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概述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概述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概述二、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概述(一)案例分析的提出案例一词,字面意思就是要放在桌面上来解决的问题。案例在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教育管理案例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教育管理案例是对教育管理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内在规律的具体实践的客观描述。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对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活动过程的描述,通过对案例的描述重现管理过程,使学习者置身于管理场景之中。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概述

二、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概述

(一)案例分析的提出

案例(case)一词,字面意思就是要放在桌面上来解决的问题。案例有时也作“实例”来理解,是指特定情况或问题的一个实际的例子;有时又指客观存在的一种情形,尤指那些可能对特定人物或群体发生影响的事件。一般来讲,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事件必须带有一定的典型性;二是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所有的案例都来自于真实发生的事件,是对某一事件的具体、明确的描述,是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从专业语汇来看,案例最早主要用于法律和医学领域,目前在管理领域、科技推广和教育界也较多使用了这个概念。

案例在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教育管理案例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教育管理案例是对教育管理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内在规律的具体实践的客观描述。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而编辑起来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材料。案例中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景,是现实中已经发生过的。案例中常常充满了疑难问题,充满了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于教学中的案例通常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同时又是客观真实的。

案例分析也可称之为案例研究,是指通过对所选定的相关具体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深入剖析它的诸多方面,通过研究事件的事实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掌握事件所揭示的理论的一种比较独特的分析方法。与基础理论分析不同的是,案例分析所关注的不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性,而是事物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用以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提炼理论分析的基础。因此,案例分析是一种演进分析,得到的是一种分析规律。

案例分析和案例教学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密不可分。案例分析是对事件进行叙述性的描述,案例教学则是将案例分析作为一种教学范式。

作为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创始于哈佛工商管理学院。到20世纪20年代起就逐渐成为哈佛大学的常规教学形式。20世纪60~70年代,案例教学进入法学教学领域之中,进而影响了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案例教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培养高层人才的重要方式,是促进管理者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也是各级各类管理者快速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

(二)教育管理案例分析的意义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教育管理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教育管理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1)案例分析架设了一座沟通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管理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争执已久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认为教育管理学理论过于空洞,脱离教育管理的现实,要么觉得教育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对教育管理实践缺乏指导价值。典型的管理案例通过把一些真实的、典型的问题展现在管理者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各种各样的学校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它使我们对不可预期的管理事件和对特定的、典型的管理问题有了一种把握和解决的方式。不仅如此,由于案例的学习者摆脱了教育管理者所处的当下现实的束缚和困扰,他们于是可以更超脱、更开放地进行批判反思和理论学习,他们可以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中更加自由地穿梭,由此推动教育管理学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整合与统一。

从认识的路线来看,案例分析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现象到认识本质,与一般教学中以理论框架为依托,从实践中找例子论证的路子正好相反。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深化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实际上这种“双向”结合的学习研究路线要比“单向”的学习研究路线效果更好,有利于学习者更深刻、更生动地掌握学校管理理论,有效地运用管理理论。管理实践证明,最有效的管理者,既不是完全依靠理论的人,也不是全凭经验和直觉的人,而是一些既掌握理论又具有能力的人,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针对具体情况改变管理方式。

(2)案例分析是教育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和反思教育管理实践的重要工具。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融“理论性、经验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所包含的理论是由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个向度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从理论上讲,完全依靠理论教学的范式进行这种理论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够的。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对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活动过程的描述,通过对案例的描述重现管理过程,使学习者置身于管理场景之中。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不但具有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理论的技能,而且具有进行反思实践的能力,这是管理者将知识、能力和经验相结合,并从实践中受益的过程。管理理论揭示了学校管理活动领域的一般规律,而管理实践却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必须学会从“行动中反思”。由于案例教学特别强调实践、反思、合作及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为学习者在课堂中获得具体行为和特定组织管理的知识提供了特定的机遇和条件。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会怎样利用信息确定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制订和评价可行性的方案;如何通过获取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经验,不断完善专业基础知识。

教育管理的现实并不是铁板一块,规律性的事物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规律性与其特殊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案例分析就是通过认识特殊性来反思规律性,从更深层次上来思考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案例所描述的教育管理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本身就蕴涵着反思教学的方法论因素。这种反思精神对教育管理者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因而,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启示。

(3)案例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习者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学习者即是未来的管理者,他们身上不可缺少的合作品质及能力可以在研讨同一案例的过程中有机地发展起来。而在一个彼此协作、支持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所具有的效果。在对案例和管理情境的集体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样起来、丰富起来。学习者不仅学会对他(她)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做出贡献。总之,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功能就是,通过案例教学的熏陶,学习者既学会共享快乐,更学会共享责任

学会合作学习对当代社会的组织机构来说都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重要决策,现在都由团队来完成。在组织内部,合作学习有三个关键:第一,对复杂问题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明晰的理解;第二,需要有创新的、协调的行动;第三,团队成员对其他成员起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是培养管理者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发展创造性的重要形式。

(4)可以使学习者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防止对教育管理行为做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

案例教学不同于讲授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所研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情境中所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这些管理难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学习者就是在研讨这种管理难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体悟到管理的魅力和精髓。参与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将学习者置于一个模拟的环境中处理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其他人的存在和不同观点的表达使每一个学习者更加接近了实践中的现实世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进而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学习者通过扮演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艰辛。一个成功的案例总是能让学习者充分地感受管理过程中的两难。而这种两难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俯拾即是。譬如,教育管理是集权好呢还是分权好?又如,教育管理是应以维护个人利益为宗旨呢还是应以维护集体利益为宗旨?总之,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在体会诸如此类的管理两难过程中逐步地成熟起来,并进而发展起一种能够容纳百川的胸襟。教育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其思维的闪光点比较多。从典型案例的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的理论分析从中引发思考,概括出原则和原理,总结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或地区特点的教育管理理论,无疑是学习者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和成果。

教育管理案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教育管理案例教学背后所坚持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教育管理知识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知识,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它们都不能传授和灌输,但绝大部分知识很难有效传授,而仅靠传授和灌输所获得的教育管理知识,其价值也是有限的。这种假设相信,教育管理知识更多地是个体性、体验性的,它是理论知识与个人经历、经验积累的综合,是个人智慧、悟性的内在表达。

(三)教育管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对每一个教育管理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是相当困难和棘手的事情。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和案例本身所具有的模糊、多变的特征一样,案例分析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方法,也没有固体不变的方法,每个人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分析策略。但是,也有一些大体的原则可以掌握。

(1)有效地阅读案例,掌握基本信息。对案例的阅读应该分成两个阶段:粗读和精读。在粗读阶段,分析者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迅速把握案例概貌,尽快进入案例情境。确定自己是否需要特殊的准备,如查阅相关理论,收集、阅读与之相关的背景性材料,留意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细节等。粗读的时间一般也不要太长。接下来,分析者应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精读。在这一阶段,阅读者应着重区分事实和观点,对案例中的观点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被同化。要充分注意细节,对案例中貌似公允的判断和决策作深入的考量。对管理案例的分析不同于普通的文章分析,不能只看文字和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而是要深入进去,充当角色,对案例所描述的具体事件及所承载的信息进行完整的把握。

(2)确定案例分析的基本视角。对学校管理案例进行分析,通常可采用以下两个基本视角:①局外人视角。这一分析角度是指分析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所阅读的案例进行冷静、客观、纯学术性的理性分析。局外人的视角使分析者能够将自己置身事外,不受伦理、情境等非理性因素的困扰,杜绝意气用事和感情冲动,完全按事件的逻辑法则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运用这一视角可能会写出非常漂亮的分析报告,但从真正提高分析者“临床”管理能力的角度讲,却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②当事人视角。这一视角将案例分析视作涉入主体的学习,强调情景体验和角色体验,要求分析者不能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案例中的事件和冲突进行纯学术的理性探讨,而是“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事件当中去。其主要的方法类似于角色扮演,从当事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决策。

(3)分析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区域环境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影响。教育是一项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事业,教育管理活动的发生与其发生的所有背景区域环境等因素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学校,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对一个案例要从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区域经济状况、学校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对这一事件全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学校管理的案例,有些综合型案例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关系到学校的各个部门,有的问题甚至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家长各个方面的支持才能解决。

(4)分析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内在联系。在初步确定了案例的基本问题之后,分析者切不可操之过急,过早宣布自己的观点。一个好的教育管理案例可能包含了丰富的、多层次的问题。也许你刚刚找到的问题可能仅为其一或枝节,甚至有更糟糕的可能——它们仅仅是某个更为重大问题的冰山一角。这就需要学习者善于寻找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运用分析的方法、批判性的眼光,明确研究思路,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5)分析事件的关键所在。案例中的关键问题越是与学校管理实际贴近,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成分越复杂。因此,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分析者必须将案例中大量而芜杂的信息加以归纳和整理,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如果分析者对案例中的所有材料均详加研究,势必造成效率的低下。另外,由于不能抓住案例中最关键的因素,也会导致整体分析路径的偏离,出现钻牛角尖或钻进死胡同的现象。作为提升学习者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案例分析迫切需要学习者能够迅速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指出成功或失败的必然因素和相关因素以及从中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四)教育管理案例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如何进行案例教学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管理相关案例的分析,使学习者对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现实状况进行初步体验,并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深入思考案例所提供的问题。

1.精选案例

第一,案例的取材一定要基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实际,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教育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却又复杂的两难问题。案例所讲述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也只有真实的而非虚构的和脱离实际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因而,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有所发现。如果把案例研究搞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就无法对真实的教育管理活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甚至会发生极大的扭曲。

第二,案例要能够提供人们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避免用所谓标准化的惟一答案来束缚学习者的思维。现实的教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稳定有序又变化多端。而描写这种教育管理现实的案例,也应该充分地体现这种管理的复杂性、模糊性、变动性。理想的案例及案例教学应该是,既能包容也能促进多种见解的形成,能使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和技能的人对同一案例都有话可说,能用不同的方式来研讨同一案例。

最后,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编选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编制和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扣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换言之,案例是服从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通过案例,学习者可以逐渐领悟教育管理的实质,形成教育管理者必不可少的人文关注情怀,掌握应对现实的种种管理技能技巧。如果案例偏离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案例即使再典型、再生动,其作用也必将大大降低。

2.案例教学对教育者的要求

第一,必须通晓教育管理学这一学科。任何教育者要想在教育管理学教学中成功地推行案例教学,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管理学这一学科是基本条件。可以断言,教育者如果缺乏对教育管理学的整体把握,未能掌握宽厚扎实的教育管理学理论,不懂得教育管理学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探讨的前沿及进展,定然是搞不好案例教学的。如果要鲁莽地推行案例教学,就只会将案例教学引向片面,导入肤浅。

第二,对所分析的案例心中有数,教育者必须能理解案例中所隐含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驾驭基于具体事件的知识的讨论。一般来讲,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在案例的具体研讨开始之前,应将案例通读三遍:第一遍主要形成有关案例的总体印象;第二遍重点指向于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第三遍着重思考怎样引导学习团体开展案例讨论。教育者应该了解案例所包含的人物、情节、主题及基本的争论。事实上,教师不仅应熟知案例内容,还要关注整个案例研讨过程,要为案例讨论过程做好充分准备。因为教育者的角色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和解释案例,重要的是要激发学习者讨论的兴趣以及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第三,要有平等的观念。教育者要转变角色,增强对话、沟通意识,要能听取、听进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尊重学习者的创见。对于案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最好是在启发学习者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教师在评估学生的表现时,不仅应依据学生分析案例的质量和他们的思想深刻程度,同时也要看他们对其他学习者的影响程度之大小,依据他对整个学习共同体的贡献做出恰如其分的评语。

3.对学习者的要求

第一,要做一个积极的学习者。每一个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必须对其他人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任,并学会从其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现代学习理论对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梅塞思认为,来自案例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都源于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要学会尊重他人,努力理解他人的行为。在讨论案例时能够通过三种方式来增强学习效果:你可以分析自己的反应,分析别人的反应,或请别人分析你的反应来进行学习。通过案例讨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们将个体的思想和观点整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种很少有个体能独立形成的新的理解,思想就是这样在集体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要更新学习观念,改变学习习惯。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对于学习者来讲必须更新学习观念,改变沿袭已久的学习习惯。案例是开放的,必须学会过滤信息,做出推断。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要深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去,并去体验学校的管理生活,成为对组织中发生的问题的直接感受者和敏锐批评者,学会思考教育领域内不同的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及行为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比较正确地分析组织中的问题,从中掌握教育管理的知识、技能。

第三,应遵循专业行为准则。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群体性活动。从事管理专业的人都必须学会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促进组织发展。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的协作意识必须进一步加强。每个人都应该融入到各种非正式的“学习团队”中去,积极参与同伴们围绕案例所进行的讨论。但同时也要坦率直言,不怕担风险。

相关链接

案例研究应有多种类型

1.说明型案例 主要用来记述和说明教育和教学中的一个事件、一个政策和决策问题的全过程。为案例研究者提供一个现实的场景。

2.政策型案例 以教育政策制订者为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提供为实现某项教育政策目标而可能采取的政策选择或政策配合。由于实现同一个政策目标可有多种政策选择和多种政策组配,因而各种选择和组合的教育政策效应分析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3.决策型案例 以学校决策者为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提供一个决策面临的真实场景,以讨论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

4.理论发现型案例 以提出理论假设,进行经验检验为其基本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

选自:邓云洲.案例教学.教育发展研究,200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