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篇仁爱

第三篇仁爱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颜渊①问仁。——《颜渊》①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学生。可参第十九篇§351。孔子以为“仁”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非只言片语可以说明清楚。§26子张问仁于孔子。子张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

§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

①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学生。

②克:约束。

③复礼:重新回到礼的规范上。“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见于古《志》,参见《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二年》。

④天下:指当时的中国,即华夏地区,在今黄河流域

⑤目:主要内容。

⑥动:行动,做事。

⑦敏:聪明。

⑧请:愿。

⑨事斯语:按这番话的意思去做。斯,此。

【译】

颜渊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思想回到礼的规范上来,方能致力于行仁。一旦约束了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思想回到礼的规范上来,那么天下人的心思就会汇集到仁字上。致力于行仁是决定于自己的,难道是决定于别人吗?”颜渊说:“请教行仁的主要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看它,不合乎礼的不要听它,不合乎礼的不要说它,不合乎礼的不要做它。”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愿按先生这番话的意思去做。”

【注】

①知:同“智”。

②达:通晓,彻底理解。

③举:选拔。

④错:同“措”,安置。

⑤枉:弯,与直相反,比喻奸邪小人。古代堆木材,弯曲的放下面,直的放上面,久而久之,曲的也会变直。

⑥向:刚才。

⑦富:完备,含义丰富。

⑧舜:夏禹之前的帝王,国号为虞。

⑨有天下:登上帝位。

⑩皋陶(音高摇):舜帝的掌刑大夫。

【译】

樊迟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爱护别人。”又请教智的问题。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未能完全理解。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在奸邪小人之中当官,能使奸邪小人变为正直的人。”樊迟出来之后,碰见子夏,说:“刚才我拜见先生请教智的问题,先生说‘:选拔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在奸邪小人之中当官,能使奸邪小人变为正直的人。’是什么意思?”子夏说:“真是言简意赅啊!舜登上帝位之后,在许多人中进行挑选,选拔了皋陶,结果不仁的人远避而去了。汤登上帝位之后,在许多人中进行挑选,选拔了伊尹,结果不仁的人远避而去了。”

§2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执事,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注】

①居处:住在家里,泛指日常生活。

②恭:严于律己

③执事:主持公事,指当官。

④敬:忠于职守,认真做事。

⑤与:帮助。

⑥之:到。

⑦夷狄:东方民族为夷,北方民族为狄,泛指不谙文明礼义的边远地方。

【译】

樊迟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日常生活中要严于律己;一旦主持公事,就要忠于职守,认真从事;帮助别人要出于真心。即使到了夷狄那种不谙文明礼义的地方,这些优秀品德也是不可丢弃的。”

【注】

①仲弓:姓冉,名雍,孔子学生。

②大宾:贵宾,如天子或诸侯来使。 ③使:役使,指挥。

④承:奉命。

⑤大祭:祭祀天地神灵。

⑥所:代词,指恶名、坏事之类。

⑦欲:愿。

⑧勿:不要。

⑨施:加,推。

⑩邦:诸侯国。

【译】

仲弓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出门要像碰见贵宾一样彬彬有礼,役使百姓要像奉命祭祀天地神灵一样毕恭毕敬。自己不愿做的坏事,不想得到的恶名之类的东西,不要推给别人。无论在诸侯国,还是卿大夫领地,都不要与人结怨。”仲弓说:“我虽不聪明,愿按先生这番话的意思去做。”

§25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注】

①司马牛:名耕,宋国司马(主将)桓魋(音推)之弟,孔子学生。可参第十九篇§351。

②讱(音刃):复杂难言。孔子以为“仁”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非只言片语可以说明清楚。

③斯:则,承接连词

④得:能。

【译】

司马牛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仁这个问题很复杂,要说清楚是很难的。”(司马牛)说:“说起来既复杂又困难的,就称它为仁了吗?”孔子说:“按它的规范做已够难的了,把它说清楚能不难吗?”

§2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注】

①五者:五个要求,即下文恭、宽、信、敏、惠。

②敏:勤快。

③惠:善良。

④任焉:把重任交给他。焉,犹“之”。

【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能在全天下都按这五个要求来做,才称得上仁。”(子张说:)“请教具体内容。”(孔子)说:“严肃,宽厚,诚实,勤快,善良。严肃,别人就不会欺侮你;宽厚,就可以得到多数人的拥护;诚实,上司就会把重任交给你;勤快,就容易取得成功;善良,就够资格指使别人。”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注】

①刚:性格刚强,宁死不屈。

②毅: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③木:品行质朴,循规蹈矩。

④讷:不善言辞,不自我炫耀。

【译】

孔子说:“性格刚强,意志坚定,品行质朴,不善表白,能有这些特点,就近于仁了。”

§2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学生。

②言:词。一言,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实词),也可能是一个词组,也可能是一句话。详见下文。

③终身:终其身,即直到死。

④行之:按它的意思做。

⑤其:表推测语气的助词,犹“大概”。

⑥恕:凡事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美德。下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孔子对“恕”这个词的含义的最确切的理解,可参看§24有关注解。

【译】

子贡请教说:“有那么一个词而可以一辈子都照它的意思去做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它的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坏事,不想得到的恶名之类的东西,不要推给别人。”

§29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注】

①参(音身):姓曾,字子舆,孔子学生。据传曾参的学生参加了《论语》编写,因而尊称其师为曾子。其余依此类推。

②道:为人处世的思想主张。

③一以贯之:一即上章的一言;以,连词,犹“而”;贯,穿,犹“概括”;之,指吾道。

④唯:应答之词,犹“是”。

⑤夫子:先生,指孔子。以下是曾参对孔子为人处世的思想主张的理解,当以上章孔子自我说解为准。有人怀疑此处之“忠”字为后人所加,非曾参原意。

【译】

孔子说:“参呀!我的思想主张有一个词可以把它概括出来。”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了。同学们问道:“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思想主张,就是‘忠恕’而已。”

【注】

①博施:广泛施行恩惠。

②济众: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③何事:犹“何止”。

④必:果真。

⑤尧:舜之前的帝王,国号为唐。

⑥其:表委婉语气的助词。

⑦犹:尚且。

⑧病诸:病之乎,把这样做看作难事呢。病,难。

⑨夫:语首助词,多用在议论句之首。

立人:使别人也能立足于世。

【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向百姓广泛施行恩惠,又能帮助许多人渡过难关,您看这种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仁人吗?”孔子说:“哪止是仁人!果真能这样做,那是圣人呀!尧、舜也还把这样做看作难事呢!作为仁人,自己想在社会上立住脚,就会使别人也能在社会上立住脚;希望自己在事业上畅通无阻,就会使别人也能在事业上畅通无阻。能拿自己心思比照别人心思的,可以称得上大仁了。”§3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注】

①能:懂得。

②好人:喜欢某种人。好,爱好之好。

③恶(音误)人:厌恶某种人。孔子以为只有仁人才了解是非标准,懂得哪种人值得赞扬,值得结交,哪种人要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即上文所谓“知人”。

【译】

孔子说:“只有仁人懂得喜欢哪种人,懂得厌恶哪种人。”

§3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注】

①志士:坚持正义而有节操的人。

②害:背弃,断送。

③杀身:牺牲自己。

④成:保全。

【译】

孔子说“:坚持正义而有节操的仁人,不会为了求得自身生存而背弃仁义,只会牺牲自己以保全仁义。”

§3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注】

①斯:则,承接连词。

【译】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只要我们想行仁,仁就会降到我们身上的。”

§34原思,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注】

①原思:姓原,名宪,孔子学生。

②为:担任。

③之:指孔子。

④宰:财务总管。此时孔子为鲁国大夫,所以雇用原思担任孔府总管。

⑤与:给。

⑥粟:小米,泛指五谷。

⑦九百:九百斗。粟九百,九百斗粟,是孔子给原思的年薪。

⑧辞:推辞。

⑨毋(音吴):不要推辞。

⑩邻里乡党: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文中邻里乡党借代乡亲。

【译】

原思当了孔府财务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粮食的年薪,原思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拿回去送给你的乡亲吧!”

§35互乡难与言。童子,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

【注】

①互乡:地名,借代互乡之人。

②难与言:难与之交谈,是说对方地方风气差,品德低劣的委婉语。

③童子:互乡童子。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少年称为童子。

④见:被孔子召见。

⑤惑:不理解。

⑥与:通“誉”,赞许,帮助。下文两个“与”字同此。

⑦唯:责问,责难。唯何甚,责难人家何必太过分。甚,过分。

⑧洁己:洁身自好。

⑨保:守,停留。

⑩往:昔,过去的所作所为。

【译】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说话。有位少年被孔子召见,弟子们感到困惑不解。孔子说:“我们应当鼓励他向好的方面进取,而不应当促其后退,责难别人何必太过分?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们就应帮助他洁身自好,而不应当把目光停留在他以往的表现上。”

【注】

①师冕:名叫冕的乐师。当时宫廷乐师由盲人充当,有一定社会地位。

②及:到达。

③席:铺在地面用作坐具的席子。中国至晋代才发明椅子。

④皆:同“偕”,陪同。

⑤某:代一个人姓名。下文某,代另一人姓名。

⑥斯:此,代方位。

⑦道:礼节。

⑧与:同“欤”,表疑问语气的助词。

⑨然:表应答之词,犹是。

⑩固:原本。

【译】

乐师冕拜见孔子。到了台阶之下,孔子说:“是台阶了。”到了坐席边上,孔子说:“是坐席了。”陪同客人坐下来之后,孔子说:“某人坐在这里,某人坐在这里。”师冕离开了。子张请教说:“这就是同乐师交谈的礼节吗?”孔子说:“是的,这些本就是帮助乐师的应有礼节。”

§3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注】

①当:值,正好碰上。

【译】

孔子说:“要是正好碰上可以行仁的机会,不必让给老师去做。”

§3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注】

①而:通“如”。

②如礼何:如何言礼。孔子以为仁是为人处世之本,礼次之,乐再次之,仁如不存,则无从言礼乐。

【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谈得上乐?”

§3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注】

①约:简,贫穷。

②乐:富裕。不可以长处乐,即所谓“富贵思淫逸”也。

③安仁:因施仁而得安。

④利仁:因施仁而得利。

【译】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于贫穷之中,也不能长期处于富裕之中。仁人因施仁而得到安宁,聪明人因施仁而得到利益。”

§40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注】

①尚之:过之。尚,通“上”,高过;之,指仁。

②为:所谓。

③加:欺凌。

④一日:形容时间短,并非确数。

⑤我未见力不足者:以下省略“而可成仁”。

⑥盖:表推测之词,犹“也许”。

【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行仁的人会厌恶不仁的人。在喜欢行仁的人的心目中,没有什么高过仁的了。而厌恶不仁者的人,他的所谓仁,只是不让不仁者欺侮到他身上,能有一天把他的气力用在行仁之上吗?我没有见过不把足够气力用在行仁之上而能达到行仁目的的。也许有这样的人吧,可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41子曰:“臧文仲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

【注】

①臧文仲:鲁大夫臧孙辰,为司寇大夫(掌刑大夫)。

②其:表推测语气助词。

③窃位:身居官位而不为国家尽心尽力。

④柳下惠:展禽,鲁国贤大夫,为法官,封地为柳,死后谥(音式)号曰惠。下,盖指屡屡被罢官的意思。古人载名于典籍者,往往与其生前行事有关。

⑤与立:与之立于朝。不与立,委婉语,意为臧文仲嫉妒贤能,排挤柳下惠。

【译】

孔子说:“臧文仲想必是个窃取官位而不肯为朝廷尽心尽力的人吧!明知道柳下惠贤明,却不愿同他一起为朝廷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