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它表现为主体趋向客体的运动。认识关系既是实践关系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实践关系的必要条件。认识活动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的观点,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反映的创造性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揭示实践的含义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认识的本质。下面,我们从认识活动的地位、实质、过程三个方面来理解认识的本质。

首先,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其它关系。(1)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对客体发生的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它体现了主客体生存关系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一切其它关系的基础。(2)认识关系。它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它表现为主体趋向客体的运动。(3)价值关系。它是主体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即利用与被利用关系,也就是说,主体按照自身需要实际的占有与享用客体,它表现为客体趋向主体的运动。(4)审美关系。它是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它要求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世界。客体经过主体的改造,不仅成为满足人需要的有用的对象,而且也体现着人的理想、力量、才能和创造性。所以,主体实践活动也产生了对象的审美价值,即创造了美。

上述主体和客体之间四方面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它三种关系都是这一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认识关系既是实践关系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实践关系的必要条件。价值关系集中地体现了主体的目的性需要,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内在尺度。审美关系则是在实践关系基础上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统一,它既要依托前三种关系,又体现前三种关系的最终要求与目标——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其次,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和变换过程。认识活动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主体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获取者,客体是信息的发出者。如果说作为一般信息的交流、变换以至利用过程可以由机器或人工智能加以模拟,那么作为认识本质的精神活动过程则是人所特有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的观点,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反映具有摹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就是说,人的反映的表现形式不论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到底来源于被反映的对象。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指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并不仅仅是与直观客体相对应的感性形象,而主要是以概念、命题、公式等抽象形式出现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是在对感性材料加工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只有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的创造性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摹写,而不是直观的镜面式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编造。如果只讲反映的创造性,看不到其摹写性,就会陷入否认认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如果把反映完全等于摹写,看不到其创造性,就会陷入否认认识能动性的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