对小组的学习有切身的体验,评价起来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合实际。二是学生自评。除同学互相评价以外,还应加强自我评价,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经历、体验、表现、成长等进行自评。三是教师评价。教师在评价中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作为一个一言定乾坤的裁判。可采用学分制考核、作业展览、考卷与学生作业论文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中特别要注意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火花。

六、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从学习方式来看,综合性学习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又有群体的合作学习,如小组合作形式、课题组形式等。从学习内容来看,综合性学习大致可以分为语文活动和主题研究(专题研究)两类。语文活动类如办刊、辩论赛、课本剧等,专题研究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无论哪种形式或内容的综合性学习,一般都要经历三个过程:准备阶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

1.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要对本次活动的内容、目标要求、思想物质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开展活动等,为开展综合性学习做好铺垫工作,激活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提示学习要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如竞赛式、欣赏式、游戏式、考查式、研究式、综合式等);确定组织形式,如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或其他多种不同单位的整合。

2.体验阶段

在体验阶段,学生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做什么”。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决定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在起步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给予学生具体的帮助。二是决定“怎么做”,即要编写活动方案,制定具体的操作计划,包括目标、方法、活动程序等。计划的制定,要事先经过同学或师生之间的讨论、修改,使之更加合理完善。三是实施体验。这一环节是活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如实做好活动记录,写下自己的感受;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过程和目标。四是进行总结,包括资料整理、结果的分析、成果的自我评价、报告的撰写等。

3.表达交流阶段

表达交流阶段是综合性学习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同学之间交流活动的感受,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反思活动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三维”目标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内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糅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它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引导同学动脑筋思考,怎样才能喝到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演示的过程渗透了自然科学知识,并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1)学科内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在口语课“我会拼图”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各种拼图,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中产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的愿望,这时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拼图”“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漂亮”等情境,让学生写下赞美拼图的话语,拼图完成后,组织一次展评,师生共同评议、欣赏,以此加强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2)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四个太阳》是一年级下期的一篇阅读课文,可以布置以下作业:①创作一幅《太阳图》;②学唱一首关于太阳的歌;③了解太阳的知识;④搜集以太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文学作品、儿歌等;⑤写一首有关太阳的儿歌、几句话等。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题作业,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就能了事,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3)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长江在哭泣”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设计:①长江特产知多少;②为长江特产写广告词、作广告画;③采访渔民,了解水产资源的现状;④查看长江水质,访问环保部门;⑤为了子孙后代——致渔民的一封公开信。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3.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1)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给出三个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与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汇总,再全班交流。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实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式的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二是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三是要体现探究性,要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或者说是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4.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1)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概全。而语文新课程里的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的发展。

(2)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他们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本章讨论思考题

1.结合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列举并简要阐释多种识字方法和巩固识字的方法。

2.“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你在阅读教学中是怎样彰显这一特点的?

3.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选择一个话题,谈谈自己如何创设有利于多向互动的情境,提供人人参与口语交际的机会。

5.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个新生事物,对综合性的含义以及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你有何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