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文感恩类课文文本解读的原则与视角

语文感恩类课文文本解读的原则与视角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从属于语文教育的大范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目标也是不能忽视的。在语文感恩教育课文中,不管什么文体,其阅读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达到感恩教育的良好目标,教师就必须要牢牢把握文本解读的现实性原则,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感恩教育的文本解读来说,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则之外,还需要掌握文本解读的视角。

一、语文感恩类课文文本解读的原则与视角

语文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对不同的群体,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采取灵活的方法。但是,文本解读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注意文本解读的知识性原则。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从属于语文教育的大范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目标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也就是说,在语文感恩类课文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把握文学常识及文本基本内容,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最基本的要求。不管是哪个年级,也不管是什么文体,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存在这样的弊端:教师往往重视了感恩教育的道德目标,而忽视了这一过程理应蕴含的语文工具性目标,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其次,要注意文本解读的系统性原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文本解读的系统性。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文本解读,学习文本阅读的方法,提高文本阅读的能力,感受文本之中传递和体现的真善美,这是文本解读的基本目标。在语文感恩教育课文中,不管什么文体,其阅读都是有方法可循的。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阅读某篇文章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文本阅读的方法,能够由此及彼阅读同类文章,因为毕竟感恩教育成果的实现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凭借一两篇课文就可以实现的。对于教师来说,文本解读,最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方法,以便让他们能够自主地从其他文本之中汲取感恩教育的营养元素。

最后,要注意文本解读的现实性原则。文本的现实性,就是指文本的主题思想对学生思想及个人修养的提升作用及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得到的思维能力的提升等。文本解读,其根本的目标不在于研究文本究竟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在于通过文本让学生改变了什么。应该指出,语文教材之中的很多文本,都是兼具现实性与艺术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达到感恩教育的良好目标,教师就必须要牢牢把握文本解读的现实性原则,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做到学以致用。

视角,是指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视角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对于感恩教育的文本解读来说,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则之外,还需要掌握文本解读的视角。

第一,是文本解读的儿童视角。儿童是教育的原点,我们的教育教学都是围绕儿童展开的。我们常说,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沈大安先生曾说:“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具有童真、童趣。”因此,在解读感恩教育文本时,教师要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多想想学生读这篇文章哪些是能够读懂的,哪些是有困难的,解读中能够获得怎样的感恩情感体验。特别是要多想想学生会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会有什么“奇思妙想”等等。

第二,是文本解读的作者视角。不同作者的文章展示着不同作家的风格和人格魅力,要从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的内在意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很重要。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理清文章的思路,就是理清作者的“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其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能坦然地与作者交流,走近作者,领会其神旨,对于把握文本内涵十分有利,它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情感基调,确定教学思路,确定品读重点。再次,要领悟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少数人得之,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怎么写。还要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叶老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另一种说法。当然,对于感恩教育来说,这样的解读一是为了语文教育工具性目标的实现,二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感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脉络,从而形成更为清晰的感恩情境。

第三,是文本解读的课程视角。课程目标应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追求和达到的目标,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亦是如此。语文教育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并且朝向“运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特定目标的学科。因而在文本解读中,必须致力于有重点地选择、组织语文知识——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积累;整合相关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感恩教育的实施也同样如此,应该注意感恩教育的系统性。不要孤立地教学一篇课文,而是将一篇篇课文置于整个的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之中,置于感恩教育的系统模式之中,努力找准所教课文与所在单元、整册教材、所属年段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及效能。

第四,是文本解读的教者视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明白教材内容≠课程内容。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一篇课文可学、可练的内容很多。教师要会科学合理地筛选和取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读课文,创造性地挖掘感恩教育素材。既要找准课文语言训练的重点,又要找准感恩教育的结合点,充分体现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教师要探究整册教材或年段的语言能力培养重点和语文知识“清单”,要清楚每一课侧重应该教什么,要根据现有教材组织成一个语文知识体系和网络,而不要“跟着课文跑”,这样的教学才能清晰、有效[16]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也是实施感恩教育不可缺少的元素。作为一个老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们才能跳出文本,多视角解读文本,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髓,才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文本的感恩教育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