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认识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而,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运动过程。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这是认识的辩证法。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由上可见,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片面的真理性,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认识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而,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运动过程。这一辩证运动过程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两次飞跃。认识经过这两次飞跃,相对完成了认识的一个过程,由于事物的发展的无限性,认识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认识运动遵循着辩证法的规则。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的过程,人们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经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理论或思想。所以,这一阶段也可以叫做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首先体现在这里。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所形成的对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直接通过感官对事物的个别特征的反映。如眼睛得到的是视觉反映,耳朵得到的是听觉反映等,感觉虽然得到的不是对象的完整反映,却是认识事物的起点。知觉是大脑中枢神经把关于对象的各种感觉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完整的、综合的认识。表象是对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的依次发展,初步显现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直接性是指感性认识的获得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直接通过感觉器官(包括感觉器官延伸的各种认识工具)和认识对象接触便可获得。形象性是指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形象非常生动、具体、直观,就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得到的东西。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进行制作加工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的概括。概念一般用名词来表达。新概念的不断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如信息、系统、克隆等等,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单位,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判断是对概念所作的揭示或对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一种断定。每个概念都包含着一定的内涵和外延,把它们揭示出来所形成的逻辑形式就是判断。有时候,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联系,特别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把不同概念联系起来进行断定,这种逻辑形式也是判断。推理是根据逻辑规则,由已知的判断推演出未知判断的逻辑形式。推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逻辑形式,有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推理形式和归纳法、演绎法等多种推理方法。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理性认识的形式也就是三种逻辑思维的形式。理性认识即逻辑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识形式,一切动物都没有理性思维,它们只有感性认识。理性之光只照耀着人类,也正因如此,人类才成为万物之灵。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间接性是指理性认识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形成,离开了感性认识的材料,理性认识是不可能形成的。抽象性是指理性认识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都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不具有生动的直观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实践到认识,是我们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认识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内部联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但作为同是人的认识过程来讲,它们又存在着联系,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活动的过程,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才可能抽象成为理论或思想。离开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思想和理论,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有效地指导实践。感性认识虽然直接来自于实践,但由于它并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是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只有形成理论的东西,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产生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是认识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中都带有理性认识的成分,都是在一定理论或思想观念指导下去进行的;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所以,只有感觉到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两大认识论倾向。英国是经验论的故乡。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因而崇尚感性经验,在科学研究中重视实验、观察的作用,在逻辑上推崇归纳法,贬斥演绎法。欧洲大陆哲学是唯理论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现象是变幻不定的,现象中有许多还是假象,因此崇尚理性认识。在科学研究中重视科学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在逻辑上则推崇演绎法,贬斥归纳法。由上可见,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片面的真理性,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片面夸大了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把局部经验甚至个人的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硬要别人遵守。教条主义则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曾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止和纠正这两种错误倾向。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要实现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十分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材料。德国天文学家刻卜勒正是在他的老师弟谷终其一生所得的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天体运行三大定律的,离开了这些东西,刻卜勒再聪明也做不出什么来。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理论或观念。这也即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只有经过这样的科学研究,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完成了第一次飞跃后,认识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而只是完成了一半,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半,只有进行第二次飞跃,认识才相对完成一个全过程。第二次飞跃比起第一次飞跃来,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这是因为: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全在于改造世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只是认识世界,如果认识仅停留于此,认识世界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把认识世界的成果用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才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在第一次飞跃中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在其自身的范围内还无法受到检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经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自己。认识只有经过两次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经过理论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思想、理论;然后用这种思想、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认识变为实践,才相对地完成一个全过程。

要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理论虽然来自于实际,却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抽象,因而更能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也正因如此,理论也就撇开了客观事物的丰富的、个别的内容,理论不能毫无遗漏地概括全部的实际;同时,客观实际是复杂的、富于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实际是不存在的。理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理论在指导具体实践的实际过程中,必须将一般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复杂、富于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发挥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第二,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物质力量。理论是有力量的,但只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如果不能变成物质力量,就什么也不能做。物质世界的改造,必须依靠物质力量。要把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就要群众掌握理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这样,社会科学的理论更是这样。

第三,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必须具备实现理论的物质手段。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论实现来讲,就是技术条件的成熟。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运动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实际上就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辩证运动过程,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具有同一性,认识经过这两个阶段,两次飞跃,相对地完成了一个全过程,但是,由于事物的运动是极其复杂的,世界的发展又是无限的,因此,决定了认识运动也是复杂的,无限的。

首先,认识运动具有复杂性。这是说经过一个认识过程所获得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实际上,要想对一个事物,特别是对复杂事物获得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第一,从客观条件来看,事物的存在是复杂的,它不仅和周围的各种事物交织联系在一起,而且它的种种表现现象也非常复杂,在现象里又有真象和假象混杂在一起,而它的本质则深深地隐藏在现象的背后,因此,要认识事物的真象不可能一次完成。

第二,从主观条件来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识过程中总是会受到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主要包括他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阅历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看问题的程度。

第三,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认识是一个充满了一系列矛盾的复杂的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关系没有处理好,就会发生认识上的错误。

其次,认识运动具有无限性。认识运动是在不断地解决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中实现的,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认识运动的规律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级的程度。”[4]

认识运动的规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具体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它们必须在具体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统一,超越了这种条件和范围的统一是抽象的统一。其二是历史的统一而不是僵死的统一。客观、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东西,主观、认识也必须随着变化发展,才有生命力。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历史上一切“左”倾和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左”倾错误是主观超前于客观,认识超前于实践,把现在不具备条件而在将来才可能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这就是冒险主义或急于求成;右倾错误是主观落后于客观,认识落后于实践,当前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或者可以创造条件做的事情认为条件还不具备不愿意去做或者不敢做,这就是投降主义或保守主义。“左”倾或右倾思想都是错误的,曾经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基本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