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子风雨漂泊创儒学

孔子风雨漂泊创儒学

时间:2022-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风雨漂泊创儒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人。孔子返回鲁国后,招收弟子讲学,并注意研究治国之道,为时不长而声名远扬。齐景公赞同孔子的看法。齐景公赏识孔子的才学,向他征询治政意见。不久,孔子依法处死变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孔子害怕受到迫害,在卫国停留十个月便带领学生离去。匡人把孔子误认为是阳虎,而加以围攻。一天,孔子与学生在一棵大树下讲习礼义。

孔子风雨漂泊创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晚期鲁国(都曲阜,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陬邑(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他虽然出身贫贱,但崇尚礼义,受到鲁国大夫(朝廷中等级别的官员)孟僖子赏识。后来,孟僖子之子南宫敬叔向鲁昭公推荐孔子。鲁昭公派遣南宫敬叔和孔子去周朝都城洛邑(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学习礼。在那里,孔子结识道家创始人老子。临别时,老子送给孔子一句话:“作为人臣不要常常想着自己。”孔子返回鲁国后,招收弟子讲学,并注意研究治国之道,为时不长而声名远扬。

治国安邦 威震邻国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齐(都临淄,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东)景公携宰相晏婴访问鲁国。齐景公会见孔子,向他询问道:“秦国(都雍,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是个小国且地处偏僻,当年秦穆公何以能称霸?”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秦穆公的志向却很大;其国家位置虽然偏僻,他能效仿中原国家的治政方略;且能举贤任能,重用像五羖大夫[1]这样的人才。”齐景公赞同孔子的看法。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昭公率兵攻打专擅朝政的宰相季平子,反被季平子联合孟氏、叔孙氏击败。鲁昭公逃入齐国。孔子见国内动乱不止亦流亡齐国,投附齐国大夫高昭子为其门客。此间,孔子与太师(主管宫廷音乐,其名不详)谈论音乐,向他学习韶音(传说为舜时颂乐),“三月不知肉味”。

齐景公赏识孔子的才学,向他征询治政意见。孔子回答说:“君臣关系好比父子关系,确定其名分和彼此的义务至关重要。”一次,齐景公又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治政的关键是要节约财力。”齐景公想起用孔子,被晏婴劝止。此后,孔子听说齐国大夫图谋陷害他,从齐国返回鲁国。当时鲁国仍在内乱,孔子没有做官而聚徒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受任中都(治所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行政长官)。孔子治政有方,周边官府长官都去向他取经。一年后,孔子升任司空(朝廷主管土木建筑的大臣),不久,由司空升任大司寇(主管全国司法刑狱)。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夏天,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重用孔丘,其国家一旦富强,将对齐国构成威胁。”于是,齐景公邀请鲁国君臣去齐国夹谷(位于今山东省莱芜市南)会盟。宾主施礼完毕,各自入坐。这时,齐国有司(礼仪官)请奏四方音乐,齐景公点头同意。孔子见穿着羽毛服装身佩剑戟的乐队鼓噪而上,一眼看出齐国君臣起心不善,当即走上前挥起手臂说:“我们两国国君为了友好而来到这里聚会,何须要让这群来自边远地区的艺人上台表演?”面对孔子呵斥,齐国有司哑口无言,只是望着齐景公和晏婴,等待他们发话。齐景公自感失礼,下令乐队撤走。不一会,有司又请求奏宫中音乐,齐景公再次点头同意。孔子见有司安排一群小矮人上台表演,意在屈辱鲁国君臣,当即走上前以“营惑诸侯”的罪名,下令其随行官员将齐国有司捉拿斩首。齐景公为之大惊失色。他自知理亏,责怪其侍臣在鲁国君臣面前失礼丢脸,随即下令归还齐国所侵占的鲁国领土,以向鲁国君臣赔礼。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摄相事(代理宰相)。不久,孔子依法处死变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他当政三个月,吏治为之一新,市场公平交易,社会秩序稳定,“途不拾遗”。

不容荒政 愤然离国

齐国君臣眼看鲁国出现大治极为恐惧。许多大臣认为,孔子如果在鲁国长期执政,必然会使鲁国富强称霸;齐国作为鲁国近邻,势必首先要被鲁国兼并,与其那样,不如先向鲁国献地请求与之结盟。黎鉏对这种议论持有异议,向齐景公献计说:“先应想方设法离间孔子同鲁国国君的关系;如果离间不了他们的关系,再献地结盟也不迟!”齐景公采纳了黎鉏的意见。

齐国君臣知道孔子为官忠正,一向注重礼义,痛恶君臣淫乐荒政,决意以诱导鲁国君臣玩乐为突破口。于是,齐景公派人送给鲁定公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供其玩乐。与此同时,齐国另外挑选一批美女,让她们聚集在鲁国都城南门外表演歌舞赛马

鲁国宰相季桓子听说后前往城南观看。他为齐国美女的歌舞所迷醉,“微服往观再三”。不仅如此,他还引导鲁定公环游舞场四周,“往观终日,怠于政事”。接着,齐国人送给季桓子许多美女,他全部笑纳。季桓子沉淫美色,“三日不听政”。

孔子对鲁定公和季桓子淫乱荒政提出批评意见,他们听不进去。孔子极为忧愤,决意辞职远走。临离开鲁国时,他心情无比惆怅,吟诗一首:“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四处漂泊 饱经磨难

孔子带着他的部分学生首先来到卫国(都帝丘,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开始,卫灵公热情接待孔子,让他享受在鲁国时“奉粟六万”的待遇。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诬告孔子有异图。由此,卫灵公转而怀疑孔子,指使兵士经常出入其住处。孔子害怕受到迫害,在卫国停留十个月便带领学生离去。

孔子一行准备去陈国(都陈,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在路经匡地(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时遇到麻烦。孔子长得像鲁国季孙氏的管家阳虎。阳虎曾经伤害过匡人。匡人把孔子误认为是阳虎,而加以围攻。孔子的学生反复申明,此人是他们的老师孔子,不是阳虎。匡人疑而不信。孔子一行被匡人拘禁五天后才得以脱身。

此后,孔子一行经曹国(都陶丘,位于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来到宋国(都商丘,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天,孔子与学生在一棵大树下讲习礼义。宋国司马(执掌军政的大臣)桓魋领兵砍断大树,声言要杀死孔子。孔子一行匆匆离去,前往郑国(都郑,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到了郑国后,孔子与学生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都城的东门外东张西望。其学生子贡等人到处打听他的行踪,有个郑国人对他们说:“东门外站着一个人,非常焦躁不安,那人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狗。”子贡见到孔子后,将那个郑国人的话如实告诉老师,孔子欣然笑着说:“说我像丧家之狗,这个比喻恰当!”

之后,孔子一行去了陈国。陈国弱小,当时经常受到别的诸侯国侵犯,战乱不断。孔子等人在陈国居住三年,无法再住下去,便动身离开。路过蒲地(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境内)时,孔子一行又受到蒲人拦截。随行学生中有个叫公良孺的大力士,领头与蒲人拼死搏斗。蒲地人害怕了,才将他们放行。孔子一行辗转又来到卫国。

鲁哀公三年(前492年)秋天,鲁国宰相季桓子有病,乘车登上都城城楼,喟然叹息说:“前些年,我国刚刚开始兴旺。我未能听取孔子意见,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他回头对其嗣子季康子说:“我死后,你将接任鲁国宰相,一定要把仲尼召回国啊!”不久,季康子继位为鲁国宰相。他想召孔子回国,大夫公之鱼以孔子擅自离职使先君受辱加以阻止。季康子只好将孔子的学生冉求召回鲁国委任官职。

鲁哀公四年(前491年),孔子一行经陈国来到蔡国(都上蔡,位于今河南省新蔡县)。楚昭王听说孔子流亡陈、蔡等国,派人前来招纳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闻讯后十分不安,担心孔子受到楚王任用将对他们不利,指使一批力士将孔子等人围在野外,不让他们去会见楚国使臣。在受到围困吃不上饭的情况下,孔子仍然坚持向学生讲学,放意弹弦歌唱。后来,孔子派其学生子贡赶到楚国报告,楚昭王派来军队营救,孔子一行才脱离困境,来到楚国。

楚昭王准备封给孔子七百里(里为楚户籍单位,二十五户为一里),楚国令尹(宰相)子西劝阻说:“如果赐给孔丘这么多土地,加之他有贤良弟子辅佐,这样对楚国不利。”楚昭王听信子西之言,没有给孔子封地。不久,孔子一行从楚国又返回卫国。

潜心著述 宏论古今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求受任将军,率部在郎(位于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击败齐国军队。之后,季康子接受冉求建议,派人带上钱币去卫国迎接孔子一行。孔子一行在国外漂泊十四个年头,终于回到鲁国。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八岁。

鲁哀公接见孔子时,向他征询如何治政,孔子回答说:“政在选臣。”季康子向孔子征询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然而,鲁哀公和季康子没有任用孔子。孔子亦无意于做官,从此潜心著述。

孔子将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千余首古诗,分类整理成《诗经》一书,共收入三百零五首诗,并为之谱写了乐曲。他概括《诗经》的主题思想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孔子依据史籍的记载,写了《春秋》一书,记述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期间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历史,开创了编年纪史的体例。他宣称写作《春秋》的目的,是用君臣的道义“以绳当世”。“《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他预言:“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此外,孔子有感于“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精心整理了《尚书》[2]、《周易》[3]等古籍。孔子晚年著书非常用功刻苦,以致“读易,韦编三绝[4]”。

孔子长期致力于教学,宣传礼义,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也没有停止。他的学生累计共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人们将孔子同他的学生及有关名人的谈话记录下来,整理成《论语》一书。《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之一,广为流传。

孔子在《论语》中,除对教育提出精辟见解外,多处谈及治政主张。鲁定公曾问及君臣之间如何处好关系,孔子答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政,孔子回答说:“民无信不立。”学生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先之劳之。”“无倦。”孔子还曾说过:“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学生曾子概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在《论语》中,孔子对修身做人论述颇多。学生仲弓向他请教如何做人,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颜回请教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他又告诫学生子张说:成仁须“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孔子教人以仁义礼信,他自己则始终以礼义自守。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淡泊名利,自甘清贫,自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历尽沧桑,溘然长逝,终年七十三岁。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左传·鲁昭公二十五年》

【简评】

司马迁评论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卷四十七)

《隋书》作者魏徵评论说:“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紊旧章。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隋书》卷三十二《经籍一》)

毛泽东指出:“有人批评孔子西行不到秦,其实他选的《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是陕西的事。还有《黄鸟》,讲秦穆公死了杀三个大夫殉葬的事。司马迁对《诗经》品评很高,说诗三百篇皆古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怨天,反对统治者的诗。孔夫子也相当民主,男女恋爱的诗他也收。朱熹注为淫奔之诗。其实有的是,有的不是,是借男女写君臣。”(《毛泽东读书笔记》上,“读《诗经》”,毛泽东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哲学工作者的谈话)

毛泽东后来说:“我这个人比较有点偏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看了说孔夫子是代表奴隶主、旧贵族,我偏向这一方面,而不赞成孔夫子是代表那个时候新兴地主阶级。”(《毛泽东读书笔记》下,“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毛泽东1968年10月31日在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孔学名高实秕糠。”(同上书,毛泽东1973年8月5日《读〈封建论〉呈郭老》)

【注释】

[1]即百里奚,原为虞国(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北)大夫。虞国灭亡后,他流亡秦国、楚国(都郢,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纪南城)。秦穆公听说他贤能,用五张羊皮将其赎回,委任他为大夫,故称五羖大夫。

[2]又称《书经》,主要记载商、周两朝君臣言论及若干史实。

[3]我国古代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哲学著作,产生于周朝。

[4]易即《周易》,韦是熟牛皮绳。春秋时用竹片刻书,用熟牛皮绳穿系成册。孔子经常翻阅《周易》,以至使牛皮绳多次磨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