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劳动实践推动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形成及相互关系的发生。人的大脑的生理结构只是认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总之,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发生的基本和决定性的因素。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共同特点。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人类认识思想史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的错误,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科学地阐述了认识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质的飞跃。

1.社会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认识的发生问题与意识的起源问题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认识较意识具体,有自己特定的含义。意识相对于物质,认识相对于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发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劳动实践活动为人类认识发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劳动实践推动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形成及相互关系的发生。没有劳动,就不会实现由猿到人的转变,也就没有由动物感觉心理向人类意识的转变,也就没有人的认识把握客体对象发生的可能性。劳动实践不仅要求认识周围世界的现象,而且还要求认识周围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劳动实践的目标和方案,从而提供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第二,劳动实践活动推动了专属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人的认识能力,以人的大脑的生理结构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认识结构为标志。劳动推动了猿脑向人脑的转变,推动了人脑生理结构的形成。人的大脑的生理结构只是认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作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标志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认识结构。这种结构也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

第三,劳动实践活动使人的认识成为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物也有“认识”,它们为了生存,对对象要有所“识别”和“记忆”。但是,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的认识则不同,它是社会性的智能活动,人的认识活动在社会交往中进行,通过语言交流,而这些都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正是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并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人类的劳动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越发展,就越需要人们彼此之间协调合作、交流经验,语言便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以语言为工具的人的认识,便成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智能活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使思想获得了共同的表达方式,使认识超出了个人体验的狭隘范围。这样,不但能通过纵向的社会遗传,历史地继承时间已久的前人的宝贵经验,而且还能够通过横向的社会交流,学习掌握空间遥远的他人的认识成果。这就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总之,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发生的基本和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认识也相应地得到发展。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即便是个体的人在出生后由婴儿的无认识能力到儿童的前认识水平进一步发展为成人的认识水平,也是首先通过社会细胞——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产生最初的认识,进而通过接受社会教育,参加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途径,使认识得到发展。现代科学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研究了认识的发生以后,还必须揭示认识的本质。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由于哲学的基本立场不同,即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态度不同,一直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立场,同时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局限性,并吸收以往哲学的合理思想,明确提出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就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客观事物存在于人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就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共同特点。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做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因而它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因此,人的意识和它反映的客观存在是一致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还肯定人们能够在自己的思维、表象和概念中再现物质世界,认识物质世界。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主张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因此,唯物主义反映论必然是可知论。但是,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世界的可知性,这就是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他们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不可能彻底认识。他们怀疑人类的科学知识的客观可靠性,不相信人类的认识能力。例如,休谟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是否能反映客观世界,这是不能回答的。康德认为,人类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有些唯心主义者也主张可知论,但是他们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根本不同的。彻底的唯心主义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这实质上也就否认了认识的对象的存在。从这一点上说,他们取消了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但他们又主观地构想了一个唯心主义的认识对象。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知识是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但客观精神可以通过人的意识认识其自身和它派生的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根本不同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主张的可知论是指人类能反映客观世界,而唯心主义认识论主张的可知论是指人类能认识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及其创造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恩格斯指出:对“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9]

为什么说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就能彻底驳倒一切,尤其是不可知论的怪论呢?因为:

第一,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的认识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我们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由此而进行的实践就能达到预期目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观念和认识同客观存在是相符合的,当然也就证明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假如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判断也必然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的实践必然失败。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人类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

第二,实践可以创造出人类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之不足。人的感觉器官及其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如,眼睛不能看到遥远的天体,不能分辨小于0.1毫米以下的对象;耳朵不能听到超声波;嗅觉和味觉与许多动物比起来较为迟钝等。但是,人们可以创造出仪器,感知原来无法感知的事物。实践和工业的发展不断提供给人们新的高效能的仪器以扩大人类认识的眼界。从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看,没有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第三,实践证明,人类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个别中认识普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对于每个人、某个时代来说,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对于世代相继的人类来说,认识又是无限的。过去没有认识的事物、现象,现在可以认识,现在没有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世界上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可见,实践的观点是驳倒一切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有力武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