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霞客三游雁荡

徐霞客三游雁荡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万历四十一年四月、崇祯五年三月及四月,徐霞客先后三次游历雁荡山,作有《游雁宕山日记》前、后各一篇,共7000余字。徐霞客第一次游雁荡,历时五天。徐霞客初游雁荡山时间不长,仅游览了“二灵一龙”一线景点。同年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八日,徐霞客第三次考察雁荡山,历时11天。徐霞客三游雁荡,坚韧不拔,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历经艰险,具有大无畏精神。徐霞客,永远陪伴着游客欣赏优美的雁荡风光。
徐霞客三游雁荡_雁荡风物

徐霞客三游雁荡

徐霞客(1587—1641),明代著名旅行家、探险家、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幼年好学,少负奇气,博览古今史籍图经地志。因见明末政治黑暗,厌弃科举仕途,摈弃功名利禄,自22岁开始,专心旅行,遍游四方山水,历时30余年,足迹所至,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几乎遍及全国,旅途中颇尝艰险。徐霞客不仅是观光者,还是探险家、旅行家。他观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由友人季会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清代史学家赵翼《徐霞客游记·题词》载:“问渠意何为?曰欲穷壮观。将成一家言,亲历异遥盼。”清代钱谦益称《徐霞客游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徐霞客与他的游记,有“千古奇人,千古奇书”之誉。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崇祯五年(1632)三月及四月,徐霞客先后三次游历雁荡山,作有《游雁宕山日记》前、后各一篇,共7000余字。

徐霞客第一次游雁荡,历时五天。据《游雁宕山日记》前篇载,万历四十一年四月初九,他离开天台山,初十抵黄岩。十一日,沿温台驿道经石坦乡盘山岭进入雁荡山。在大荆吃中饭后,涉蒲溪,过章义楼,观老僧岩,游东石梁洞,逾谢公岭,进入灵峰景区,遍游诸景后宿灵峰寺。次日,从灵峰至灵岩,沿途观赏了净名寺、水帘洞、响岩。进入灵岩景区,游龙鼻洞、天窗洞、小龙湫及天柱、展旗、独秀、卓笔、双鸾诸峰后,夜宿灵岩寺。第三天,度马鞍岭,游大龙湫,冒雨探险雁湖山顶,至常云峰、道松洞,投宿云静庵。十四日,徐霞客主仆三人偕僧人莲舟,强请清隐道人的徒弟带路,攀上龙湫背的一座峻峰,寻找大龙湫水源雁湖。道人指点雁湖在西腋一峰,还要翻过三座大山,然后推说有事下山了。他们向西越过一峰,路已绝。再越一峰后,就无路可走了。同行莲舟走不动了,由原路下山。他们三人向东越二岭,人迹罕至,无容足之地,只得下山,夜宿能仁寺。第五天,经四十九盘岭西出雁荡前往乐清。徐霞客初游雁荡山时间不长,仅游览了“二灵一龙”一线景点。

时隔20年后,崇祯五年早春时节,46岁的徐霞客重整行装,与族兄徐仲昭一起再游雁荡。三月二十日,路过临海小寒山时,投宿老友陈函辉家。当晚,陈宴请徐霞客时,席间曾问:“君曾一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听而色动。次日,天未晓,携草鞋叩友人卧榻外曰:“予且前往,归当语卿。”就直奔雁荡山,直到四月十六日才回天台山,历时20余天,可惜没有留下日记和其他史料,难以详考这次游踪。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八日,徐霞客第三次考察雁荡山,历时11天。据《游雁宕山日记》后篇载,他由天台经黄岩、大荆入山。五月初一,在灵岩天窗洞探险。初三,他从含珠峰下的凌云寺出发,沿溪北入石门,拾级攀登,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攀登上雁湖岗。初四,他与族兄仲昭偕僧人卧云,从罗汉寺出发,沿连云嶂之左,道松洞之右拾级西上,冒着葬身崖壑的危险,勇敢地攀登上雁荡山绝顶百岗尖,终于找到了大龙湫真正的源头。初六,登上小龙湫背,探明了小龙湫之源头。初七,自真济寺出发,越马家山岭,游览了荡阴的南阁诸景。初八日,直抵庄屋散水岩以西的洞仙坞。原定再游显胜门、石佛洞、仙桥等景点,因旅伴劳顿难行,只好放弃,东返大荆,结束了这次游程。

徐霞客三游雁荡,坚韧不拔,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历经艰险,具有大无畏精神。他为了探究大龙湫之水来自雁湖的传说,在初游雁荡时,在道人引导下,拄杖携仆在长满荆棘的崇山峻岭间攀登,常在无路可走时,披荆斩棘前进。“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到一悬崖边时,俯瞰石壁下有一级,为寻找攀援之路,解下四条足布连接起来,悬空垂下,先下一仆,他接着垂下,岂料只能勉强站住脚,无余地,脚下陡壁千丈。于是持足布复上,足布被突石所勒而断,险些掉下悬崖粉身碎骨。后复续悬布,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而出险。他在第三次游雁荡时,进灵岩天窗洞探险,“负梯破莽,率僮逾别坞,直至圆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则斫木横嵌夹石间,践木以升;复不及,则以绳引梯悬石隙之树,梯穷济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援树,遂入圆洞中”。在攀登小龙湫背寻找剑泉时,“当石削不受树,树尽不受履处,辄垂藤下”,或“缚木为梯升岩端”,历经艰险才达目的。这是何等的艰险,何等的坚毅!

徐霞客三游雁荡,还表现了尊重实践,勇于探索,穷究事理,求真务实,具有科学探险精神。他在初游雁荡时,攀登雁湖岗未果,一直耿耿于怀,想再探究竟。在第三次游雁荡时,他终于登上了雁湖岗,经考察,发现了雁湖岗有六个洼地,看到“水之分堕于南者,或自石门,或出凌云之梅雨,或为宝冠之飞瀑;其北堕者,则宕阴诸水也,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大龙湫源头究竟在何处?第二天,他历经千辛万苦登上百岗尖后,终于在绝顶之南和常云峰之北的夹坞之中,看清了大龙湫瀑布从卷崖中倾泻而下。后来,他又冒险攀上了小龙湫背(卧龙谷),在雁顶东南的铁板、屏霞二嶂的绝壑之中,探明了小龙湫的真正源头,从而指出了《雁荡山志》、《大明一统志》所说“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谬误。当徐霞客回到临海告别陈函辉时,陈函辉十分感动,曾赋诗送别:“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

1996年,在浙江雁荡徐霞客旅游文化活动暨学术交流会期间,由上海雕塑家陈道坦设计,温岭市古建公司雕刻的一尊徐霞客石像,耸立在灵岩景区双珠谷口。旁立徐霞客纪念碑,由谢军撰文。徐霞客,永远陪伴着游客欣赏优美的雁荡风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