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人不易,用人更难

知人不易,用人更难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熙深知知人之不易,更知用人之难。在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要谋士许衡就向他提出了“知人不易,用人更难”的观点。许衡曾多次上疏,建议元世祖在用人问题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用人是一个高深的学问,知人不易,用人更难。许衡还指出,任用了贤能,使其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也是不容易的。许衡从“知人不易,用人更难”的角度,说明如何知人与用人的道理,是很有见地的,不仅对元世祖用人产生过一定影响,后世亦颇值得借鉴。

知人、识人是用人的前提,但毕竟,用人既要根据人才的特点,又要结合事情的难易。用人艺术需要更加深邃的洞察眼光和协调手段,而且用人是以“成败”这个硬指标来检验效果的。

康熙深知知人之不易,更知用人之难。惟其如此,他在这两方面都细心体察、慎之又慎。如三藩之乱中,郑经曾与耿精忠合谋进攻广东,耿藩降清后,郑经仍旧纠合旧部骚扰沿海一带,烧杀抢掠,一派海盗行径。康熙知道姚启圣了解东南沿海情况,且能担大任,便起用姚启圣征讨郑经,率兵收复台湾。姚启圣上任后,与地方官员和各路军队通力合作,大败郑军主力。同时采取招抚政策,瓦解郑军内部,先后大约有十三万郑氏官兵归顺清廷,从而使台湾郑氏集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姚启圣也因此功而被康熙授予兵部尚书之职。

姚启圣的个人成就正是康熙的知人之明造就的。在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要谋士许衡就向他提出了“知人不易,用人更难”的观点。

许衡曾多次上疏,建议元世祖在用人问题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用人是一个高深的学问,知人不易,用人更难。许衡认为官居高位的统治者很难了解下面的人。因为人性有易和险的区别,平易的人容易了解,城府深险的人则不易了解。再则,统治者面对的是一大批人而不是几个人,“寡则易知,众则难知,故在上者难于知下,而在下者易于知上,其势然也。处难知之地,御难知之人,欲其不见欺也难矣”。他还举例说:宋代名臣包拯算是明察之臣了,但他曾受过一个小吏的欺骗。一般官吏,受骗上当后仅仅办错一两件小事,影响较小;君主掌握着予夺、升黜、赏罚乃至生杀之权。如果用人有误,上当受骗,造成的危险则无法估量。况且,君主亦有好恶,看人与用人,难免把自己的感情掺杂其中,这样就使得在下的小人有可乘之机。“甚至本无喜也,诳之使喜;本无怒也,激之使怒;本不足爱也,而诳誉之使爱;本无可憎也,而强短之使憎。若是,则进者未必为君子,退者未必为小人。”这样,小人便会“挟其诈术,千蹊万径,以蛊君心。”这样的欺骗,即使是尧舜那样的圣明也是防范不及的。

许衡还指出,任用了贤能,使其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也是不容易的。除了贤才难于了解之外,贤才被授予官职也不等于发挥了作用。“人君知之,然君之命之,泛如厮养,贤者有不屑也。”对待任用的人才,随意指使,像对待蓄养的奴隶一样,呼来使去,这样,贤者是不会为你效力的。因此,除了识人之外,用人对贤才既要识之、任之,还要待之以礼,宠之以位,信用其言,才能使人真正发挥作用。

许衡从“知人不易,用人更难”的角度,说明如何知人与用人的道理,是很有见地的,不仅对元世祖用人产生过一定影响,后世亦颇值得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