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菱东京金融集团

三菱东京金融集团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三菱东京金融集团2001年4月东京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联手成立了共同控股公司“三菱东京金融集团”。新生的三菱东京FG总资产为109万亿日元,位列当时日本四大金融集团第三位、全球第五位。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均创立于1880年,均是日本历史悠久的银行之一。然而,事出意外,1月13日第一银行宣布撤回与三菱银行的合并意向,兼并宣告流产。

第一节 三菱东京金融集团

2001年4月东京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联手成立了共同控股公司“三菱东京金融集团”(4)(以下简称三菱东京FG)。新集团会长由三菱信托银行社长内海暎郎出任,社长由东京三菱银行行长三木繁光就任。最高经营责任人(CEO)由会长和社长兼任。新生的三菱东京FG总资产为109万亿日元,位列当时日本四大金融集团第三位、全球第五位。

一、东京三菱银行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银行业的不良债权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各家银行不良债权数额不同、处理速度不一,拉大了银行间竞争实力的距离。金融自由化步伐加快后,日本政府允许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使得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许多竞争力差的中小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其中不乏破产倒闭的银行。由于渐进式金融改革,保留了部分金融管制,因此金融市场空心化加剧,日本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商品等高技术方面,落后于欧美的虚弱体制,使得日本的银行在国际金融业的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日本银行业再掀兼并浪潮,1995年3月百年老银行——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捷足先登,率先宣布合并,并于1996年4月完成对等兼并,组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银行——东京三菱银行。

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均创立于1880年,均是日本历史悠久的银行之一。东京银行是战后日本唯一一家外汇汇兑专业银行,有着丰富的国际网络和经营国际汇兑业务的经验。三菱银行是三菱集团的核心银行,长期以来以健全经营为目标,集企业交易和个人商品开发能力于一身,资金规模高居日本银行业榜首,具有雄厚的竞争实力。

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兼并的目的在于:第一,可联手发挥海外业务优势,大规模打入国际金融市场;第二,可进一步优化内外经营网络,扬长避短,提高经济效益。由于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属于强强联合,互补性很强。因此,日本行政当局对这次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列入兼并目标的两行合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此后,1998年9月新银行与三菱集团旗下三菱信托银行、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明治生命保险签订了合作经营投资信托和证券业务的业务协议书,打开了通往发行金融债,经营信托、证券业务等全能银行业务的通道。合并后的“东京三菱银行”的存款余额占日本全国总存款余额的15%,海外营业收入高达当时日本11家主要商业银行海外营业收入总额的30%,成为当时国际金融界最大的商业银行。截止到1999年,东京三菱银行的资金规模达到48.291 5万亿日元,职员17 878人,国内营业网点325家,海外营业网点60家,是当时日本的第四大银行。

1.三菱银行

三菱银行的创始人是岩崎弥太郎。创业初期主营海运业。后在日本政府大力扶植下,积极承担军事物资运输,从而获得巨额利润。为了管理本公司财务资金,1873年9月岩崎弥太郎在大阪设立了经营跟单汇票的汇兑局,随后金融业务不断扩大,1880年4月正式创立三菱汇兑店。三菱汇兑店除了汇兑、跟单汇票之外,还开拓了存贷款和仓储业务,是三菱经营银行业务的初始阶段。1883年、1884年日本政府实施紧缩财政政策,经济出现萧条,三菱的主营业务海运业和共同运输公司受到冲击,1880年5月三菱汇兑店被迫关闭。1893年商法实施,三菱将私有制公司改制为合资公司,与第一百十九银行合并组建了新银行。1895年11月新银行以资本金100万日元设立三菱合资公司银行部。第一百十九银行退出历史舞台。

在企业内部设置银行部史无前例,正是凭借这一特殊的组织形态,三菱合资公司将矿山、造船公司主营业务紧密结合起来。资金人事同属同一主体,承担出纳和资金供给的银行部在促进公司其他事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伴随着三菱家族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1919年(大正8年)8月15日三菱合资公司银行部从三菱公司中分离,株式会社三菱银行正式创立,并于10月1日开始营业。

战争期间日本政府颁布《财政金融基本政策纲要》和《整备金融事业令》,将银行全部纳入政府统制之下。受日本政府统制政策影响,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的银行数骤减。其间,合并、收购以及退役银行数达到历史高位,截止到1941年年底,普通银行数减少至186家,1945年底进一步压缩至61家。其中,从1940年至1943年,三菱银行为适应战争需要,先后兼并了金原、东京中野和第一百银行。特别是通过兼并当时存款余额排行日本商业银行第七位的第一百银行,使得三菱银行实力大增,资本金达到1.35万亿日元,分理网点上升至177家,存款余额增至48亿日元(5),一跃成为仅次于三井银行(当时帝国银行)的第二大银行。此后,三菱银行在日本银行业中的地位一直保持领先。1948年10月,三菱银行根据《金融机构重建整备法》,改名为“千代田银行”。1953年7月,重新复名三菱银行。日本普通银行数的变化,以及存款占比前15家银行的结构变化如表36、表37所示:

表36 普通银行数的变化

注释:括号内数字为年平均。

资料来源:二村和之.银行合併の論理.1991:2.

表37 存款占比前15家银行的结构变化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齐藤诚.日本の金融再生戦略.2002:217.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菱银行损失惨重,纯亏损超过15亿日元,资本金损失九成以上,因此,战败后,在经济复兴阶段,三菱银行不得不动用12亿日元存款救急。此后,因冷战激化,美国转变对日改革政策,三菱银行得以顺利增资11亿日元,业务范围在企业超额借款和吸收存款的竞争中顺利扩张,经营业绩快速回升(6)

然而,受大众化路线和大量发行国债的新金融结构之影响,大兼并重新进入三菱银行的视角。1969年元旦,《读卖新闻》报道了“三菱银行、第一银行合并”的快讯,引起市场一片哗然。由于兼并主体方的三菱银行态度积极,日本银行总裁宇佐美(原三菱银行行长)公开表态赞同,大藏省也发表声明支持合并,根据日本金融以往的兼并经历,此次兼并似乎已毫无悬念。人们也普遍判断新一轮大兼并将卷土重来。然而,事出意外,1月13日第一银行宣布撤回与三菱银行的合并意向,兼并宣告流产。第一银行反悔的理由是领导层内部意见对立、职员工会强烈反对所致。这次兼并失败的后遗症持续时间较长。合并流产两年后,第一银行与日本劝业银行戏剧性地握手。对此三菱银行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保持了沉默。正如三井银行与第一银行分道扬镳后,在20多年漫长岁月中,不再愿意问津兼并的阵痛说明有巨大企业集团背景的银行之间的兼并难度巨大。

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中绝无仅有的“一县一行”主义政策框架下,实施的日本银行业的大兼并经过约半个世纪(自明治后半期)大调整,奠定了战后日本银行业的基本地图,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合并热能似乎消失殆尽。在长达48年的沉寂中,三菱银行与第一银行启动兼并会谈的消息对日本金融界的刺激可想而知。然而,兼并流产的结果,再度击退了市场对大兼并趋势的憧憬。此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再未出现波及全国的大兼并。直到1996年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兼并成功,再次打破了日本银行界维持已久的沉寂,敲响了大兼并的战鼓。

三菱银行是三菱集团的核心银行,无论是战前、战时还是战后,三菱银行和三菱集团之间一直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纽带关系之中。

三菱集团的前身是三菱财阀,创始于明治维新初期(1873年创建的“三菱商会”),它以海运业起家,依靠新政府的保护和“殖产兴业”的优惠政策在短期内积累了巨额资本,它以重工业为主线的经营结构,顺应了近代日本“富国强兵”的发展目标,开辟了依靠政府对外扩张战争和以军需膨胀推动的重化工业化的特殊道路。

三菱财阀是通过资本封闭式的家族康采恩,对多种经营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控制的垄断式企业治理结构,保持了三菱家族一贯奉行的独资路线,以及资本积累和资金调度内部化的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主导的解散财阀的改革政策下,三菱财阀被迫解散。此后,随着美国占领政策的转变,解体后的三菱系企业开始重新聚合,并恢复了三菱商号。由于战后禁止控股公司形态,因此50年代中期重新整合的三菱集团启用的是以三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的系列企业间交叉持股式的资本结构。

经过战后数十年的发展,三菱集团壮大成为位列六大企业集团(7)之首的日本最大的企业集团。三菱集团如此强大的实力优势与三菱银行对集团内企业控制力较强密切相关。在日本国内素有“组织之三菱”之称。三菱集团的核心机构——“周五会”是日本大企业集团中组织性最强的总经理会。它由三菱集团主要企业的经理组成,有独立的事务局,并能进行决策。参加“周五会”的企业,即三菱集团的主要成员企业之间立足于以交叉持股为根基的互助互利关系。三菱集团的“三大支柱”——三菱银行、三菱重工和三菱商事相互配合默契,发挥了其在资金、生产、流通领域的统帅作用。正是基于严密健全的组织架构和思想、行动的高度统一,使得三菱集团的实力不断扩大,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六大企业集团中一直占据优势。其中,三菱银行作为三菱集团的核心银行对集团内企业的贷款比率历来很高,投资持股和派遣领导是三菱银行强化对集团内部掌控的重要方法。

2.东京银行

东京银行成立于1947年1月,是日本的外汇专业银行,具有半官方性质。该行的前身是横滨正金银行。横滨正金银行起初是民间成立的私营银行,1880年2月28日根据《国立银行条例》在日本横滨挂牌开业。由于当时日本的对外贸易和银行外汇业务活动力量比较薄弱,日本政府为了对抗当时在日本对外贸易和对外金融活动中占统治地位的外国贸易公司和银行,在批准成立横滨正金银行的同时,还在资金方面给予了诸多优惠。1887年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日本银行业的对外活动实力,颁布了《横滨正金银行条例》,使该行成为专门办理外汇业务的外汇专业银行,并具有国家对外金融业务代表机构的色彩。在日本政府多项保护措施之下,战前的横滨正金银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外汇银行。1934年,该行在海外建立的分支机构多达28家之多,在国际上的声誉很高、影响较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军对日本银行业实施了“整编”。1947年1月,横滨正金银行被迫解散。同年,随着日本银行业的恢复和重建,东京银行在横滨正金银行的基础上得以重建,并定性为普通商业银行。1954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外汇银行法》,东京银行根据《外汇银行法》再度成为日本唯一的外汇专业银行。

截至1979年3月东京银行共有资本800亿日元,存款余额54 643亿日元,贷款余额34 064亿日元。存款量仅次于三井银行,贷款量仅次于协和银行(8)。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经营特点是:第一,与政府关系特殊。该行既是唯一接受日本政府外汇存款的银行,也是政府对外金融业务的代理机构。在外汇业务活动中受政府特殊优惠和保护,具有半官方性质。第二,与国内工商企业关系淡薄,通过贷款和投资持股与综合商社保持了密切关系。该行12家贷款客户中,有8家是日本代表性综合商社。主要投资对象集中在出口产业和综合商社。东京银行作为日本唯一一家外汇专业银行,国际金融经验丰富,在全世界拥有362个分支机构,在日本商业银行中排位第10。成为日本进入国际市场与欧美为伍,并以获取外汇为使命的“国策银行”。1992年随着《金融制度改革关联法》的颁布,东京银行面临了转制普通银行的选择。1996年4月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对等合并,组建了东京三菱银行,开始了新的旅程。

二、三菱东京金融集团的整合

在三菱东京FG中,除东京三菱银行是日本最大的都市银行外,三菱信托银行在吸收合并日本信托银行和东京信托银行后也成为日本最大的信托银行,并且两家银行业巨头又都是实力雄厚的三菱集团旗下的重要成员。

三菱东京FG在经营战略的立案、决策方面,原则上采取了由子公司负责制定、控股公司负责协调的“战略调整型”组织结构。控股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检查验证子公司制订的经营战略计划和集团公司战略的整合性,并对是否批准子公司的计划作出判断。为了避免业务重叠,削减成本,三菱东京FG推行了业务分管制等经营合理化措施。负责存款交易业务的主干体系集中在东京三菱银行。新三菱信托继续经营融资等金融业务的同时,经营资源向信托领域集中,通过成立法人专业部门、个人特化店、房地产、法人营业中心等与东京三菱银行互助互动,发挥整合作用。在整合分理网点方面,东京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共同组建分理网点,在同一门店内开展存款、住房贷款、信托商品等宽泛的金融商品业务,并互相免费开放ATM。三菱信托融入三菱东京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联手强化信托业务,提高利润方面。将银行顾客推荐给信托银行,并提供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的改革,对提升集团企业的凝聚力而言可谓是首屈一指。然而,有舆论认为三菱东京金融集团缺乏新鲜感,具有排他性,善守不善攻。因此,如何开拓零售金融业务是三菱东京面临的一大考验。

三菱东京FG的经营特点表现为:第一,是以外汇汇兑专业银行和都市银行为中心的金融集团;第二,集团以东京三菱银行为中心,自有资本比率高,国际金融业务实力强。正是基于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强强联合的基础,在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机构普遍业绩大滑坡的情况下,三菱东京金融集团成为四大金融集团中唯一一家可以不申请政府注资、不受行政压力限制、独自制定发展战略的金融机构。三菱东京FG以“多样化集团”为理念,以建设擅长资产运营和国际业务的综合金融机构为目标,致力于养老金业务、富裕阶层资产管理业务等。充分利用财务基盘、国际业务、信托业务领域的优势,通过发挥拥有众多三菱系大企业客户的旧财阀的凝聚力,将发展目标锁定在力争成为在综合金融服务业领域能与欧美金融机构并驾齐驱的实力金融机构。

尽管东京三菱银行在日本国内门店较少,但财务实力十分雄厚,加之三菱信托向东京三菱银行提供了土地信托、房地产中介、遗嘱信托等信托服务,强化了以富裕阶层为中心的综合交易。东京三菱银行拥有的金融资产超过1亿日元以上的客户数量是其他银行的两倍。

在零售业务部门,东京三菱银行为了降低成本,将销售途径明确划分为法人专管部门(分社)和个人专管部门(分行)。在普通存款方面,东京三菱银行于2001年1月起开征存折维持费。其理论依据是“80/20”原理。“80/20”原理由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烈度·柏瑞图提出。其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少数重要因子,便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即80%的价值来自20%因子,其余20%的价值则来自80%的因子。“80/20”原理在银行界表现得更为极端,即处于高端的20%的优质客户对其利润的贡献度可以高达150%,而处于低端的20%的客户相反会造成50%的亏损。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理论认为向所有顾客提供无差别化服务是不合理的。主张差别化服务的理论认为,区分优良顾客,配备优秀主管,提供周到服务才可能实现高利润。由于日本的银行不像欧美银行那样可以拒绝开设账户,所以日本各家银行都拥有众多的“休眠”存折,为了整顿这些长期需要管理却处于“休眠”状态的存折,东京三菱银行率先采取了加收维持费的措施。每月收费标准315日元,若存款余额超过10万日元免收手续费。对这一措施持反对意见的观点认为,此举有损银行的公共性,对此银行内部也有过相当激烈的争论,即使在该措施实施之后,抗议的声音依然不断。由于东京三菱银行正式收取存折维持费的同时,还推出了综合服务项目,以其便利性受到广泛好评,截至2001年4月,东京三菱银行的开户数达到4万,其作为呵护优质顾客的一种手段备受关注。

在国际业务方面,旧东京银行拥有60家海外网点,三菱信托在海外也有相当规模的投资银行业务,因此三菱东京FG的国际业务的总利润明显具有压倒性优势。

东京三菱银行和三菱集团FG内其他金融机构实施合并的主要目的是要强化投资银行业务,扩充东京三菱personal证券,推进与国际证券公司的合作。东京三菱银行动用500亿日元收购国际证券12%股份,成为国际证券第一大股东,同时还在股票、债券的承办、销售以及金融商品的共同开发方面加强了合作。令三和银行垂涎三尺的准大型优质证券公司、国际证券被东京三菱银行纳入旗下对提振东京三菱竞争力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1998年秋季,三菱集团的四家企业——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明治生命、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发表了合作声明,并计划成立共同控股公司。然而,由于与明治生命和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未能最终达成共识,使得合并计划中途流产。三菱信托银行作为信托银行界的领头企业,自立门户的意愿很强,并一直希望能与住友信托进行业务合作,加之有传闻说东京三菱有意与三和银行合并,因此兼并去向扑朔迷离。1999年夏季瑞穗集团诞生,不断加速的大型银行的重组浪潮最终迫使兼并毫无进展的东京三菱银行作出了与三菱信托进行经营统合的选择。这一举措不仅业务整合效果突出,而且与同业态银行之间的合并、统合相比重复性低。

总之,三菱东京FG从以三菱集团为背景的大企业,到个人顾客的基础雄厚、财务实力强胜的优势,为日后兼并日联控股集团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三菱东京FG为了与其他银行横向拉平不得不接受政府注资,但立即全部偿还的业绩无不证明三菱东京FG良好的财务基础。此外,三菱东京FG是日本银行业中唯一一家采用美国会计标准披露信息,并最早引入时价会计制度的金融机构。

2000年6月新任行长三木提出“加快行动速度”的口号,说明三菱东京FG开始反省慢三拍的性格。从原本不善宣传、说明责任欠缺的习性开始转向注重股票价格和评级等外部评价的新姿态不能不说是三菱东京FG的一大改观。三菱东京FG历年财务状况如图10所示。

图10 三菱东京FG历年财务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三菱东京FG2005年财报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