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热门考点1.心理学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4.马斯洛需要五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特征是受暗示性或称动摇性。“统我”的形成标志即自我是独立、完整和统一地,人格也开始具相对的稳定性。

本节热门考点

1.心理学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2.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3.意志的特征:目的性、克服困难、自我调节和控制。

4.马斯洛需要五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5.动机的分型:双趋、双避、趋避、双重或多重趋避。

一、心理学的概述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见图5-1。

图5-1 心理现象分类

3.心理实质的内容 心理的实质是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认识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记忆的概念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它是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思维是人脑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进行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特征

(1)间接性: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未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或其属性,以及推测和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

(2)概括性:思维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反映。

三、情绪过程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1.情绪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反映。

2.情感 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使人对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类特有的。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形式 喜悦、愤怒、悲哀、恐惧四类。

2.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的分类 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情绪的作用

1.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

2.情绪可以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3.情绪是从人类远古祖先的时代进化发展而来,而且随着大脑的发展而得到分化,它有很大的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价值。

四、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1.定义 意志是人通过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2.特征 ①目的性:人类的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动;②克服困难:人类的意志活动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的过程相伴随的。意志活动中的困难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③意志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人类的意志活动是自觉地将主观目的付诸实践,使内部的意识向外部的动作转化的过程。

(二)意志的品质

在意志活动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点,就形成了意志的品质。基本品质包括以下几种。

1.自觉性 又称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不屈从于其他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观念进行活动的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特征是受暗示性或称动摇性。

2.果断性 这是一种明辨是非,能够迅速而合理地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加以实现的意志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特征是优柔寡断。

3.坚韧性 又称顽强性或称毅力。是保证意志行动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目的的另一种极为重要的意志品质。

4.自制性 又称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管理自己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并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等方面的品质。

五、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种,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动机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2.分类 ①根据需要的对象: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根据动机持续的时间:长远性动机和短暂性动机;③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④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动机冲突的类型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六、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气质的概念、类型与意义

1.定义 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称之为“脾气”或“性情”。

2.类型

(1)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型):对应胆汁质气质类型。

(2)强而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对应多血质气质类型。

(3)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对应黏液质气质类型。

(4)弱型(抑制型):对应抑郁质气质类型。

3.意义

(1)了解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气质特征,是因人施治、因材施教,使人尽其才的基础。

(2)我们学习、分析气质,就是要认识气质、把握气质,尽力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制其消极面,做气质的主人。

(三)性格的概念与分型

1.定义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分型 ①功能类型;②内、外倾向型;③独立型和顺从型;④优越型与自卑型;⑤社会文化类型。

3.性格特征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人格形成的标志

人的遗传基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人格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前者标志着形成了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内涵;后者标志着完成了社会角色地认同(表5-1)。

表5-1 人格形成的标志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又名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归属感(角色认同)、形象感等。自我意识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在社会实践中还要不断改造和完善。

(1)自我意识地真正确立是在青春期以后,进入“第二断乳期”时,完成了一体化过程的“统我”形成。

(2)“统我”的形成标志即自我是独立、完整和统一地,人格也开始具相对的稳定性。

2.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观念及行为纳入到社会规范的过程。具体来说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并按照社会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角色行为。

(1)社会要求其成员接受相应的文化、风俗和习惯;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纪律和法律;遵从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公德等。

(2)社会化的完善这一阶段,可能形成真正的人格。其形式常以各种禁忌和赞许的方式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