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解读体验法

历史解读体验法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解读体验法:选择一件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作品,对它的历史背景加以解读。鉴于此,教师决定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网络先行进行预习,再以PPT形式在课内展示交流,以历史解读体验法加强美术教学。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1631年马哈尔死于他们的第14个孩子出生之后,时年39岁。
历史解读体验法_高中艺术课中的体验式教学

(一) 内涵

艺术与历史是共同发展的,历史中包含艺术,艺术中穿插历史,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的真实是指实实在在的已发生的历史事实,不经过任何的加工修饰,是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而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

历史解读体验法:选择一件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作品(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对它的历史背景加以解读。

(二) 优势

1. 历史包含艺术,艺术见证历史。

2. 解读历史背景,挖掘作品内涵。

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是复杂而开放的,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种族、文化、观念、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因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 教学案例

课题:《美术作品的历史解读》

【案例背景】

本案例来自校本拓展。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加强该作品的历史背景解读,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美术作品的内涵,丰厚美术审美认知。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欣赏基础,也具备较强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演讲交流能力。鉴于此,教师决定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网络先行进行预习,再以PPT形式在课内展示交流,以历史解读体验法加强美术教学。

【案例描述】

一、 网络先行进行预习

教师在校园网学习平台发布预习帖:同学们,请你推荐一件美术作品(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和大家分享。请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上传此作品。2.介绍此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3.谈谈此作品的艺术特色。4.介绍此作品的大小、尺寸、材质等。学生课前纷纷上网回帖,认真做好预习工作。

二、 课中展示研讨(历史解读体验法的使用)

课内的展示交流环节由每个班的课代表主持。课代表事先都要上网查阅班内同学的预习情况,然后摘录优秀的、有特色的作业,将之整理制作成PPT。

高一(7)班的课代表高越同学表现特别出色,她先出示一组名画,让学生猜猜这些画作的名称。这其中,有《蒙娜丽莎》《向日葵》《马拉之死》《伏尔加河的纤夫》等,底下的学生纷纷参与猜测。在轻松愉快的热身环节之后,她进入主题,请同学一一上来介绍各自推荐的美术作品。袁政同学给大家介绍了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图3-75),刘可同学介绍了《泰姬陵》(图3-76),马晔雯同学介绍了《大卫》,另外还有更多的学生介绍,如《马拉之死》《埃菲尔铁塔》《呐喊》等。

█图3-75 《格尔尼卡》毕加索

读者:袁政

基本信息:油画《格尔尼卡》,创作时间1937年,尺寸:349.3×776.6cm,现藏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

绘画历史背景: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手捧死去的孩子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仍然握着断剑的战士、濒死长嘶的马匹、光芒冰冷尖锐的顶灯……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象征和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

█图3-76 印度 泰姬陵

解读者:刘可

基本信息:泰姬陵(Taj Mahal),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续写,光阴轮回,生生不息。有人说,沙贾汗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种子;有人说,泰姬陵美轮美奂的脚下,不知堆砌着多少人的鲜血乃至生命。但是,我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恋,有生死相随的爱情。泰姬陵依然超越着简单的建筑学意义,默默地美丽着,不为别的,只为世人心中那一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建筑历史背景:泰姬陵是沙·贾汉为纪念他第二任妻子穆塔兹·马哈尔修建的。1631年马哈尔死于他们的第14个孩子出生之后,时年39岁。沙·贾汉极度伤心,据说一夜间白了头发。有传说,沙·贾汉曾想在河对岸修建一座和泰姬陵一样的,用黑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但因他晚年遭儿子囚禁,所以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泰姬陵的修建耗竭了国库,这导致莫卧尔王朝的衰落。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奥朗则布(Aurangzeb)弑兄杀弟篡位成功,沙·贾汗国王本人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后来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观看泰姬陵,直至最终忧郁而死。

……

之后,进入到游戏互动环节。高越同学创设了游戏环节一“30s记忆”:出示一组作品名称,如《最后的审判》《最后的晚餐》《酒神巴卡斯》《美丽的恩琪拉》《金翅雀圣母》《拾穗者》《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蒙娜丽莎》等,让同学们找一找、辨一辨,回忆刚才介绍过的作品。游戏环节二“想一想”,出了几道思考题,例如:

1. 《_____》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___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

2. 哪幅作品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3. 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音乐之神阿波罗雕像谁站在右边?

4. 哪幅作品达到素描表现的正确性和对事物观察的精确性?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抢答,说对的小组得分,得分最低的小组要接受“游戏惩罚”:模仿艺术作品《马拉之死》,或模仿艺术作品《呐喊》《掷铁饼者》《思想者》(图3-77)。

█图3-77 学生“游戏惩罚”表演

三、小结拓展

同学们,本课我们解读了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深厚丰富的创作背景,使我们对作品的解读更加透彻清晰。同学们经过网络预习,对艺术作品先行了解,因此在课内展示交流的时候就显得十分熟练和轻松,参与互动很好!希望同学们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去。

【案例评析】

本案例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查询,预习先行,并按照相关的要求在网络学习平台留下“足迹”,为课内展示交流奠定基础。在课代表的主持下,课内的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探究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从表层深入至核心,读懂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故事,挖掘了艺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另外,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自主探究能力、演讲能力、交往互动能力等。课代表做“小老师”,组织能力也得到锻炼。她的主持内容丰富,既有展示交流,又有游戏互动,还有知识检测,主题突出,节奏感强,给同学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大家积极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