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辉耀山河的《徐霞客游记》

辉耀山河的《徐霞客游记》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辉耀山河的《徐霞客游记》徐弘祖:辉耀山河的《徐霞客游记》徐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人。云南大学教授朱惠荣,经过六年半的努力,他的《徐霞客游记校注》于1976年10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注释达4000多条,约26万字,为研究《徐霞客游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99年4月,《徐霞客游记校注》第三次印刷的增订本中,还在附录中增补了徐霞客的遗诗遗文。

辉耀山河的《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辉耀山河的《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1587—1641),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他是我国古代地理考察和旅游探险的先驱。他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抛弃科举,无意功名,醉心于徒步旅行,进行艰苦卓绝的科学考察,他传奇的一生,大半是在旅途中度过的,其游踪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方之游。万历四十一年(1613),他年方24岁,从第一次游天台山、雁荡山开始,到50岁以前的二十多年中,他因老母健在,不敢远游,他先后一次或二次游历了天台、雁荡、白岳、黄山、武夷、嵩山、恒山、太华、太和等名山名湖,留下了珍贵的日记。他虽然说“余之志在蜀之峨眉”,打算“由剑阁连云栈为峨眉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有方之游”。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点遗憾吧。

第二阶段;有序西游。崇祯九年(1636),他开始了有计划的西游。他在《浙游日记》开始记载:“丙子九月十九日,余久拟西游,迁延二载,老病将至,必难再迟。”他是怀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开始西游的。西游包括浙游、左河游、楚游、粤西游、黔游等,历经两年十个月,才于戊寅年(1638)结束了黔游行程,留下篇幅最多的日记。

第三阶段:滇游之旅。戊寅年(1638)八月,他入滇之地始于广南府,该郡处于黔滇交界处,与云南师宗州接壤。他为了得到广南府志,从初七到十六,整整等了10天才印制装订成册奉送,“雨意霏霏,不能阻余行色”。他迫不及待地进入云南师宗境内,开始滇游之旅。七彩云南是徐霞客旅行的终点,也是他进行地理考察的重点。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1638—1640),他由黔入滇,途经云南的14个府,大致是经过现今的曲靖、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大理、丽江、保山临沧、德宏等10个地州市的46个县的区域,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几乎踏遍了红土高原的山山水水,鸡足山既是滇游的终点,也是他人生之旅的终点。

艰难险阻的历程,充分体现了徐霞客地百折不挠、奋斗终生的探索精神。在那交通阻塞的年代,他虽可用马、船等落后的交通工具代步,但主要还是依靠两腿跋山涉水,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在没有科研资助条件下,为筹集路费,他变卖家产,沿途告贷,甚至不得不变卖衣物济急;那时社会并不安宁,他进入人迹罕至、土匪出没之地,途中多次被洗劫一空;在无处投宿的情况下,他就露宿野地忍饥抗寒,与篝火为伴,也不改变有见必录、每日必记的习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直至二上鸡足山,因“忽病足,不良于行”才停止跋涉,但仍手不停挥,用3个月时间撰修了《鸡山志》,为这名扬中外的佛教圣地增光。崇祯十四年(1641)一月,他才55岁就精疲力竭,由地方官府派人护送东归,次年就与世长辞了,但他留下的日记却辉耀山河,与世长存。

徐霞客早逝,来不及整理出书,遗稿散存有所佚失,他的手稿被视为奇珍,辗转传抄、广泛流传。直至他逝世后的一百三十多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九月,族人徐镇多方搜集抄本,认真核对校勘,才有了第一部用雕版印刷的游记面世。其后的二百多年中,又有多种木刻、石印、铅印的全本和选注本,各有千秋,也多有缺憾。云南大学教授朱惠荣,经过六年半的努力,他的《徐霞客游记校注》于1976年10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记原文约63万字,校注本比旧版新增补158天日记,约15万字。全书注释达4000多条,约26万字,为研究《徐霞客游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99年4月,《徐霞客游记校注》第三次印刷的增订本中,还在附录中增补了徐霞客的遗诗遗文。

《徐霞客游记》篇幅浩大,内容丰富,既开辟了旅游探险的蹊径,又攀登了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顶峰,其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超前的地理考察方法

徐露客率先从实际出发,采用了近代世界地理研究中才较为普遍运用的系统观察方法。实践这种方法,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勇气。崇祯十年(1637)二三月间,他乘舟沿潇湘考察,二月十一日晨,客船被群盗劫持,洗劫一空,乘客都被赤身裸体地赶下齐腰深的水中,还是邻舟人可怜他身无衣服蔽体,加以救济。在那样窘迫的情况下他仍不止步,多方筹措路费,包括立券以二十亩地田租作抵押借贷银两。三月初他大病了一场,病稍好一点又继续进行考察,二十八日抵达潇水源,攀峻岭,穿深箐,在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山高无水,有火难炊,伴着篝火过夜。二十九日黎明,当他“仰见三分石露影在指颐间”时,立即兴奋不已,“忍饥冲湿箐而南”,终于弄清了三分石为潇水、岿水、沲水的分水处,三水均注入湘江,纠正了前人的误判。

徐霞客正是运用这种实地考察、系统观察的方法,对所经之处的地理、地质、水文、植被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并作了详细记录,完成了对金沙江、南北盘江、澜沧江怒江、礼仁河等两大支流的考察。通过实地勘探,否定沿袭了几千年的“岷山导流”的结论,断定金沙江为长江的正源。这种系统地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科学方法,代表了世界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赞扬说:“他的游记读起来不像是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探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二、领先的岩溶研究成果

徐霞客运用当时最先进的考察方法,徒步横跨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全面考察了我国连续分布面积最广的岩溶地貌区,仔细观察了岩溶洞穴达一百多个,并作了精确的描述。

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他到达向往已久的桂林,其中对伏波山东麓的玩珠洞有这样一段描绘:

石壁下重江,裂隙两层,一横者下卧波上,一竖者上穷山巅。卧波上者下石浮敞为台,上石斜复之。一石柱下垂复崖外,直抵下石,如莲萼倒挂,不属于下者仅寸有余焉。是名“伏波试剑石”。盖其剑非竖劈,向横披者也。后壁上双纹若缕,红白灿然,蜿蜒相向。有圆岩三晕,恰当其首,如二龙戏珠,故旧名戏珠。

像这样详尽生动的描述多处可见。他在粤、黔、滇溶岩地貌的系统考察中,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比较,得出正确的科学论断。如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二十八日日记,对三省地貌作了概括比较:

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滇山唯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粤山唯石,故多穿穴之流,水悉澄清,而黔流亦界二者之间。

这些记述突出了水在形成地貌中的重要性,考察的分类与现代地质学家对西南地区溶岩地貌分类相吻合,因而为后人所叹服。

三、独到的自然景观描述

徐霞客既是地理考察的科学家,又是游记写作的文学家,双重的修养使他独具慧眼,见他人所未见,写他人所未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崇祯六年(1633)八月初十日,他在游恒山箭峰岭写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隤,翠蜚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尤古。

一幅石树辉映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初,他经过几天的翻山越岭,考察了腾越州温泉,即今腾冲火山热海,在初七日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溯小溪西上,半里,坡间烟势更大,见石坡平突,东北开一穴,如仰口而张其腭,其中下绾如喉,水与气从中喷出,如有炉鼓风煽焰于下,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或跃时,风从中卷,水辄旁射,揽入于数尺外,飞沫犹灼人面也。

如非细致观察,亲自体验,绝作不出如此质朴而生动的描述。

四、多彩的人文遗存记录

瑰丽江山因风流人物而增色,自然景观因人文遗存而添彩。徐霞客在日记和诗文中既留下大量科学考察的实录,也留下了不少人文遗存,二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闪耀出灿烂光彩。

他十分珍视文化遗存,每到州府都要索要县志、府志,有时为印制未成虽为耽误旅程而焦急,也耐心地催索等待。珍贵的石刻或拓片、或抄录,甚至不顾爬高的危险。崇祯十年(1637)五月初七,他冒着滂沱大雨穿云崖,有这样一段记载:

崖在土庙东南绝壁下,洞口亦东南向。其洞高穹爽朗,后与左右分穿三窍,左窍旁透洞前,后与有其窍小而暗,不行也。洞内镌桂林十二崖十二洞歌,乃宋人笔。余喜其名,欲录之,而高不可及。道士搬二梯倚岩间,缘缘分录,录完出洞。

日记中记录的众多人物,有游伴、向导、通司、足夫等,实际上是一个不固定的旅游团队,其中有关人物的记录寥寥数语,却栩栩如生。最突出的是高僧静闻。他在迎福出家二十年,刺血写成《法华经》,志在山水,从西游开始就与徐霞客相伴,是其志同道合的游伴、旅游途中的助手。他严守戒律,行船中宁愿蓬头垢面也不肯浣洗,甚至不吐一口唾沫,以免污染河水。楚游遇盗,为保护游客,直面群盗,被刺数刀,被赶下水仍不忘保护书籍文稿,把书箱顶在头上以免沾湿。后伤病不起,寄榻广西南宁崇圣寺直到去世,遗骸葬于他向往的鸡足山。徐霞客在《哭静闻禅侣》诗中写道:“一番魔障一番憨,梦寐名山亦是贪。井不及泉无论九,河难复渡尚呼三!疲津此子心惟佛,移谷愚公骨作男。”表达了对这位憨厚耿直菩萨心肠的僧侣的沉痛悼念之情。

徐霞客还在《滇游日记二》中记录了云南土司制度的危害。土司盘踞,使云南到广西的道路阻塞,彝族民众深受其害,“迤东之州,石屏为最盛;迤东之堡聚、宝秀为最盛。皆免于普祸也。县以江川为最凋,州以师宗为最敝,堡聚以南庄诸处为最惨。皆为普所蹂躏也”。深刻揭露了普姓土司独霸一方的劣迹。日记中进一步记录了土司之间的纷争,如:“土司糜烂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长也。”“诸彝之苦于土司糜烂,真是痛心疾首!”他认为彝族人不通汉语,最容易受愚弄煽动,成为土司间争斗渔利的工具。徐霞客对土司深恶痛绝,对少数民族民众寄予深切的关怀和同情。

徐霞客足迹所到,无不处处留下人文遗存,为祖国绚丽壮美的河山增色添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