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知识最主要的载体

什么是知识最主要的载体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培根的名言说起第一节 从培根的名言说起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正在这个时候,培根提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凝聚着培根对知识的极大的兴趣,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深邃的见解。

从培根的名言说起

第一节 从培根的名言说起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那时,资本主义文化思想开始萌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处在襁褓之中。正在这个时候,培根提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苏联和中国先后以之为刊名创办了一本科普杂志,流传极广,以至影响了全世界。

1.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在教育上,培根坚持认为知识给人以控制环境的力量,而知识只能通过经验而获得。他的这个观点,对英国当时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发展,都起到过重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以前,英国的教育主要掌握在教会手中,其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国家和教会的首领,所学的课目如神学、法学、医药和文学等,也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到了16世纪后期,欧洲已经出现了新的民主势力,他们向教会提出了挑战,向神权质问,呼吁教育改革,提出修订课程,主张开设英语、科学政治和经典名著等课目,使学校教育为自由、民主服务,为社会生产发展服务。毫无疑问,在民主进步势力同统治学校的宗教势力作斗争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不仅是极其鲜明的,而且对批判诋毁知识、扼杀科学的教会,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鼓励人们去获取知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作用。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凝聚着培根对知识的极大的兴趣,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深邃的见解。培根自幼喜爱研读比较高深的书籍,他认为“阅读使人充实”[1],并且一直认为,“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就是与之同处),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2]。培根对知识的看法,主要是基于他对当时英国教育制度的看法,他不仅认为当时许多“学问”是空虚无聊的,而且认为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根本有害的。他说:“可悲者,最有效的工具,目前是正用以求达到最要不得的目的呢。”[3]

知识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推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人类面临着“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正深刻地影响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教育各个方面。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正是以“知识爆炸”为其背景的。这里,我想就“知识爆炸”一词作一点解释。“知识爆炸”是外来语,是由英文“knowledge explosion”译过来的[4]。有人反对使用这个词,他们质问说知识怎么能爆炸呢?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炸掉吗?加减乘除法能炸掉吗?其实,这种反诘是苍白无力的,这种担心也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连中学生也会正确理解“知识爆炸”的含义,而不致造成误解。同样的译法,还可以从《英华大辞典》(1984版)中找到例证[5],如把“population explosion”译为“人口爆炸”。既然“知识爆炸”的概念已为大家所接受,而且还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当代知识急剧增加的特征,那么就没有必要在枝节问题上去计较了。重要的是要认清形势,认真地研究由此而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切实采取必要的对策,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同这一要求相适应的人才,这才是一个教育家应持的正确态度。

2.知识到底是什么?

在论述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后,不能不问道:什么是知识?知识的属性是什么?知识的本质是什么?

知识是很复杂的,它既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唯物主义认为,所谓知识,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观察、认识与实践而获得的感知的总和。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三个因素:一是认识的主体,即具有思维活动能力的人;二是被认识的客观实体,如地球宇宙、生命体、社会等;三是实践,即主体参与到改变客体的活动中去。

关于知识的属性问题。什么是属性?知识有没有属性?所谓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殊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性质或特点。知识作为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反映,当然它毫无例外地也具有自己的属性。从知识现象和人们对知识认识的过程来看,知识的属性有三:

一是客观性。知识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之分,不管哪一种,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运动及其发展的规律。承认了这一前提,也就划清了唯物主义在知识问题上同唯心主义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种观点的界线。

二是可认识性。人的认识能力,就个人而言是有限的,特别是要受到个人的能力、环境和认识的工具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只能停留在一定的阶段上。但是,作为人类来讲,特别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即使现在未被认识,但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深化,那些未被认识的隐秘也会被揭开。

三是知识的无限性。宇宙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所以必然得出知识是无限的逻辑结论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是知识不断累积的历史,而且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延续下去。

知识分类问题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认识论上划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毛泽东同志把前者称作直接知识,把后者称为间接知识。就个人而言,不能样样事情都亲自去实践而获得直接知识,大量的还是需要吸收间接知识。这一点,对于学校来讲特别重要,因为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绝大多数均属于间接知识。学校虽然也开设了实验课、设计课、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等,但所占比例很小,仅仅只是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为学生们日后自己去获得直接知识打一个初步的基础。

从学科上划分,可以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知识。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所以人们对于这两类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也是迥然不同的。例如自然科学知识,除了观察外,还可以通过工具和实验手段来获取;除了以文字符号等信息反映外,还可以用物质的形式如工厂、电站、导弹等来反映。社会科学知识主要通过观察、社会调查和推理来获得,其表达方法主要是文字,其主要作用是解决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问题。

按照知识的可靠性来看,知识又分为真知和假知。所谓真知,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能合理地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并能正确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知识;反之,就是假知。例如哥白尼和伽利略创立了“日心说”,这是划时代的贡献,但在那时却被咒骂,遭到迫害,布鲁诺和伽利略为此而落得杀身之祸。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事实已证明“日心说”是真知(真理),而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假知(谬误)。虽然时隔三百年,但在强大的真理面前,罗马大主教不得不为坚持真理而受到迫害的布鲁诺平反昭雪!

如果撇开阶级偏见和人为的干预,就知识的真与假而言,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这就是说,有些知识原来是正确的,但由于事物本身发展变化了,或认识深化了,原来的结论显得不完全、不适用甚至是不正确的;相反的情况亦有,这些在科学发展史上均属屡见不鲜之事。这说明,人们的思想无论何时都不能僵化,要不断地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认识,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事物的本质是回答事物究竟是什么,是说明事物的本相。其实,知识的本质又与知识的属性分不开,本质是决定属性的,而属性又是反映本质的。前面已经认定知识的客观性即物质性,这就是它的本质。但是令人难解的是,既然知识是客观性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又不能像从有机体中分离出氨基酸那样把它分离出来呢?这又回到知识的属性上来了。准确地说,知识的物质性是指它的基础或者来源是物质,但知识本身却是从物质运动中抽象出来的观念。所以,从表现形式来看,知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里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知识又是如何存在、传播和发挥作用的呢?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一个科学上的名词“载体”(supporter)引入知识论的领域。所谓载体,就是一种支撑或负载其他物质的物体,如导线是电的载体,硅藻土是催化剂的载体,火箭宇宙飞船的载体,等等。

既然知识是通过载体而存在的,并且通过它传播和发挥作用,那么什么是知识的载体呢?根据对实践的观察与概括,我认为知识的载体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人,这是最大的、能动的载体。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是知识的载体,人的大脑就是一个最大的信息库。人的一生所见所闻,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都储存在这个脑库之中。人的大脑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且还是知识的加工厂,是知识应用的能源站,这是大脑与其他载体根本不同的地方。

第二是书刊资料。这不仅是知识储存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人类知识继承、传播的主要媒介。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纸张、印刷出版的发明和图书馆的建立,人类的思想精华怎么能延续至今?世界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如何能相互交流和借鉴呢?

第三是仪器与设备。这也是一类很广泛的载体,凡是依据一定知识制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又成了这些先进知识的载体,例如电子计算机、太阳能电站、激光器、空中快车、宇宙飞船等。

不同的载体以不同的形式储存着知识,同时又以不同的方式传播这些知识。例如有经验的人向无经验的人传授知识,这就是传播人这个载体所储存的知识;人们阅读图书、报刊或向一些人宣读这些资料,这就是利用图书、报刊等媒介传播知识;参观工厂,拆卸或安装一台仪器,也是在学习由它们所负载的专门知识。我们认识了知识的载体、知识储存和传播的形式,那么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去应用人类的知识,能动地去创造知识,把它们通过一定形式再储存、传播出去,为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作贡献,为人类的文化建设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