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认识与实践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节,认识与实践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1/10)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

2.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①主体;②客体;③中介。

【考点延伸】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10)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了改变(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3.实践的基本环节:①决策;②实施;③检验、评价和反馈。

【考点延伸】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3/10)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考点延伸】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点延伸】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考点延伸】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一致。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考点延伸】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2.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理解:①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4/10)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考点延伸】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①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②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③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④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⑤认识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表明: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10) 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是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三个大要素构成的。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 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包括三大基本阶段或环节:第一,确定实践的目标计划或方案。第二,运用现实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第三,对实践活动进行反馈和调节。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在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并起着决定的作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理论与错误理论的不同作用。


(6/10) 实践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7/10)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马克思曾经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说蜜蜂建造的蜂房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本能活动,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8/10) 实践的种类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社会政治实践的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人类的任何实践形式无疑都离不开意识活动,但一种活动能否称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9/10)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人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学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习,潜心实践,“一勤天下无难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10/1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内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种类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但一种活动能否称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事业从实践起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