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十三篇知人

第十三篇知人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子路最终在卫国内部争权夺位的政变之中成为牺牲品。子路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故他人不忍欺之。——《先进》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公冶长》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比谁更聪明?”孔子借此激励子贡修身进德。参看下一章与第廿二篇§383§246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①诸②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223子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注】

①不己知:不知己,不了解我们。知,含有器重的意思。

【译】

孔子说:“不必担忧别人不了解我们,值得担忧的是我们不了解别人。”

§22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

【注】

①所以:何以,用什么手段(做事)。

②所由:何由,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的)。

③所安:何安,安于什么现状。

④焉廋(音搜):哪能隐瞒。廋:匿,隐瞒。

【译】

孔子说:“仔细看看人家用什么手段做事,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的,安于什么样的现状。如能这样,人家哪能隐瞒得了自己的为人呢?人家哪能隐瞒得了自己的为人呢?”

§225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

①恶之:厌恶某个人。

【译】

孔子说:“当许多人厌恶某个人时,我们一定要对这个人进行仔细考察。当许多人喜欢某个人时,我们也一定要对这个人进行仔细考察。”

§22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

【注】

①乡人:整个地方的人。

②未可:还不可以下结论。

③乡人之善者:善之乡人,品行优秀的地方人。之……者,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

【译】

子贡请教说:“整个地方的人都喜欢某个人,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可以下结论。”“整个地方的人都厌恶某个人,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可以下结论。总不如地方上品行优秀的人喜欢某个人,地方上品行低劣的人厌恶某个人。”

§22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注】

①党:类。人的过失,都由所属类型决定,如正直的人以改邪为义,容易失于宽容;仁人以恻隐为善,容易失于容邪。

【译】

孔子说:“人的过失,都与他们所属类型有关。仔细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失,就可以了解他的仁心如何。”

§228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注】

①适道:走向正道。适,往。

②权:通权达变,如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译】

孔子说:“可以共同求学,还不能断定可以共同走向正道;可以共同走向正道,还不能断定可以共同立足于社会;可以共同立足于社会,还不能断定可以共同通权达变。”

§22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

【注】

①岁寒:寒冬,比喻乱世。

②松柏:比喻高风亮节者。

③雕:同“凋”,落叶

【译】

孔子说:“只有到了寒冬,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230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罕》

【注】

①苗:禾苗,未孕穗的稻子。

②秀:孕穗。苗而不秀,比喻少年即遭夭折或堕落者。

③实:结实。秀而不实,比喻修身进德成而人亡,或功业未成者。如颜渊,据传29岁即亡,原宪终生功业未成。

【译】

孔子说:“禾苗长成而不孕穗的也是有的呀!孕穗之后结不出稻谷的也是有的呀!”

§231子曰“:论笃,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

【注】

①论笃:持论厚道。如明知世道日坏,而不忍直斥其非;当政腐败日甚,而不忍直斥其恶。

②是: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同“唯命是从”之是。

③与:通“誉”,赞赏。

④色庄:仅仅表面严肃。孔子以为赞赏持论厚道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以仁恕为怀的君子,一种是以乱为治、趋炎附势的伪君子。

【译】

孔子说:“赞赏持论厚道的,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呢,还是仅仅表面严肃的人呢?”

§23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注】

①鲜矣仁:即仁鲜矣。鲜,少。

【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人喜欢的伪善脸孔,这种人是没有多少仁心的。”

§23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注】

①后生:年轻人。

②来者:将来。

③今:时贤。如鲁之柳下惠,卫之蘧伯玉。

④无闻:没有好名声。

【译】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哪能料到他们将来不如当今的贤人呢?但如到了四五十岁仍默默无闻的话,也就不值得令人敬畏了。”

§234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注】

①师与商:子张与子夏,都是孔门高足。

②贤:聪明。

③愈:超过。

④过犹不及:孔子主张中庸,所以对聪明才智的要求也是一样不偏不倚。

【译】

子贡请教说:“师与商比,谁聪明?”孔子说:“师过于聪明,商不够聪明。”说:“这样看来师超过商了?”孔子说:“过分聪明与不够聪明是差不多的。”

§235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注】

①孟武伯:见第二篇§15注①。

②不知也:孔子以为仁复杂而难言,所以凡是关于某个人仁心如何的问题,基本推说不知。

③赋:兵赋。子路为人廉洁公正,所以说可使治其兵赋。

④千室之邑:指卿大夫封地。室,家;邑,小于城者。

⑤百乘:赋税可致百辆战车。百乘之家,也指卿大夫封地。千室之邑与百乘之家为互文。

⑥宰:理财的总管。

⑦束带:穿上礼服后在外面扎上腰带。

⑧宾客:诸侯来使。可使与宾客言,即可使胜任外交之职。

【译】

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由嘛,要是有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可以派他去掌管兵赋。不知道他的仁心如何。”(孟武伯又问:)“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求嘛,要是有一个拥有千户人家或百辆战车的卿大夫领地,可以派他去当掌管钱财的总管。不知道他的仁心如何。”(孟武伯又问:)“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赤嘛,要是在朝廷上穿上礼服,扎上腰带,可以派他接待诸侯来宾。不知道他的仁心如何。”

§236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注】

①从政:参加国家管理。

②果:果敢。

③何有:意为有何难,省略语。

④达:通晓事理。

⑤艺:多才多艺。

【译】

季康子问:“仲由可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果敢,对于从政又有何难?”说:“赐可让他从政吗?”说“:赐通晓事理,对于从政又有何难?”说:“求可让他从政吗?”说:“求多才多艺,对于从政又有何难?”

§237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

【注】

①季子然:季康子族人,或以为季襄。

②谓:通“为”,充当。

③大臣:良臣,优秀臣子。大,美称之词,如大王、大夫之大。

④异之问:问异。异,品学奇异者。

⑤曾:乃,原来。

⑥道:礼义。

⑦止:自动辞职。

⑧具臣:实用的臣子。可参本篇§235。

⑨弑父与君,亦不从也:意在言外,警告季氏大权独揽时不可做出弑君父的蠢事。

【译】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称为优秀的臣子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打听的是什么奇异之士,原来打听的是由与求!所谓优秀的臣子,要以礼义事奉国君,做不到就自动辞职。如今由与求只可充当普通实用的臣子。”(季子然)说:“如此说来,可使他们听从指挥吗?”孔子说:“要是企图弑君杀父的话,是不可能使他们听从的。”

§238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

【注】

①闵子:闵子骞。

②訚(音寅)訚如:和颜悦色的样子。

③行行如:表情刚烈的样子。

④侃侃如:随和乐观的样子。

⑤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以为生当乱世,暴政猖獗,为人处世不可过于刚烈,而应危行言逊,以求明哲保身。子路秉性正直,疾恶如仇,而不知通权达变。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子路最终在卫国内部争权夺位的政变之中成为牺牲品。可参看《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五年》。

【译】

闵子陪伴在先生身边,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子路,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冉有、子贡,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孔子心里高兴,(又感叹地)说:“像仲由这副样子,恐怕得不到善终。”

§239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

【注】

①片言:单方面口供。

②折狱:断案。

③宿诺:答应别人的诺言未能当天兑现,而让它过了一夜。宿(音朽),经过一夜。子路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故他人不忍欺之。

【译】

孔子说:“凭单方面口供也可以断案的,想必只有仲由吧!”因为子路答应过别人的诺言,是不会让它过夜的。

§240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注】

①三月:好几个月。

②日月至焉:日至焉、月至焉,形容时间短。

③已:止。

【译】

孔子说:“回呀,他的心思好几个月不会背弃仁义。其他人呢,或一天到了,或一个月到了,就停止努力了。”

§241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恸?”——《先进》

【注】

①恸(音痛):悲伤之极。

②夫人:此人,指颜渊。夫人之为恸,即为夫人恸。之,结构助词。

③谁恸:恸谁。

【译】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随而来的人说:“先生太伤心了!”(孔子)说:“真的很伤心吗?不为这样的人伤心,为谁伤心呢?”

§242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注】

①谓:谈论,提起。

②惜:为颜渊早亡而痛惜。

【译】

孔子谈起颜渊,说:“痛惜呀!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未看到他止步不前。”

§24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注】

①迁怒:本当责于己者而移责于人。怒,责。

②贰过:重犯相同或类似的过错。

【译】

哀公问:“弟子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本应责备自己的,不会去责备别人,不会犯相同或类似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如今没有这样的弟子了,也未听说过有好学的人。”

§244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注】

①女:同“汝”,你。

②孰愈:谁更聪明。

③望:抬头看,表示敬重。

④知:推测。

⑤弗:不。

【译】

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比谁更聪明?”子贡)回答说:“我哪敢抬头望颜回?回听到一点道理,就能用它推出十点道理;我听到一点道理,只能用它推出两点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245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

【注】

①器:指祭器。比喻子贡是廊庙之才。

②瑚琏:可容一升的祭器。比喻子贡虽是廊庙之才,惜其胸怀不广,器量有限。孔子借此激励子贡修身进德。旧注误。参看下一章与第廿二篇§383

【译】

子贡请教说:“您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件祭器。”说:“是什么祭器?”说:“是瑚琏。”

§246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

【注】

①加:欺凌。

②诸:于。

③及:达到。非尔所及,不是你所能做到的。这是孔子有意鞭策子贡加强修身进德而说的话。后来子贡所以能功成名就,并且成为孔子屏障,与孔子的精心教诲是分不开的。参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

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欺凌我,我也愿自己不去欺凌别人。”孔子说:“赐呀,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247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

【注】

①子贱:姓宓(音密),名不齐,孔子学生。

②若:此。

③斯:则。

④取斯:学到这种品德。斯,此。

【译】

孔子谈起子贱:“这个人真是品行高尚的人啊!鲁国要是没有品行高尚的君子的话,那么他从哪里学到这种美德?”

§248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

【注】

①南容:指南宫适(通括),字子容,孔子学生。

②废:不为当局所用。

③子:女儿。

④妻之:嫁给他为妻。可参本篇§253。

【译】

孔子谈起南容,说:“国家崇尚仁义道德时,不会为当局所废弃;国家丧失仁义道德时,也可免于受刑或杀戮。”就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249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

【注】

①公冶长:孔子学生。

②缧绁(音雷谢):囚禁。缧,同累,绳索;绁,缚。

【译】

孔子谈起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这种人即使处于囚禁之中,也不是他的罪。”就把自己女儿嫁给他为妻

§250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注】

①仲弓:姓冉,名雍,孔子学生,以德行称。

②犁牛:耕牛。

③子:幼犊,比喻仲弓,因其出身农家。

④骍(音星):鲜红。形容初生幼犊的肤色。

⑤角:弯曲。形容初生幼犊的形状。

⑥用:指用作祭品。比喻派大用场。

⑦山川:指山川之神。

⑧舍:放弃。孔子以为仲弓虽出身农家,然而天分高,资质佳,必将大有作为。参看下一章。

【译】

孔子谈起仲弓,说:“耕牛初生下来的小犊,浑身鲜红,体形弯曲,即使不用它作为祭品,山川的神灵会舍得它吗?”

§251子曰:“雍可使南面。”——《雍也》

【注】

①南面:天子或诸侯的代称,文中指后者。在中国古代,凡为王侯者,必坐北面南以见臣子,故南面为王侯之代名词。孔子以为以冉雍之德才,远胜过那些尸位素餐的王侯,故有此说。由此可见,孔子此说与司马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主思想有相通之处。

【译】

孔子说:“冉雍这种人可让他充当诸侯。”

§25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

【注】

①子桑伯子:姓桑,名雩(音鱼),鲁之高士。

②可:赞肯之词,犹“好”。指品质而言。

③简:粗野。指作风随便,不讲礼节。

④居敬:严于律己

⑤行简:随和,宽以待人。

⑥临:治理。

⑦然:正确。

【译】

仲弓打听子桑伯子的为人。孔子说:“好的,只是随便了些。”仲弓说:“对自己严格,对别人随便,拿这种作风治理百姓,不是很好吗?如果对自己随便,对别人也随便,不是太随便了吗?”孔子说:“冉雍的话是对的。”

§253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

【注】

①①羿(音异):夏代有穷国国君,善射,篡夺夏后相之位,最后为其臣寒浞所杀。

②奡(音傲):寒浞之子,力大无穷,可以陆地上撑船,在水中把大船荡翻,篡夺了有穷国君位,后为夏后少康所杀。奡,也作浇。

③荡:颠覆。

④稷(音季):名弃,周之始祖。

⑤躬稼:亲自播种五谷。

⑥夫子不答:南宫适以禹、稷比孔子,故孔子不好意思回答。

⑦若:此。

【译】

南宫适向孔子请教说:“羿善于射箭,奡力能翻船,却得不到善终。禹、稷亲自播种五谷,却拥有帝位。”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了。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品行高尚的人啊!这个人真是看重美德啊!”

§254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注】

①子羔:高柴,孔子学生,性愚又懒,不肯长进。

②贼:害。

③夫人:此人,指费地百姓。孔子以为子羔德业未成,难以治民,故有此说。

④社稷:土地与五谷之神。子路时为季氏家臣,欲荐子羔为费宰,以为有民人、有社稷,纵不读书也可治民。

⑤是故:所以。

⑥夫:犹“彼”。

【译】

子路想让子羔当费地长官。孔子说:“这样做会使他成为伤害那里百姓的人。”子路说:“那里有百姓,有土地与五谷之神,为什么定要读书,才称得上是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耍嘴皮子的人。”

§255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注】

①昼寝:大白天躺在床上休息。

②粪土:污泥。粪,污秽。

③圬:粉刷。

④诛:以言相责。于予与何诛,即“于予何诛与”。与,同“欤”。

【译】

宰予大白天躺在床上休息。孔子说:“朽木不可雕,污泥筑的墙不可粉刷。对于宰予这种人还谴责什么呢?”孔子又说:“原先我对于别人,听了他口头说的,就相信他实际会做到。如今我对于别人,听了他口头说的,还要仔细看看他能否真的做到。从宰予开始,我改变了原先那种做法。”

§256子曰:“孟公绰为赵、魏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宪问》

【注】

①孟公绰:见第七篇§119注④。

②赵、魏:晋国两家卿大夫。孔子时,赵有赵武子、赵简子;魏有魏献子、魏桓子。

③老:家臣,卿大夫领地的总管。

④优:有余,指能力而言。赵、魏两家势力强,领地太平而事少,如使清心寡欲的孟公绰去治理,其才干虽平庸,也绰绰有余。

⑤滕、薛:诸侯小国,故地皆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春秋末世,战乱频仍,滕、薛国小势弱而事烦,以孟公绰之才,难以为其大夫。

【译】

孔子说:“假如让孟公绰当赵、魏两家领地总管,则绰绰有余,却不可以让他去当滕、薛两国的大夫。”

§257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宪问》

【注】

①阙党:地名,阙里辖之。

②将命:给宾主传话。将,传送;命,意旨。

③益者:肯求进步的人。

④位:成人之位。

⑤先生:年长者。

⑥速成:对急于求成的讽刺说法。

【译】

阙党这个地方有位少年(充当了孔府)为宾主传话(的小厮)。有人打听这位少年,说:“是个肯求进步的人吗?”孔子说:“我发现他曾坐在成人位置上,发现他曾与年纪比他大的人并排走路。可见不是要求进步的人,而是想急于求成的人。”

§25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宪问》

【注】

①公叔文子:名拔,《春秋左氏传》作发,卫献公之孙,卫大夫。可参第七篇§132。

②臣:家臣,卿大夫的幕僚。

③僎(音寻):也作选,人名。原为公叔文子家臣,后为公叔文子推荐,任为大夫,故称大夫。

④升:登。

⑤公:朝廷。升诸公,登上朝廷,意为当上大夫。

⑥文:《周礼·谥法》云:道德博厚,慈惠爱民,可谥为文。孔子以为公叔文子宽厚爱才,合乎谥号“文”的要求。

【译】

公叔文子的家臣,而后当上大夫的僎,由于公叔文子推荐,与公叔文子一起登上朝廷。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公叔文子可以在百年之后得到‘文’的美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